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尊重市場才能贏得市場

  • 發佈時間:2016-04-13 09:33:06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胡立彪

  在許多國人心目中曾經是高品質代名詞的進口産品,如今卻問題不斷。日前,廣東檢驗檢疫局對該局2015年目錄外進出口商品監督抽查情況進行了通報。其中抽查進口産品635批,檢出不合格437批,不合格率68.81%。據悉,此次監督抽查針對近年來品質問題頻發、消費者反映強烈、媒體關注度高的進口消費類産品,並在2014年基礎上加大了抽查力度,涉及機電、輕紡和資化三大類別、16種重點商品。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合格率如此之高而且是“品質問題頻發”的進口産品,並非只涉及小企業小品牌,在通報名單中赫然可見豐田、奧迪、三叉、tescoma、優衣庫、耐克、阿迪等世界知名品牌。

  事實上,不光在廣東,在全國其他口岸,因各種問題登上抽查黑榜的洋品牌,近些年也是數量日多,頻次日增。籠罩在洋品牌頭頂的光環正在因一次次黑榜題名而逐漸黯淡下來。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洋品牌都怎麼了?

  或許是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洋品牌現在大都變得更加急功近利了。它們為了降低生産經營成本,大都選擇讓代工企業貼牌加工的方式。廣東檢驗檢疫局抽查的存在品質問題的知名品牌服裝産品,産地多在勞動力成本很低的印度、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貼牌企業加工出成品後,發回品牌原廠地進行驗貨,然後再發往全球各地銷售。這樣以來,“原産地”和“進口國”就成了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我們也就清楚了,市面上那些洋品牌宣傳的“原裝進口”産品,實際上是經過多頭加工和銷售的轉手貨。為了便宜而“轉手”,“轉手”過程又缺乏監督,因此這些進口服裝的品質就難以保證,很難與其不菲的銷售價格相稱。

  一旦利益至上,社會責任等就會退居次席,洋品牌們在貿易過程中對當地市場及市場監管就很容易變得輕忽漠然。南韓某知名品牌服裝有一款女裝産品曾被抽檢發現,其布料中的氨綸成分在原産國(南韓)標注為4%,而在我國檢驗中的實測含量為1.2%,超出了我國規定的誤差允許範圍。這就説明,按照南韓的標準,該款産品的含量標注是沒有問題的,但它卻不符合中國的標準(顯然,中國的誤差允許範圍比南韓小)。事件曝光後,這家南韓企業才開始整改,而在此之前,該企業一直堅持在中國銷售服裝的生産“以南韓標準為主,中國標準為輔”的原則。

  任何一個品牌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銷售産品,都要符合銷售地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這是基本常識。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標準可能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國外品牌要隨著銷售地的不同而調整産品標準,保證品質。廣東檢驗檢疫局抽查的兒童牙刷不合格率高達98%,主要是標識、規格尺寸、磨毛、毛束強度、絲徑規格尺寸等項目不合格。這些不合格項可能在原産國是符合當地標準的。然而,所謂“入鄉隨俗,入國問禁”,在國際貿易中,標準之俗禁不能視而不見,必須要“問”清,並“隨”之改變。顯然,近些年來我國進口産品品質堪憂的現狀,正説明很多國際品牌沒有完全按照中國的品質標準組織生産,國外品牌對中國市場、中國標準和國外標準的差異度了解不夠。事實上,説的難聽一點,那些不斷出問題的各國籍的洋品牌對中國市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種漠視態度。

  洋品牌早些年在國內受寵(這種寵來自消費者和政府兩個方向)過一段時間,如今的壞毛病也多少跟這有點關係。現在看來,我國政府已經開始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對洋品牌的監管趨嚴,其超國民待遇正在走向終結。在這種情況下,洋品牌該反思了:漠視市場法則早晚會出問題,只有對市場尊重,才能贏得市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