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逐浪高 新潮涌荊楚
- 發佈時間:2016-01-12 10:32:53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十二五”期間,湖北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國辦發〔2014〕8號文件精神,主動適應新常態,緊密聯繫湖北實際,強力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涌現出湖北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三峽産品品質檢驗檢測中心、襄陽檢驗檢測認證産業園以及京山縣公共檢驗檢測中心等省、市、縣先進典型,受到中編辦和質檢總局的充分肯定,被譽為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的“樣本”在全國推廣。一時間,各地來湖北交流學習的單位絡繹不絕,“湖北模式”傳遍全國。為及時總結宣傳好“湖北模式”,為全國正在開展的檢驗檢測機構改革整合提供經驗借鑒,本報特此刊發長篇報道《改革逐浪高 新潮涌荊楚——湖北強力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紀實》,以饗讀者。
□ 鄂志堅 本報記者 張 華
金秋十月,荊楚大地稻熟魚肥,一派豐收景象;更令人欣喜的是,湖北省政府于2015年10月27日在京山縣召開現場會,強力推進全省檢驗檢測機構全面深度整合。
漫卷荊楚的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大潮,新浪疊起,新意涌動。
奠基
檢驗檢測認證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加強品質安全、促進産業發展、維護群眾利益等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檢驗檢測認證的需求日益增長,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湖北省質監系統搶抓機遇,銳意改革,大力加強國家和省級質檢中心建設力度。目前,該省共有質檢總局批准籌建的國家級質檢中心26個,其中:系統外5個;系統內21個,9個已建成。有省級質檢中心50個,其中已經建成並通過中心驗收的17個。國家質檢中心數量居中部六省前列。
據了解,湖北通過以國家級質檢中心為龍頭、省級質檢中心為骨幹的公共檢測平臺網路建設,積極主動為産業集群提供技術檢測、品質認證等配套服務,對該省重點産業集群的技術創新,産品形成了有力的技術支援,為品質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為湖北高新技術産業提供了全面、優質的檢測服務,助推了産業集群做大做強,對於優化湖北産業基地投資環境,推動技術進步,搶佔産業技術制高點,提高産品核心競爭力,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品質強省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整合奠定了基礎。
整合
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的改革部署後,湖北省結合本省實際,認真落實國辦發〔2014〕8號文件要求,以質監部門檢驗檢測機構為突破口,分級部署,分類實施,分階段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省、市、縣三級典型。
堅持問題導向,明確整合思路。長期以來,湖北省檢驗檢測機構在服務行政監管、支撐産業發展、保障市場産品品質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檢驗檢測機構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與繁重的安全監管任務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生産生活需要不相適應的問題日顯突出。2013年初,國務院《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明確了“整合一批業務相同或相近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任務後。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編辦、省質監局認真研究,把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整合作為解決“三個不適應”問題的治本之策,明確了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必須堅持“五個有利於”的原則:
要有利於資源合理配置。該省檢驗檢測機構具有規模小、佈局散、實力弱的特點。全省通過實驗室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共1343家,除少數省本級機構外,有近1200余家機構分散于80余個市縣和建工、環保、衛生、交通、食品和農業等19個行業。為此,該省將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工作的重點放在解決基層檢測機構小、散、弱的問題。
要有利於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質監技術機構作為全省檢驗檢測機構的骨幹力量,自垂直管理以來,事業機構和事業編制一直未經省編辦重新核定,市州以下13個纖檢機構未明確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構性質,造成了人員混編混崗、人才進口不暢、隊伍思想不穩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質監技術機構的改革發展。為此,該省研究提出了檢驗檢測機構整合與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結合推進的方案,以機構整合化解問題,以問題化解保障整合。
要有利於創新體制機制。湖北省檢測檢測機構大多依附於行政主管部門,存在著體制機制不活,過分依賴行政計劃業務生存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現行體制越來越為社會各界詬病,也給行政監管部門帶來了風險。特別是對於部分實力較強的檢驗檢測機構來説,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已經成為其發展壯大的制度障礙。為此,該省把能否實現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判斷整合成效的重要標準,著力實現機構整合的“化學反應”。
要有利於優化檢驗檢測服務。檢驗檢測機構的主要任務就是服務企業、保障民生。為此,湖北堅持一手抓專業化整合,一手抓綜合性整合的思路,對於特檢、纖檢、計量等專業性檢測機構,推進縱向整合,實現人才、技術、業務、服務的統一,以優勢技術開拓檢測市場,以規範服務鑄就技術品牌。對基層質檢及其他綜合性檢測機構,推行橫向整合,拓寬檢測領域,提供綜合服務,減少重復收費,減輕企業負擔,滿足社會需求。
要有利於強化品質安全監管。檢驗檢測是品質安全監管的技術支撐。該省特別注重防止對基層檢驗檢測機構“一整了之、一收了之”,加強行政監管與檢驗檢測有效銜接。如在研究謀劃全省特檢機構整合時,就明確要在各地特檢分院設立特種設備調查處理中心,專職銜接配合地方質監部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
堅持統籌規劃,分級分類推進。為確保整合穩步推進,湖北省既選取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大膽破題,同步推進,也注重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實際,充分論證,穩紮穩打。
徹底完成全省特檢機構縱向整合。在省直檢驗檢測機構方面,選擇特檢機構作為整合工作的突破口。經質檢總局、省政府及有關部門批准同意,湖北局整合了原湖北省特檢院和15家地市特檢機構(武漢市除外),于2014年4月11日正式成立湖北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下轄黃石等15個分院。整合的主要措施有:第一,推進徹底整合,實現統一管理。各分院人員、財務、資産、機構、業務全部整合併入湖北特檢院,不再保留獨立的事業法人資格,各分院以湖北特檢院的名義,按統一的品質管理體系開展檢驗檢測工作。第二,兼顧各方利益,確保整合共贏。在經費調節上,明確“存量不變、增量分成”的原則,調節15個分院的部分收入作為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專項經費,用於支援各市州局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在幹部劃轉上,堅持全員劃轉,無論聘用還是退休人員,都納入整合範圍,允許特檢所有空編的市州局調配充實符合條件的技術人員;同時,共同籌措資金,為特檢機構人員全員辦理社會保險,徹底解決了幹部職工的後顧之憂。第三,堅守安全底線,建立監檢銜接機制。在湖北特檢院和各分院分別設立省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中心及分中心,專門負責與省局和各市州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的銜接,確保各級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支撐能力只增不減、只加強不削弱。第四,立足長遠發展,預留深化改革介面。明確了“三步走”的目標,第一步實現整合,第二步推進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發展,第三步實現“管辦分離、政事分開、轉企改制”。在整合中,湖北特檢院以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為方向,精簡綜合管理部門,強化市場開發和技術部門,建立了全新的內部機構設置和管理體系、管理制度和績效分配模式。在機構名稱上也去掉了“省”字,與下一步跨區域整合乃至全國整合無縫對接。
積極開展市州政府綜合性檢測平臺整合試點。按照省政府關於“有條件的市(州)整合資源建立綜合性的公共檢驗檢測中心”的要求。積極推進了市州政府綜合性檢測平臺建設,在該省副中心城市宜昌市開展試點。主要做法是:整合質監、糧食、食藥監部門的3家技術機構,組建“三峽産品(食品藥品)品質檢驗檢測中心”。該中心不僅承擔法定或政策性檢驗檢測任務,同時作為市場第三方機構,受理宜昌及區域外機關、企事業單位、公民等客戶的檢測服務業務。宜昌市政府明確鼓勵檢驗檢測中心用計劃與市場兩條腿走路,對中心非稅收入予以全額返還;市政府出資興建新的檢測中心,項目用地合3公頃,擬建設總面積35560平方米,預計總投資1.4億元。在宜昌試點帶動下,襄陽、鄂州、荊門、恩施等市州政府正在研究推動當地質檢技術機構橫向整合,鄂州市編辦已經印發鄂州市質檢中心組建方案,將把食藥、質監、農委、水産、糧食等部門檢驗檢測機構劃入該中心。
全面推進縣市政府綜合性檢測中心組建工作。按照國辦發8號文件和省政府關於“全面整合縣(市、區)有關部門檢驗檢測資源,建立綜合性的公共檢驗檢測中心”的要求,省編辦、省質監局協調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加大落實力度,在京山縣先期試點。2014年4月,京山縣政府整合質監、食藥監、農業、衛生、畜牧、糧食、水務7個部門的檢驗機構,組建 “京山縣公共檢驗檢測中心”。中心人員工資及基本工作經費實行全額預算管理,檢驗檢測工作經費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涉企檢驗“零收費”,所有檢驗檢測費用由政府“買單”,縣財政2014年安排檢驗檢測預算1000萬元,並投入700萬元用於裝備升級。“京山模式”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應,省委書記李鴻忠、副省長梁惠玲等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批示肯定,要求在全省推廣“京山模式”。
2014年9月12日,中編辦、質檢總局在武漢召開全國部分省市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座談會,湖北省質監局、宜昌市政府、京山縣政府代表省、市、縣三級整合典型,分別在會議上作經驗交流。“湖北模式”至此傳遍全國。
推進
2015年10月27日,湖北省政府召開全省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現場會,全面推廣京山模式,全力推進整合工作。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曉東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他説,整合則活,創新則興。省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興於在作大會發言時説,2013年以來,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在全國率先開展縣市檢驗檢測資源全面整合、行業檢驗檢測機構深度整合等工作,並將檢驗檢測認證服務作為突出發展的十大重點生産性服務業予以重點扶持,形成了以京山縣公共檢測中心、湖北特檢院、“三峽産品品質檢驗檢測中心”,襄陽市檢驗檢測産業園等為代表的工作成果。中編辦、質檢總局對此高度肯定,在全國廣泛推廣。這些工作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實現了從“千根線”向“一股繩”的轉變,下好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先手棋”。以京山為代表的全省多個市縣整合區域內各部門的技術機構,組建了政府直屬的公共檢驗檢測中心,把原來隸屬各條線的檢測資源、檢測職能擰到了一起。一方面,增強了綜合檢驗檢測能力,對本地産業的技術支撐更加有力;另一方面,大大方便了企業和群眾辦事,“一個窗口對外、一支隊伍檢測、一次檢測全覆蓋”,進一家門,檢百樣貨,避免了企業多處送檢,多頭跑、來回跑。同時,還有效避免了設備資源浪費,減少了政府重復投入,真正達到了簡政放權、提高效率,節約政府成本的目的。
實現了從“收費員”向“服務員”的轉變,疏通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中梗阻”。創新創業的第一道“緊箍咒”就是稅費壓力,其中,各類監督檢驗收費、服務檢驗收費,量大面廣,大量小微企業和老百姓不堪重負。各市縣組建的公共檢測中心,均採用政府買單的方式,把各類檢驗檢測費用納入財政預算,讓檢驗檢測機構從帶著大蓋帽的“收費員”變成了無償辦事的“服務員”,為企業發展、群眾生活排憂解難。最近,省政府又全面取消和暫停了各類檢驗檢測事業性收費,納入財政保障。這是我們服務“雙創”最實惠的舉措。
實現了從“辦事業”向“辦産業”的轉變,打響了品質強省、産業升級的“當頭炮”。檢驗檢測産業已經成為新的服務業增長極,成為“湖北製造”轉型升級的催化劑。但是,我們原來事業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大多存在機制不活、能力不夠、服務不強的問題,迫切需要轉變觀念,創新機制,加快發展,挑起湖北品質經濟的大梁。一些行業的省本級技術機構和襄陽、宜昌等地,不斷探索檢驗檢測機構社會化、市場化發展路徑,整合吸納社會資源,做大做強檢測品牌,進一步搞活了品質經濟,為建設品質強省、助推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
王興於表示,質監部門作為全省檢驗檢測機構整合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檢驗檢測行業主管部門,既是整合的參與者,也是整合的推動者,要圍繞改革大局,主動擔當,主動作為,主動貢獻。認真貫徹落實此次會議精神,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當好“探路石”。堅定不移地執行省委、省政府的整合部署,在質監行業整合上作出表率。在鞏固特檢機構整合成果的基礎上,推進全省纖檢機構縱向整合,以“湖北省纖維製品檢測中心”為龍頭,推動全省纖維檢驗檢測能力躋身全國前列。探索全省計量檢測機構以資産為紐帶的自願整合,構建覆蓋全省、中部領先、輻射全國的計量技術體系。
下力“強筋骨”。積極對接國家政策,抓住質檢總局將湖北作為全國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綜合試點省份的機遇,主動爭取支援政策和檢測項目,為湖北的整合創造有利條件。同時,發揮行業主管部門作用,積極指導縣市政府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工作,在人才、經費、裝備、資質、項目方面,不分系統內外,不分層級高低,只要有利於整合,一律給予大力支援,推動整合後的機構做大做強。
敢於“動奶酪”。質監系統的技術機構有近200個,擁有21個國家級質檢中心(佔全省80.7%),37個省級質檢中心(佔全省75.7%),每年檢測收入近10億元。這些機構是質監的核心資源。但是,從整合的大局出發,不怕動自己的“奶酪”,只要黨委政府需要,不管是整上去,還是整出去,全省質監系統都要講政治、講大局、講責任、講擔當,堅決把機構拿出來,主動參與整合。
認真“挑擔子”。為了推進全省的整合工作,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們配合省編辦開展頂層設計,推進長江檢測認證集團組建工作,搭建省級整合平臺,加快湖北檢驗檢測産業發展。我們將以百倍的努力,切實完成好這些任務,向省委、省政府和各主管部門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