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收藏要有精品意識
- 發佈時間:2015-11-27 09:31:41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收藏論壇
□張守濤
只重尺寸大小,沒有精品意識,也是現代收藏中存在的一大誤區。我們在收藏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人,就喜歡要大畫。這種觀念的存在和中國畫按平尺計價有關,人們總覺得越大的畫價值越高。實際並不是這樣。按照傳統做法,中國畫計價是以4尺整紙(68釐米×136釐米)為一個基本標準,不同廠家和生産時期又會略有差異。如果小于或大於4尺整紙,價格還應遞減,所謂每平尺的價格,應是4尺整紙的價格。
由於要大畫的人多了,很多書畫家也熱衷於創作大的作品,但大多粗製濫造,一來就是什麼百米長卷。百米是什麼概念呢,就是300尺,裝裱起來就是很粗的一大卷,這樣的作品怎樣觀賞?往哪兒擺?就是收藏也要佔很大的地方,年代久了也很容易損壞。我在幾個藏家那裏見到很多大畫沒幾年就損壞了。當然如果在特殊場所擺放展出的專題性作品就另當別論了。
畫不在大小,主要是要精,認為中國畫純粹按尺方論價也是一個誤區,因為應酬和精品有時價格也是相去甚遠的。齊白石很少畫山水,但他的山水畫要比蝦呀蟹呀複雜很多很多,價格也高很多。所以一幅作品是否值得收藏重要的不是大小而是品質。一幅作品的品質應該包括技法是否能讓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內容是否豐富並富有文物價值,在美術史和社會歷史上是否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就具備這些品質,是一部偉大的歷史風俗畫卷,不但表現了眾多的人物、建築、動物、樹木,而且又能把人物畫、山水畫、界畫完美地結合起來。《清明上河圖》中有1643個人物,208頭動物,比古典小説《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中描繪的人物多很多,其表現的同時代的真實景像是一切文字資料所無法比擬的,作品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社會歷史價值都是顯而易見的。現在,有人力圖描繪幾百年前的城市景象,但是只是從文字記載去推測臆想,怎能保證歷史的真實性,又怎麼可能有歷史和社會價值呢?
要論大,中國美術史上存世的作品並不多,這可能是因為大畫絕大部分是壁畫,難以存世有關。筆者見過的只有永樂宮壁畫和北京白塔寺影壁墻上的一幅,全是人物畫。現在存世的畫大多是手卷,縱觀古人留下的手卷,都是精心之作,在藝術價值上無疑是價值連城的,這也是手卷的價格歷來在書畫市場上都是最高的原因之所在。
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應該説是中國美術史上最重要的大青綠畫卷。王希孟繪製這幅作品時年僅18歲,是中國美術史上得宋徽宗趙佶親傳並以一幅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畫家。王希孟生於1096年,卒于1119年,只活了20多歲,也只留下了一幅作品。《千里江山圖》高51.9釐米,長1191.5釐米,設色華麗、氣勢宏偉,是現存山水畫手卷中較長的一幅作品,主要價值在於它的繪畫本身。
這些年受到很多關注的元代黃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圖》卷,也是一幅價值連城的作品。這幅畫只有30多釐米高,現存于台灣的一部分有6米多長,存于浙江的一部分也就是50釐米左右長。這幅作品很有故事且本身的藝術價值也很高。
古人留存下的長卷還有很多,但大部分都在3米左右,5米就算是較長的了。過去論長卷,只要滿8尺既可叫作長卷,而不必求長,但必求是精心之作。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長卷最多只有20多釐米至50釐米高,我們應該知道,高度越小,長度越長,則容量越大,難度也越大,也越能顯示中國畫獨有的長卷形式、透視、章法等方面的獨特魅力,這絕不是以“尺方”可以衡量的。中國畫論中有一句話叫作“咫尺之間,體萬里之遙”,説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出現的這些粗製濫造的百米長卷和古人的長卷比起來,還能叫藝術品嗎?
作為書畫家應該有精品意識,撇下浮澡的心,靜下心來,選好命題,精心創作。作品的大小還是讓實用價值和命題要求,乃至畫隨筆意的創作激情來決定的好。作為收藏家也應切記,要想所藏能夠增值,關鍵不在大小,而在於作品的品質。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