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當好“烏金之血”守閘人

  • 發佈時間:2015-11-20 09:33:30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胡婷婷記者何可)在新疆阿拉套山脈與巴爾魯克山脈之間,有一條寬20公里、縱深80公里的平坦“縫隙”。這“縫隙”就是阿拉山口,是我國西北最大的風口:一年365天,有165天呼嘯著8級及以上大風。

  我國第一條跨國進口原油管線——中哈原油管道的第一站,同樣坐落於此。來自哈薩克、俄羅斯的原油要通過這條管道,破土穿行960多公里,流進中國大地。

  冬日裏呼嘯的北風和地下潮流涌動的原油,象徵著這座寒冷卻充滿熱情的城市。而當地的質檢工作者就是這座城市中與寒冷抗爭,為能源護航的守護人。

  據統計,從2006年7月11日正式通油至2015年10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累計進口原油8544.4萬噸,約佔同時段我國進口原油總量的1/20,平均每年進口原油達千萬噸,是名副其實的我國西北能源大通道。

  近日,質檢總局2015“一帶一路”質檢行走進新疆,來到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阿拉山口實地採訪,了解當地質檢系統如何“保質保量”地將原油輸入我國。

  “重量鑒定和品質檢驗”是質檢部門對管道原油這個“流動著的貨物”履行的兩項重要職能。據國家級石油化礦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金龍介紹,從通油初始,中哈兩國專家就對中哈原油管道的計量交接涉及的計量、取樣、檢測標準和法規爭議不斷。而包括張金龍在內的科研團隊,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用精準的計量數據化解了一次次貿易糾紛,為我國爭取到國際計量的話語權。

  2007年,哈方阿塔蘇站安裝了品質流量計,兩國關於阿拉山口計量站體積流量計是否準確的爭論隨之而來。哈方代表認為,毛重統計結果出現差異的主要問題是阿拉山口計量站的流量計存在較為嚴重的系統偏差,而兩國扣雜引起凈重誤差源於阿拉山口實驗室的檢測數據不準確。

  矛盾尖銳,又事關國家利益。但我國科研團隊結合流量計線上標定數據以及實驗室間比對、能力驗證等,均未發現明顯異常。該如何打好這場“技術仗”,解答哈方的質疑呢?

  張金龍等科研人員展開了重重公關,最終結合多年數據並建立數學模型,發現兩國間毛重輸差主要成因與阿拉山口流量計狀態無明顯關係,而是由於從哈薩克阿塔蘇鎮到我國阿拉山口計量站之間長達960公里的管道內油品密度變化後品質增減引起兩站收發不平衡,輸差與兩站輸油的密度差顯著相關。

  嚴謹的研究報告,最終令哈方認可了我國計量數據的科學性。

  計量爭端剛平,標準之爭又起。憑技術執法、靠數據説話的質檢部門再一次衝在了捍衛國家利益的最前沿。

  2011年8月,中哈兩國專家齊聚阿拉山口,召開中哈管輸原油品質檢驗研討會,雙方檢測的原油水分差異是研討會的焦點所在。而事情的起因,是2010年至2011年8月間阿拉山口原油水分平均值站遠高於阿塔蘇站——由於水分結果差異,每年阿拉山口比阿塔蘇站平均多扣除5000噸水。

  問題的關鍵在於,哈薩克使用的是前蘇聯標準,而我國採用的則是美國標準,檢驗標準的差異讓雙方又一次在技術上“針鋒相對”。中哈雙方專家先是在會議上交流了不同檢驗標準的差異,又在阿拉山口檢驗檢疫局國家級石油化礦重點實驗室現場使用前蘇聯和美國兩個標準同時檢測當天樣品的水分。

  經過對標準的討論和數據比對,哈薩克專家終於認可了阿拉山口國家級石油化礦重點實驗室所出具的數據,由此也認可了此前阿拉山口比阿塔蘇多扣除的水分。此次會後,哈方阿塔蘇站水分結果明顯升高,2012年中哈兩國扣水差異由之前的5000噸降低到928噸,近兩年則幾乎沒有差異。

  多年來,阿拉山口質檢部門先後開展了自動取樣及手工取樣驗證、線上實液標定、體積流量計計量受溫度等油品特性的影響、流量計誤差的修正等方面的研究,使我國在中哈管道原油貿易中處於主動,有效維護了國家和企業利益,維護了貿易的公平公正。

  原油,被稱為現代經濟血液的烏金色的能源之液,絲綢之路上滾滾的“烏金之血”還在不盡流淌,而當地的質檢工作者,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駐守阿拉山口,全心全意地做好這“烏金之血”的守護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