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國貨何必披洋皮

  • 發佈時間:2015-05-14 09:39:35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林 鳴

  殖民時代早已遠去,但在不少企業家的心裏,至今仍保留著一小塊“殖民地”。長期以來,國內一些企業熱衷給自家品牌起洋名字,有的勇於編造悠久的“混血”歷史,有的把産品打扮成華麗的“洋娃娃”或“洋丫頭”。眾所週知,此舉倒不是熱愛西方文化,而是給自己打氣兒壯膽兒,讓産品價格“與國際接軌”。

  開放的時代,很多中國娃娃都有英文名字,這不足為怪。但當企業“起洋名”成風甚至“傍洋牌”時,就不那麼正常了。據統計,除了服裝界大部“西化”,洋名在傢具、建材、珠寶服飾、食品、樂器等領域也出夠風頭。這種熱衷用“洋品牌”以及“洋産地”包裝的風氣,透露出了深層次的原因。經營者這樣做,主要是因為看到品牌價值所創造的利潤遠高於産品品質創造的價值。誠然,創業初期,企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提升産品品質以及創新度,這個過程比較漫長。而通過採用國外知名人物或地名的直譯漢字做商標,寥寥數筆,便可快速提升品牌認知度。然而,這些企業只顧摘“桃子”,卻未想到“桃樹”底下有故事。無論古今中外,每個鼎鼎大名的品牌,都講得出自己悠久的成長故事。就算是偷偷摘了人家的“小桃”,可是您的品牌也能擁有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嗎?特別是您會用英語、德語或義大利語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嗎?

  筆者聽説,某些居高臨下的企業家,喜歡將本土品牌的失敗歸咎於國人的所謂“畸形消費心理”,下結論説“是由於這部分人群一味崇洋媚外所致”。這種説法頗欠公平。其實,消費者最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崇洋媚外”肯定出於自身的某種需要。如果本土品牌能直面現實憤而崛起,讓自己變得和洋品牌一樣強大真誠,那麼消費者一定會“愛”上它們。還是用事實説話吧:一個國外服飾品牌,其行銷離不開名設計師、名模、電影明星之類元素,每種元素又有自己的造星策略。而我們的某些企業一邊靠洋品牌的加工訂單賺錢,一邊瞅冷子註冊個假洋品牌。如果忽悠不了人,就埋怨是消費者“崇洋媚外”。這種作派説穿了就是小家子氣。如今,洋品牌的光環逐漸退去,而中國製造業已積累了足夠的人才和技術水準;最重要的是,年輕一代不再盲目崇洋媚外,而是“擇優錄取”地面對消費。就這樣,現實又一次把製造商推到了風口浪尖:是繼續“麗茲”、“羅曼”下去?還是讓“梅花”、“牡丹”綻放?這是一個問題。

  其實,洋名、土名並不重要,關鍵要看企業是否擁有足夠底氣。事實證明,挂洋名的品牌雖能在短期內贏得消費者好感,但“藥效”畢竟有限,時間一長,消費者往往會恢復理智,擇優選擇。市場是無情的,但又是有情的。不管是法國的《三劍客》,還是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只要你的品牌對消費者“情意綿綿”,並擁有屬於自己的“品牌故事”,都會受到追捧。近年來化粧品的“國貨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這些積極復興的中國品牌用實踐證明:哪怕是個“土”名字,只要在産品品質下足工夫,照樣能聲若洪鐘地講好“中國故事”,躋身世界品牌之林。多年前,筆者曾寫過一段話:我們畢竟是出過唐詩、宋詞的民族,為什麼不能從中吸取精華,發揚光大,讓自己的品牌世界再現盛唐風采呢?我們期待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