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動力電池行業或迎來大洗牌

  • 發佈時間:2015-05-05 09:32:07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張海燕

  無背景、無資金、無技術優勢的小型動力電池企業生存空間將被壓縮,退出或倒閉的數量將大幅增加,部分小企業將轉向做電動自行車、礦燈等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的領域。工信部官網前不久發佈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以下簡稱《規範》),從企業基本要求、生産條件要求、技術能力要求、産品要求、品質保證能力要求、銷售和售後服務、規範管理7個方面對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給出規範意見。

  有關專家表示,《規範》的出臺,或將使魚龍混雜的動力電池行業未來迎來一次大洗牌。有研究報告曾預計,2015年中國僅動力鋰電池企業數量將從84家減少至40家,企業數量減少50%。

  《規範》在企業基本要求方面規定,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單體企業年産能力不得低於2億瓦時,金屬氫化物鎳動力蓄電池單體企業年産能力不得低於1千萬瓦時,超級電容器單體企業年産能力不得低於5百萬瓦時。系統企業年産能力不得低於1萬套或2億瓦時。

  在技術能力方面,《規範》提出,企業應配備相應的研究開發人員,其佔企業員工總數比例不得少於10%或總數不得少於100人。“電池是電動車最關鍵的三大部件之一,工信部的意圖是鼓勵汽車動力蓄電池企業做優做強,從而滿足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需求。”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劉彥龍向媒體表示。

  據了解,目前我國動力電池生産企業數量眾多。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在2015年初發佈的《動力電池相關問題研究》報告中表示,我國電池行業生産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在技術創新能力、盈利能力上與國外的動力電池企業相比差距很大。此外,行業存在産品一致性差,産業標準規範體系需要完善,缺乏行業規範、技術要求等。

  據統計,截至2014年12月,《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內已有近150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産企業生産的1600餘款産品,累計總産量不足16萬輛,但涉及動力蓄電池配套生産企業卻有177家。“實際的數目還要多一點,可能有500~600家左右。”國內一家電池生産商高層表示。

  在眾多動力電池生産企業中,業內認為目前完全符合工信部産業技術標準和生産條件的只有10來家。據了解,該行業內約有近百家電池生産者,50家左右的專一電池生産者,但其中80%目前不能達到工信部的標準。而在電池公司看來,情形還要惡劣一點。五六百家中才有一二十家合格,達標率預計在5%~10%之間。不過工信部的上述《規範》並沒有強制效力,其在性質上只是一個行業指導性的規範文件。這個文件的目的是加快行業的優勝劣汰,形成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有關專家表示,《規範》目前對行業並沒有産生立竿見影的衝擊,不過從長遠來看,規範之後很可能還會有相應的細則。

  浙江一家電池生産商表示:“我們也在研究這個問題,初步的判斷是未來國家層面會對電池産品進行認證,即像整車一樣達到標準的産品定期公佈目錄,上了目錄才有資格配套。技術達不到的沒法配套,就會慢慢死掉。”電池廠已經感受到了發展的壓力,整體技術升級不可避免。

  我國動力電池以磷酸鐵鋰為主,但電池發展水準參差不齊。國內大部分採用磷酸鐵鋰電池的純電動車,電池容量等參數差距很大。由於技術原因,我國企業自主生産的高端優質的動力電池始終供不應求,新能源汽車企業不得不採購國外的動力電池産品。

  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上,目前行業內也正開始逐漸自我淘汰。産能已經過剩,特別是鋰電池行業。大量新增的動力電池産能,以及大型企業的進入,將加劇動力電池行業競爭,並淘汰一部分缺乏競爭力的企業。

  實際上,在工信部之前,科技部曾在今年2月16日發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對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技術動力電池,提出了量化的目標。該方案要求轎車動力電池的單體比能量2015年底達到200瓦時/公斤,比2010年提高一倍;2020年達到300瓦時/公斤,總體水準保持在國際前3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