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27年的堅守與堅持

  • 發佈時間:2015-03-02 09:31:58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史玉成

  推門走進中國計量院2號樓206直流電阻和儀器實驗室,這裡熱鬧的討論氛圍,讓人完全感受不到窗外冬日的寒意。屋子的一角,便是這個團隊的領軍人物、電磁所副所長邵海明的辦公桌。“我們這個團隊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大家充滿激情,為的就是‘更準’。”邵海明説。

  從1987年畢業至今,邵海明一直在中國計量院電磁所工作。有困難、有誘惑,但他從未離開,也不想離開。從當年的懵懂青年到今天的“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邵海明自己總結,他的成長離不開“堅守”與“堅持”。

  上世紀90年代,由於科研資金投入比較困難,再加上科研人員青黃不接,有些人對計量事業的前景有了擔憂。“有的人出國,有的人去了外企。”面對記者“你為什麼沒有走”的提問,邵海明坦誠地説,“其實我也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主要還是覺得自己的性格更適合做科研,能夠從事自己愛好的工作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我也認為這個職業方向沒有錯。”

  現在的事實證明,邵海明當年的篤定和選擇沒有錯。

  1996年開始,中國計量院開始實施人才培養計劃,讓年輕人挑擔子,擔任科研項目負責人,並大量地派人出國學習。1998年11月,邵海明擔任訪問學者,到日本電子技術綜合研究所開展直流電壓比例比對及相關研究。3個月短暫的交流學習,讓他開闊了視野,了解了日本科研人員在前沿計量領域開展研究的情況。研究必須轉型的想法也漸漸在邵海明的腦海中清晰起來。

  機會在2001年到來,不過卻是個“燙手山芋”。“電氣安全檢測計量標準研究”項目,由於主要研究人員離開,研究進度大大滯後,領導希望邵海明能夠接手這個項目。接,還是不接?接的話,前期研究不了解,困難重重;不接的話,會喪失一次研究轉型的重要機會。“當時,隨著數字化的普及,傳統的電工儀器逐漸被替代,電氣産業發展迅速,這個研究項目無疑是擴展團隊研究領域的好機會。”邵海明始終相信,遇到困難別繞著走,堅持總能找到解決辦法。在他的帶領下,該項目順利結題,我國的電氣安全檢測設備實現可溯源,檢定規程和標準也相應出臺,對電氣安全檢測儀錶産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建立國家電氣安全檢測計量標準”還在2007年獲得質檢總局“科技興檢獎”二等獎。

  “可以説,這個項目對我研究方向的確定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此後,邵海明從電氣安全向強電方向做進一步研究,並擴展到高壓大電流。“2006年立項的直流大電流測量技術研究是科技部基礎性公益專項的一個子課題,通過專項研究解決了非常大的問題。”邵海明説的這個“大問題”,便是當時國家同行無法攻克的大電流産生的強干擾磁場及影響。而這則是大電流準確計量校準的主要誤差源。

  (下轉2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