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誰是改變“中國製造”形象的決定因素

  • 發佈時間:2015-02-09 10:32:03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胡立彪

  最近有兩件事合在一起看會很有啟發意義。一件是淘寶與工商之爭,一件是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發表《為何要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一文在網上引發熱議。前者兩家雖然已經握手言和,但從相爭的起因判斷,目前中國市場的假貨和山寨現象依然嚴重;後者表明中國許多消費者有到海外市場購物的衝動,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其對國內市場産品信賴度不高。既有人願意消費廉價貨,也有人想逃離國內市場,這種矛盾的狀況,讓“中國製造”長期處於尷尬境地。

  當然,山寨低價並不能代表“中國製造”,但“中國製造”卻無法將這種標簽完全揭去。有論者認為,很多時候,我們都簡單地將山寨産品的産生歸咎於生産者的貪婪與狡猾,認為只要通過嚴厲的打擊活動,將非法經營的成本推高,就足以遏止山寨産品的氾濫。但實際上,山寨産品的成因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對優秀産品的複製與抄襲是現代經濟生活中難以避免的現象,市場對廉價“名牌”産品的需求也是推動山寨産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山寨廠商在客觀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幫助國家消化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不容否認,“中國製造”本身就具有這種很難單純定義好壞的基因。

  “中國製造”在山寨上的糾結,確實要置身中國經濟發展的特定歷史環境中才能理解。一般人都會這樣認為,國內的廠商可以先從學習別人做起,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等它們漸漸成長壯大佔據市場,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了,那些山寨産品就會自然而然地銷聲匿跡。這個邏輯沒錯,但其中的一個條件被淡化甚至忽視了——時間。“逐步”“漸漸”到底需要多久?幾年也許還行,若是幾十年及至上百年,絕大多數企業就不願堅持了。事實上,山寨貨就是“搶時間”的産物,而“中國製造”這些年成名,也拜一個“快”字所賜。

  企業不願意花時間成本,一方面基於其逐利本性,一方面也受客觀環境消極影響。事實上,國內也有一些企業從一開始就下決心走自己的路,希望闖出一番天地,但當他們將産品做到在品質、性能、技術等多方面均可與世界知名品牌比肩的程度時,卻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利益。而那些一上來就只為了眼前利益,從不考慮自我品牌建設的貼牌企業甚至山寨企業,卻以很小的成本投入及假冒風險代價而賺得盆滿缽滿,社會似乎也沒有要求其為原罪承擔責任。這種現實讓那些本分而有理想的企業很受傷,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他們的市場道德水準就被逐漸拉低,走向墮落。

  對於“中國製造”的尷尬處境,有人認為是企業太過逐利,目光短淺;也有人認為是政府調控的有形之手伸得太長,市場無形之手又被鉗制,導致企業進退失據。其實,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力量——消費者,對塑造“中國製造”的形象,更具決定性。“競爭戰略之父”、美國哈佛商學院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指出,一國有什麼樣的消費者往往決定了一國有什麼樣的産品品質。消費責任應當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對品質的追求;二是用腳投票的主動性。國內市場假貨山寨貨之所以廣有市場,就在於其擁有一大批剛性的需求者,併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利潤。

  客觀上,消費能力差決定了消費品質低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但用腳投票的選擇並不直接與消費水準掛鉤,而國內消費者卻缺乏主動性,能做而不做,社會責任感嚴重喪失,這才是最大問題。有學者指出,在國外,假劣和山寨産品之所以很難有市場,在於其消費者有很強的辨別力與責任感,不但自己可以做到遠離和拒絕消費,還會動員其他人加以抵制。一個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主要是其面對著層級很高的消費責任。消費者出於對自身利益、群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維護,就會群起而攻之。即或無以達到這樣的高度,也會堅持實事求是的底線。但國內的“消費底線之失”,恰好為“供給底線淪陷”提供了溫潤的土壤。

  若消費者不能從我做起,不能把假貨、山寨貨“擲出窗外”,堅守基本的責任底線,那麼“中國製造”的既有問題則始終無解。所以,消費者要求政府、企業努力改變“中國製造”形象的同時,自己首先得負起責任來,既願意為品質過硬的“中國製造”買單,更要自覺抵制影響“中國製造”的各種負面現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