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西安——全力推動品質共治 再創絲綢之路新輝煌

  • 發佈時間:2014-12-18 10:34:17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品質機制

  品質理念:抓品質就是抓發展 抓發展務必強品質

  品質精神:承古開新 向上向善

  品質機制:形成品質強市工作多元共治機制,“政府監管、市場調節、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社會參與”

  成立創建全國品質強市示範城市領導小組,市長董軍擔任組長

  品質強市涉及的重要工作2011年在全國率先納入市級、區縣級政府目標考核

  開展對産品品質、工程品質、服務品質、環境品質、經濟運作品質五大品質全面、細化考核

  設立市政府品質管理獎,相繼開展爭創品質興省先進區縣、品質強市先進區縣和示範區縣、示範點培育打造活動

  質監局、建委、商務局、環保局、發改委5個牽頭部門統籌協調,加大檢查指導力度

  品質目標:加快推進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促進全民品質意識顯著增強,品質管理能力普遍提升,品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品質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産品品質、工程品質、服務品質、環境品質和經濟運作品質總體水準持續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明顯提升,品質發展成果全民共用,品質強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市民心語

  陳建平:“我以前在酒店工作,去年剛退休。空閒時間多了,經常會在西安周邊轉轉。現在很方便,坐地鐵就可以去浐灞生態區。2011年這裡舉辦了世園會,2013年浐灞國家濕地公園開園。這裡綠化特別好,有大片蘆葦柳樹,水域多還乾淨,會見到摩托艇。‘八水潤西安’工程,使得西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風雪’也能慢慢感受到了。環境在不斷變化,西安可去的地方越來越多,我時常會帶著親朋好友到處轉轉,大家都覺得西安挺美的。”

  秦素萍:“我是一家國企的員工,2011年來西安工作,留在這裡,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座城市豐厚的文化底蘊。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歷史悠久,這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市民的言談舉止。西安人真誠熱情,容易相處,喜歡給別人幫忙,我和同事、鄰里相處得就很融洽。西安人文明有禮,乘車給老人讓座也很普遍。西安已連續3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住在這裡我覺得挺幸福的。”

  王新:“我是西安交通大學的學生,雖然是山東人,報考西交大,卻是我的第一志願。選擇西安,看中的就是西安雄厚的教育實力。這裡是全國高等教育重要基地,高校林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西安的高新技術産業全國知名,2014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外資項目。

  ——南韓三星集團在高新區一期投資的高端快閃記憶體晶片項目在西安竣工投産,這裡充滿了機遇和挑戰。西安這座國際化大都市深深吸引著我,明年大學畢業後,我想繼續留在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

  歷史回顧

  之一:“兵馬俑、氣勢宏偉、工藝精湛”——西安,樹立了標準化鑄造的典範。8000多件魁偉英武的陶塑藝術作品,排列在近兩萬平方米的空間裏,氣勢磅薄。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銅車馬工藝複雜、3000多個鑄件組成,秦代鑄造工藝水準震撼世界。

  之二:“車同軌、書同文、幣同制”—— 西安,開啟了中華標準計量的歷史先河。秦始皇統一六國,雄才定度量。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推行古代標準化的基礎和前提,它使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之三:“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駱駝行履”——西安,成為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通道。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友好交往的大門,開闢出一條以西安為起點,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商賈、使節往返東西,五彩絲綢、中國瓷器、漆器、竹器、茶葉、鐵器、紙張、香料等絡繹于途。

  現代聚焦

  創新發展

  標準——提升西安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標準,推動西安産業發展在更高的平臺上形成優勢,提升了産業發展的品牌影響力。

  近年來,西安市企業獨立或參與制定ISO/IEC國際標準28項,佔全國總量19%,正在制修訂國際標準23項;主導參與國家標準制定980項、行業標準650項,獲得標準化創新貢獻獎22項;華清池“長恨歌”實景演出等7項服務業標準獲得國家標準立項。建成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標準化示範區、26個以標準為支撐的産業聯盟,完成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關鍵技術標準推進工程-西安電子通訊産業示範任務、完成了6個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8個省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12個市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培育項目建設任務;完成了11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和18個省、市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制修訂西安市農業地標準方標準119個;全面啟動了西安地方小吃技術規範制定工作,

  國家駐西安ISO/IEC國際標準組織秘書處3個,居全國第三;國家駐西安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秘書處TC16個、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和工作組召集人單位SC/WG11個,國際標準化組織對口單位22個,居全國第四;有3人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的主席、副主席職位,158人擔任國家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分委會、工作組秘書長、主任、副主任或委員。有1人獲得IEC“1906”獎、1人獲得全國標準化十佳創新者,1人獲得全國標準化十佳管理者。

  人才——增強西安發展軟實力的根本保障

  西安是全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西安的全日制公辦院校46所,全國第三,民辦大學數量全國第一。

  西安是全國少有的高端人才培養中心。西安現有普通高校、民辦高校在校生近80萬人,在校研究生7萬人,大專以上學歷人口82萬人,每年僅碩士、博士畢業生就多達1萬人以上,使西安的發展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援。

  西安是中國內地最具有軟體産業發展潛力的少數幾個城市之一,每年培養大量電腦軟體類人才。

  科技——奠定西安先進生産力的堅實基礎

  多項“中國第一”由西安誕生。中國第一台運載火箭發動機、第一台積體電路電腦、第一架民用客機、第一台高速攝影機、第一台數字化彩色電視機等都誕生在西安。“神舟”五號、六號火箭發動機和推進劑、箭載電腦和遙感裝置等,由西安研究製造。

  西安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科技高地”,目前擁有研究與實驗單位163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1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佔全市職工總數的26.5%。,全軍唯一的作戰測繪研究所也在西安。

  2012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GDP比重排全國副省級城市第1位,擁有發明專利12431件,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5位。

  産業支撐

  高新技術産業

  西安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重要基地,也是國家確定的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六大高新區之一。

  作為全國首個高新技術産業標準化示範區,西安高新區的産業規模、稅收貢獻、知識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多項指標,均居全國高新區前列;在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擁有民族自主智慧財産權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全區累計轉化科技成果近10000項,其中90%以上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西安高新區憑藉優勢成功引進了中國改革開放來最大的外資項目——南韓三星集團投資300億美元的高級晶片生産項目。

  2013年西安高新區經濟總量位居全國114個國家級高新區第三位。

  裝備製造業

  西安——中國西部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以神舟系列飛船的火箭動力系統為代表的“西安製造”展示了非凡的中國實力,“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10艘飛船80%的零部件由西安研究製造。“大運20”、“中國飛豹”、“法士特”變速箱、“陜鼓”軸流壓縮機、“西電”超高壓輸變電設備,這些産自西安的品牌加快了“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西安製造業令世界震撼。

  西安——亞洲最大航空航太工業基地。西安擁有居全國之首的飛機研發製造能力、航空産業配套能力和航空産品國際轉包生産能力,是全國航空産業體系最完整的地區,在中國乃至全球都擁有特殊的地位和聲譽。 “轟六”、“運七”、“飛豹”、“新舟60”等30多種軍、民用飛機在這裡誕生。

  旅遊産業

  西安作為具有3100多年建城史、13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全市文化遺産和文物古跡完整、系統,其數量之多、密度之大、等級之高,均居全國之首,可以稱作中國的天然歷史博物館。

  西安市旅遊特別是入境旅遊已經成為西安城市的名片。西安旅遊業等級高,擁有一批世界級、國家級的旅遊資源,秦兵馬俑、華清池、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等享譽中外。與此同時,西安市擁有國家級5A景點5處、4A景點15處、3A景點21處。

  2013年,西安共接待海內外遊客超過1億人次,在中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文化産業

  文化品牌逐漸形成。打響了曲江影視、長安古樂、戶縣農民畫、秦腔等西安文化品牌。

  文化産業整體創新能力、國際影響力及人力資源配置力加速優化,區域經濟增長顯著。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文化産業園區1個,國家級示範基地10個,省級示範基地60個,示範單位26個。

  文化産業支柱作用日益顯現。2013年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的2/3以上。2014年上半年,文化産業增速為12.4%。曲江新區文化産業發展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文化産業增加值增速14%,逐步形成了集文化旅遊、影視等為核心的文化産業集群。

  現代服務業

  2011年,西安市被列入國家首批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示範城市。2014年,西安市被正式納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城市,成為西部唯一的入選城市。

  2013年,西安市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32%。全市科技服務業增加值佔現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超過23%。特別是西安科技大市場2011年運營以來,在全國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技術交易額從2010年的98億元躍升到2013年的415億元,居副省級城市第一位。

  現代服務業貢獻增大,帶動西安市第三産業對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始終保持著50%以上的貢獻。

  品質推動

  經濟運作品質——推動提質增效

  提前兩年完成“十二五”目標。2013年,全年生産總值增幅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二。每人平均生産總值進入中等偏高收入水準。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率先在全省突破萬元大關。15項主要經濟指標,西安市有8項增速位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3項位居第二,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西安城鎮恩格爾系數降低到31.84%,在副省級城市排名第3位,民生品質持續改善。

  經濟運作品質效益顯著改善。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産總值同比增長9.8%,位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二。工業投資達到39.2%,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全市進出口總額增長44.9%,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7%,增速仍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二。

  環境品質——提升城市品質

  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快速提升。

  2013年,西安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達到97.47,%,均居西部地區第1位;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3.4%、95.9%,分別排名第3位和第5位;自來水普及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

  2014年,全市治污減霾和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明顯。13條河流30個斷面的整體綜合污染指數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1%;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國家標準,達標率為100%;截至12月14日,獲藍天200天,同比增加66天。

  重點産品品質——實現安全可靠

  西安農産品品質安全居全國前列,在農業部農産品品質安全例行監測中主要農産品平均檢測合格率連續4年穩定在96%以上。

  藥品品質安全可控,品質水準明顯提升,2013年全市藥品合格率達到98.65%;日用消費品、農業生産資料、工業生産資料、建築及裝飾裝修材料主要工業産品品質持續提高,2013年綜合産品品質合格率較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特種設備品質安全創歷史最好水準。

  工程品質——位居全國前列

  西安工程品質穩中有升,多年來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一次性驗收合格率達到100%,一般工程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98%。

  西安市工程獲獎個數繼續保持西部第1位,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截至2013年,西安獲得“魯班獎”45個,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12位;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43項,金獎2項,銀獎41項,獎項總數位居副省級城市第1位。獲得“長安杯”190個、省級結構示範工程399個。

  西安地鐵二號線工程榮獲2014年度“全球傑出工程”大獎,成為中國以及亞洲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

  服務品質——實現持續改善

  作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西安服務業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躍升。

  旅遊服務品質效益水準顯著提升。2013年西安市接待海內外遊客首次突破1億人次,同比增長27%。實現旅遊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8.9%。

  公共服務滿意度不斷改善。2013年西安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基礎教育等滿意度指數明顯提高。其中,商貿服務增速位列副省級城市第3名,醫療衛生發展指數排名第7位。

  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全面啟動。2010年,德發長酒店等3個單位被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2013年,西安市3家企業獲批2012年度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

  品牌實力

  品牌競爭力顯著增強。截至目前,全市擁有陜西省名牌産品169個,西安名牌産品385個,中國馳名商標41個,實現了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産業全面覆蓋。聚集了以陜汽、西電、西飛、比亞迪、法士特為代表的創新發展企業和名牌産品集群。

  品牌經濟有效提升。2013年西飛、陜鼓集團榮獲首屆中國品質獎提名獎;西安陜鼓動力股份、西安標準工業股份、中國西電電器股份3家企業在全國首次品牌價值評價中品牌綜合強度位列全國第1位。2013年西安市名牌産品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和銷售收入漲幅分別達12.6%和7.0%。

絲綢之路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ST建機 11.02 2.80%
2 國際實業 8.98 2.16%
3 西安旅遊 14.90 2.06%
4 國統股份 38.08 1.79%
5 曲江文旅 20.06 1.52%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寧夏建材 11.46 -1.46%
2 西安民生 16.08 -1.35%
3 達剛路機 24.22 -0.74%
4 玉龍股份 8.74 -0.46%
5 新疆城建 11.65 0.09%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