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36氪重磅發佈的 2019 年 “新經濟之王”前沿科技領域榜單中,商湯科技、量化派、科大訊飛等人工智慧應用的領軍企業都斬獲了“商業智慧之王”獎項。
作為業界的標桿企業,他們背後都有怎樣的創業故事,究竟是什麼契機讓他們決定開始創業的?
量化派:老友創業記
2007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州裏士滿的 Capital One (成立於1988年,現已成長為全美第五大商業銀行,擅長數據分析風險控制),在一個項目團隊裏,負責市場行銷精準獲客的周灝,和主攻風控模型信用卡反欺詐的王倪相識,默契的配合與互補的工作方式,讓雙方迅速成為工作上的好夥伴。
2007年底,作為一名資深技術人,王倪加入了紐約的Google研究院,主攻大數據分析和建模。2008年,周灝則去了華爾街巴克萊銀行,繼續從事風險控制的相關工作。
老朋友重逢于紐約,經常的交流很快讓兩個人的創業頭腦開始摩擦出火花。他們一起做模型,一起寫代碼。從初期構想做一個為紐約打車提供便利的軟體(彼時還沒有Uber);到建模分析從 Linkedin獲取的資訊,幫助人們匹配相應工作機會;直至自製一套股票分析軟體,自動讀取平臺數據,預測交易信號,設計交易策略,還在現實應用中小賺一筆。周灝的衝勁搭配王倪的內斂,成就了一個無比平衡的組合。
骨子裏的衝動與不安分讓具有超強執行力的周灝于2012年規劃回國。
在歸國初期的一年裏,他作為走秀網市場行銷VP,逐漸熟悉了中國的市場。2013年,受到市場需求的推動以及創業大潮的衝擊,他和遠在紐約的王倪開始著手書寫一些商業策劃書和項目的申請,拿到第一筆天使投資後,他籌劃于新公司的建設,王倪在紐約籌劃風控模型的搭建。於是,量化派由此誕生。
在微軟加速器短短的四個月時間裏,公司員工從4人快速擴張到40多人。量化派面對客戶端的産品也與近日上線,用戶數量增長快速。同時得益於各路盟友的幫助,合作夥伴的商談也取得階段性的成效。看著曾經在大腦中被規劃了無數遍的方案逐漸有了形狀和色彩,在創業路上忙碌地無法停歇的周灝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談及這7年的職業路徑和收穫,周灝這樣總結:“Capital One作為科技金融公司,特點就是數據驅動,它理性的邏輯思維讓我明白數據模型的應用是具有真正價值並且能得到可靠結論的。巴克萊教會我接受不同的想法,容忍不同的聲音,多樣化地處理數據結論,專家分析與客戶關係。而對摩根斯坦利這樣的投行而言,一切以結果為導向,他教會我如何快速且高效地達到目標。”
在這一條創業路上,時有艱辛,時有歡笑。就如同CEO周灝所説“在北京,創業讓你無法停下來。令我感動的是,到今天為止,許許多多小夥伴像兄弟姐妹一樣給予了太多的支援,這些感情是在國外無法感受到的。在國外,生活和工作是分開的,但在創業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緊密相連。
商湯科技:實驗室裏跑出來的AI獨角獸
上世紀 90 年代,從中科大畢業的湯曉鷗在美國第一次接觸到了人臉識別。 在取得羅切斯特大學碩士學位後,他到了電腦視覺(CV)研究的最高殿堂——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博士。當時,他加入的實驗室剛剛發現了泰坦尼克號,正在進行的項目是海底機器人,也就是在水下用聲吶和視覺相機來探索海底世界,這一切對湯曉鷗來説:“酷極了”。
博士畢業後,湯曉鷗到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任教並開始參與組建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四年後,因為需要同時兼任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視覺計算組負責人,他開始往返北京和香港兩地工作。這時才兩歲的兒子,成了他最大的牽掛。為了彌補自己無法時時陪伴孩子的缺憾,他開始頻繁地給兒子拍攝照片。當照片攢到上萬張時,他發現從中找到某張特定的照片非常困難。於是,他靈機一動,叫來幾位學生開始研究採用 CV 技術手段給相冊分類整理的工作。
這成為湯曉鷗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走向實際應用的開始。
2009年,湯曉鷗獲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第二年,他遇到了日後最重要的合夥人,也是他的學生徐立。讀書期間就多次拿過上海市中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徐立,在上海交大電腦係讀完本碩後,先後在摩托羅拉、歐姆龍、微軟研究院等機構工作,2010 年秋天,當他決定前往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深造時,註定了自己的未來,將和人臉識別以及湯曉鷗連接在一起。
2014 年,科技巨頭微軟、英特爾、谷歌、Facebook 紛紛加入人工智慧的戰局。當Facebook 開始用 750 萬人的數據對電腦進行訓練後,湯曉鷗團隊才建立起 20 萬人的數據庫。這個時候,他們的方向進行了一個調整。”既然硬體和數據庫都不如對手,那就拼計算能力!”於是開始精進自己的演算法。 2014 年 3 月,其團隊發佈GaussianFace 人臉識別演算法,在 LFW 數據庫上準確率達 98.52 %,在全球首次突破了人眼識別能力。2014 年 6 月起,開始發表的 DeepID 系列演算法,逐步將人臉識別準確率提升至 99.55 %,從此開啟了整個人臉識別行業技術落地的時代。
電腦的識別準確率首次超過人眼,也讓投資人們慕名而來。IDG的牛奎光飛速抵達香港拜訪,這次拜訪讓IDG資本擲出數千萬美元,也讓商湯科技最終走出了實驗室。
科大訊飛:大學生陣營走出的創業團隊
相比人工智慧界大多數創業者的成長路徑:國內學霸——出國深造——就職跨國頂尖公司——加盟中國公司或自主創業,劉慶峰是個異類。
1990年,17歲的劉慶峰被推薦到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專業,但他毅然決然選擇了中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因為他本以為“學了無線電電子學,以後就知道怎麼修彩電了。”結果那一年,進入這個專業的有13個省的高考狀元。
在中科大,劉慶峰也是一路學霸到底,求學期間,他幾乎拿到了所有數理學科考試的第一名。讀研究生時,導師王仁華讓劉慶峰牽頭做一個語音合成系統。1998年,劉慶峰帶隊參加國家863計劃的一個比賽,他們設計的語音合成系統是當時唯一一個達到可實用門檻的作品。
因為看到語音合成系統的實用前景,創業之路開始在劉慶峰面前延展開來。
1999年,26歲的劉慶峰正式創立科大訊飛。他召集了同一實驗室的師弟們以及科大BBS中最優秀的版主,搭建起了科大訊飛最早的班底。
多年以後,有人讓劉慶峰給大學生創業提些建言時,他無比感慨地説:“學生創業以後就不要把自己當成學生了,要對股東負責,對社會負責。市場不相信眼淚,不要把自己定位成學生,希望各方面給你特殊待遇。”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