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厲以寧“三論”經濟新常態:本質是按經濟規律辦事

  • 發佈時間:2014-12-17 13:44:54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中國網財經12月17日訊 (記者 拉雅) “新常態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過去幾年我們的超高速增長是不符合經濟規律,也只能是暫時的現象,因為它帶來的損失是驚人的。”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論壇、2015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以及相關媒體的專訪中,多次集中地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外延、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轉變等作出新的獨家闡述。

  新常態本質是按經濟規律辦事

  “經濟的超高速增長是‘非常態'的,我們付出的代價也是驚人的,第一個代價是資源加快枯竭,第二是生態破壞,第三是産能過剩,第四是低效率。除此以外,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弊病,就是錯失了結構調整的機會,錯過了技術創新的機會。這樣下去是難以為繼的。”

  厲以寧指出,在新常態下即使經濟增長率下降到7%,甚至百分之六點幾,在全世界仍然是居於前列的,而結構合理了,則將大有利於今後的穩定增長。

  為此,厲以寧強調中國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要做出調整。他認為,不要再給經濟增長率規定硬性指標了,而應採納軟指標。比如説,過去定下8%GDP增長目標,全國上下都為8%而奮鬥。發達國家是用軟指標的,軟指標是預測值。比如,經濟增長率預測為5%,但是過了一個季度、兩個季度以後,可能完不成,就調整預測,預測降為4.6%左右。實踐證明,採取軟指標有很多好處。硬指標則形成了給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壓力,結果可能會弄虛作假,或者不顧成本拼命地增加産值。

  中國經濟中有兩個指標比增長率更重要,一個指標是失業率,另一個指標是通貨膨脹率。這在世界上是通行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把這兩個指標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失業率可控制在4%~5%,超過5%,一定要採取措施。通貨膨脹率在3%~4%或者以下,社會可以承受,過了這個線也一定要想辦法。

  四大理念誤區待轉變

  厲以寧認為,在新常態下中國的發展理念也亟待轉變,他著重指出四種發展觀念誤區。

  首先是對出口和進口的看法需要調整,不是出口越多越好。過去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為了賺取外匯的目的,出口越多越好。但出口和進口應該是基本平衡的,你老出口,別的國家怎麼辦?這種貿易關係不能長久維持。外匯儲備也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外匯儲備主要是要用得好,如果不會用,就會帶來很多問題,這是一個需要調整的觀念。

  高就業未必和高投資有因果關係。這是過去長期的觀念,覺得高就業就必須有高投資,高投資,然後才能從裏出現就業的新崗位。厲以寧説,“這些看法漸漸不靈了,我在外面調查,很多廠現在正忙於投資,我問他們會增加多少人?他們説一個人都不加,還要裁員。這是怎麼回事?因為用機器人,用新技術,還有我們重産品的品質,也重人才的品質,人才品質這一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現有勞動力如果在技術創新以後、工廠設備跟進以後,還要再學習,如果他年紀大了就退了,因為他不適應新技術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所以,高投資未必高增長,這是第二個應該轉變的觀念。

  高利率未必能夠抑制通貨膨脹。高利率抑制通貨膨脹是有前提的,假定通貨膨脹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這時候高利率有用,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需求帶動的通貨膨脹會有,但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一樣存在,假定是要素成本上升,假定供給不足,短缺部門沒能跟上去,這種情況下高利率有什麼用?高利率反而造成了企業的困難,而通貨膨脹如果在成本推進的條件下,結構失衡的條件下發生,那唯一的辦法是要降低利率,降低利率但要引導性的讓供給短缺的部門轉移,讓它把結構調整搞得更好,這一點也是未來經濟觀念裏一個新的觀點。

  最後,中國經濟需要“三種調節”。市場調節是第一種調節,非常重要,而且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調節是第二種調整,靠的是法律法規政策,而且政府調節是起著引領的作用,起著規劃的作用。道德力量調節是第三種調節,道是有形又無形,因為它是靠自律,靠文化建設,靠鄉規民約來實現的。自律是一種無形調節,如果是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社區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等,這都是有形的,而第三種靠的是自律和文化調節以外的鄉規民約,鄉規民約既是有形又是無形,口頭上存在,也可能寫成了文字。總之,有了道德力量調節,我們的兩個底線就出現了,一個是法律底線,大家在依法治國的學習過程中都了解到了,但另一個底線就是道德底線,人不能違背法律底線,也不能違背道德底線,所以在今後的經濟發展理念中,應該把這點看得更重要。

  四項改革要進行到底

  中國要完成中高速增長率的常態,除了要改進彈性指標還要改革配套。當前這麼多的改革當中,厲以寧認為最重要的是以下四項改革。

  第一,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市場主體。國有企業有兩個層次的改革,一是高層次的改革是資本資産機制的改革,資本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國家應該管資本,把資本用活,二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改革必須分門類、分行業,有些行業公益性的,有些行業是國家特別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還有一些競爭性的行業,所有行業共同的目的就是把企業搞活。第二,收入分配的協調,這個主要在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民沒有産權,農民在土地上應該確權。收入分配的協調必須讓勞工市場有完善的議價機制,工資水準怎麼定,得有一個合理的議價機制。應該按照國外的經驗,工會參與,工會參與到議價當中,這樣初次分配就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解決。

  第三,農牧民農産品出售和收購方議價不均等,或者一些買主和採購方説了算。第四,改革教育體制,教育資源的分配應該是均衡的,教師現在城鄉不均衡,這樣下去中國垂直流動的渠道越來越窄,農民工的兒子還是農民工。(中國網財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