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8日電 題:“儒家文化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外籍古典學家齊魯領略中華文明魅力
新華社記者 袁敏 邵琨
“中國文化不僅屬於一個國家,也是世界文明的體現。”參觀完山東博物館“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陳列展”,希臘教育部建築工程師範音樂教師阿西米娜·庫特普利感嘆。
阿西米娜·庫特普利此行參加的是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走讀中國”活動。來自希臘、德國、義大利等8個國家的26名學者專家,日前走進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儒家文化發源地山東,到訪山東博物館、孔府孔廟、孔子博物館等地,在齊魯大地探尋文明足跡、領略文化魅力。
11月6日,演職人員在表演民族舞劇《孔子》片段。當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專場文化演出,中國歌劇舞劇院的藝術家們在舞臺上展現中西藝術之美。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現代與傳統融合”
“幾千年前黃河下游人類的手工業就如此發達,文明之光至今仍通過珍貴的文物照耀著我們。”在城子崖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蛋殼黑陶杯前,美國耶魯神學院院長、教授格雷戈裏·斯特林駐足良久。
中國文化大省山東歷史悠久,豐富的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積澱。
坐落于山東省會濟南的這座博物館館藏300余件文物。讓格雷戈裏·斯特林驚嘆的這個蛋殼黑陶杯,通體黑色、薄如蛋殼,高逾20釐米卻僅重約30克,被譽為“4000多年前人類手工業的巔峰之作”。
黑陶是龍山文化——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的典型特徵,燒制黑陶的奧秘在於彼時先民掌握了高溫滲碳技術,龍山黑陶精湛的製作水準得益於快輪拉坯制陶技藝。
2023年10月31日,山東濟南大明湖碧波盪漾,樹木泛黃,秋景如畫(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徐舟攝)
此次“走讀中國”山東之行,世界各地的古典學家在尼山腳下,欣賞雅樂韶音,品味歷史傳承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在泉城市井,泡一壺泉水,體味當代中國的人間煙火氣;在大學校園,暢談哲學體悟,感受中國古代賢人“雅集問道”的文化意蘊……
大明湖畔的文化名樓超然樓源起于700年前。格雷戈裏·斯特林登樓遠眺,近處古色古香的畫舫在千年名湖中悠悠前行,遠處現代都市的林立高樓與古街古巷相映成趣。“如此獨特,又如此和諧,我看到一幅現代中國和傳統中國融合的畫卷。”
“古代智慧在閃耀”
“在中國,每個受過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讀過幾句孔子的名言,比如《論語》裏‘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來到千年古城曲阜,在祭祀孔子的祠廟孔廟,德國海德堡大學私人講師洛塔爾·維爾姆斯有感而發。
在孔府孔廟,身著傳統服飾的研學青少年在樹下誦讀經典。走進孔子博物館,一個樂團復原了先秦時期樂器,重現傳世古曲譜的《詩經》主題樂聲悠揚。
這是2020年9月26日在山東曲阜拍攝的孔廟萬仞宮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義大利烏迪內大學博士、古典歷史學家萊奧納爾多·格雷戈拉蒂的隨身包一直裝著一本《論語》。“孔子2500年前留下的智慧仍然活躍在現代中國。”他説,“當我們審視和學習中華文明時,會發現它具有高度連續性。”
國立雅典理工大學榮休教授馬諾利斯·科雷斯認為,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正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等思想奠定了西方精神世界。
“儒家思想中對於社會秩序與和諧等方面的論述讓我十分著迷,我認為它們在當下對推動建立更加和平的世界至關重要。”義大利都靈大學人文研究係拉丁語言文學教授安德烈亞·巴爾博説。
“東方美學”走向世界
“儒家思想裏的仁愛、民本、誠信、和諧等觀念,與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相通,説明儒家思想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在“走讀中國”的數次沙龍交流活動中,專家學者們暢談對儒學文化的理解。
孔子開創併發展儒家思想的春秋時期,正是古希臘哲學萌芽與繁榮之際。“極致的藝術”“極致的審美”“對美好與和諧的極致追求”——希臘塞薩洛尼基亞裏士多德大學古希臘語文學教授瑪麗亞·利阿特西用三個“極致”形容中希文化的共同點。
阿西米娜·庫特普利説,每種文化都有獨特之處,中國文化作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一直以來令她十分嚮往。“之前的了解只來源於書本和網路,現在有機會實地探訪,令人震撼!”
拼版照片:左側為2022年5月15日拍攝的亞醜鉞;右側為5月15日拍攝的以亞醜鉞為原型的文創産品——便利簽和行李牌(下)。新華社發(郭志華攝)
亞醜鉞和魯國大玉壁金屬書籤、紅陶獸形壺和粉彩秋操杯冰箱貼……在山東博物館,伯羅奔尼撒大學教授喬治亞·桑塔基-卡拉馬努選購了幾件精美文創産品。“我要把它們帶給我的朋友們,讓他們也感受到這種東方美學意蘊。”
徜徉在齊魯大地文物古跡的歷史文韻中,外籍古典學專家學者們對記者説,跨文化交流和對話增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和尊重,為推動全球文明的和諧共生提供了重要動力。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