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錳三部曲譜寫美麗新秀山

來源:華龍網 時間:2022-08-09 17:01:25 編輯:珍珍

渝湘黔交界處錳礦資源富集,過去被喻為“錳三角”。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形勢下,因錳而興的許多城市緊急踩下“剎車”。

用綠色著墨發展底色,處於其中一角的重慶秀山,在經歷轉型的陣痛後,用“退”“治”“轉”三部曲譜寫出一份治理成效“答卷”。

29家錳礦開採企業、19家電解錳企業全面淘汰退出,201個礦山井口全部封閉,23個錳渣場深度治理有序推進……

前不久,秀山錳污染綜合整治成果吸引貴州、湖南毗鄰地區來秀共用錳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相關經驗,道出了一座“錳都”蛻變美麗邊城的故事。

image.png
梅江河兩岸綠意盎然。

“退”:頂層謀劃減增量

“發錳財,錳發財”,憑藉雄厚的錳礦儲量優勢,秀山享受著錳産業發展帶來的風光與榮耀,隨著錳礦開採而來的是錳污染引發的生態“失速”。

2019年,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秀山督察調研指出了錳污染問題,秀山由此走上錳治理的探索之路。

從成立由秀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錳行業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到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工作領導小組,再到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淘汰錳行業落後産能工作領導小組,以上率下促整改,形成一股整改合力。、

“但有兩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遺留錳渣場怎麼治理?治到什麼程度?以前沒有可參考的成熟方案,也沒有具體標準。”秀山縣生態環境局土壤和固體科丁濤介紹。

面對挑戰,秀山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錳污染綜合整治,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裏,錳污染綜合整治迎來新的轉捩點。

2021年,秀山聘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作為錳污染治理技術支撐牽頭單位,由該院牽頭編制的《錳渣場環境風險管控技術指南(試行)》如一本“寶典”,在技術加持下,開展錳渣場水文地質勘察和錳環境狀況調查監測,摸清涉錳環境污染狀況,實現了科學治污、精準治污、有效治污。淘汰落後産能上,設立錳行業轉型發展扶持風險補償基金,在土地、稅收、金融、投資、人才、服務保障等方面給予退出企業最大優惠。

“有了統一行動指南,秀山錳污染治理就有了更高的標準,治理效果與效率大大得到提升。”丁濤表示。

數據顯示,目前秀山全縣29家錳礦開採企業、19家電解錳企業全面淘汰退出,201個礦山井口全部封閉,23個錳渣場深度治理有序推進。

image.png
錳渣廠治理前。

“治”:科學施工減存量

錳污染綜合整治,另一個突出問題是錳渣的處理。

按照平均每生産1噸金屬錳就要産生8~10噸錳渣的量,這些工業垃圾經雨水滲漏進地表,對地表和土壤産生嚴重腐蝕。

借秀山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技術合作之機,針對散佈四處的錳礦企業,秀山開出一道科學治污的良方——即科學分級治理。位於孝溪鄉復興村的長江電解錳渣廠,就是秀山針對錳渣場進行深度治理的典型。

站在高處從空中俯瞰,經過覆膜技術處理後的山地重新披上一層淺淺綠衣,朝著曾經裸露的地表不斷攀岩生長。而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還有一層隱形外衣將地表水牢牢阻擋在外。

“我們通過建設垂直防滲漏墻、地表水倒排、攔渣壩加固、封場改造等工程,相當於給地表穿上一件雨衣,極大減少渣場滲漏液産生,讓渣場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秀山縣錳整治辦楊飛介紹。

事實上,系列防治體系正是秀山針對23個錳渣場進行深度治理、科學治污案例的其中之一。

除了長江電解錳渣廠,迎來涅槃新生的還有老山溝,這裡曾是秀山礦山井口分佈最集中的地方。

“沿著主幹道兩邊,以前這裡全是工棚和廠房,現在全種上了植被。”當地老百姓感嘆道。山還是那座山,卻早已換了容顏。

7月的老山溝,被成片的鳳仙花簇擁著。綠樹紅花間,新栽的林木在夏日的蒸騰裏不斷向山向上,讓礦山瘡疤得到治愈,新“皮膚”讓人賞心悅目。

這些年,秀山在老山溝打造生態修復示範項目,按照“宜耕則耕、宜園則園、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水則水”的原則,開展“山、水、林、田、草”綜合整治,對未損毀的原始地貌區域進行保留現狀處理,礦區周邊基本以林地為主,使礦山損毀土地達到可利用狀態並與周邊環境相融合。

下一步,秀山將持續做好淘汰退出後半篇文章。一方面,做好企業安置與職工安置、企業各類行政許可登出等掃尾工作,確保平穩退出。另一方面,深化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技術合作,倒排工期,落實責任,徹底整改錳污染突出環境問題,按期向黨和國家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image.png
藍天白雲下的秀山。

“轉”:綠色發展求品質

從“退”到“治”,秀山錳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然而,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的主旋律下,要徹底撕掉“錳都”標簽,還要在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上謀求新賽道。

一則數據足以説明,在淘汰落後産能後,秀山經濟形勢反而獲得長足發展。

2021年,秀山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41億元,同比增長8.0%,總量、增速均位列渝東南之首,並連續三年進入西部百強縣。

“這是因為,在推進退和治的同時強調轉的品質,也就是轉型發展。”秀山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周波介紹。尤其在工業經濟突破方面,秀山打造綠色産業集群,主要突出現代中醫藥、食品加工兩大主導産業,同時圍繞培育壯大電子資訊、汽車零配件加工、生物制藥、智慧家居、綠色建材等新興産業,有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而現代物流、商業貿易、農村電商、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更撐起秀山經濟高品質發展“脊梁”。

有序推進錳行業落後産能淘汰退出工作成效如何,對於老百姓來講最直觀的體驗是,空氣品質如何?天藍否?山水河流清澈否?城市水質怎麼樣?

如今,行走在秀山,無需言語,感官之上,這些問題都能找到肯定答案。

沿著濱江公園晨跑的人們,停下腳步願意多來幾次深呼吸;迎著夕陽奔跑的孩童,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留下歡聲笑語;母親河梅江河魚翔淺底,對外開放不久的鳳凰新城公園成為打卡的熱門……

當地老百姓用“抬頭能否見藍天,低頭能否見碧水”直接檢驗生態環境品質。

而數據往往用實力説話。2021年,秀山全年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54天,優良率97%,同比增加3天,創歷史最佳紀錄;縣域9個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達到Ⅲ類及以上標準,梅江河獲評“重慶市美麗河湖”稱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將藍天、白雲、碧水還給大自然,也還以秀山秀麗的“容顏”。未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則成為秀山人民新的期待。(陳攀、黎盛榮/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