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觀察|金名片 看重慶勞務品牌如何撬動就業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05-24 17:53:12 編輯:李柯佑

穩就業就是穩民生,打造勞務品牌助力就業。

如今,就業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優質勞務品牌成為重慶就業“金名片”。重慶市人社局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已培育126個勞務品牌,年均帶動就業240萬人。

作為勞務輸出大市,重慶每年有數百萬人外出務工,逐漸形成雲陽面工、大足雕客、龍水刀客、邊城秀娘等眾多勞務品牌。在去年第三屆全國創業就業展示交流活動上,雲陽面工等5個優秀勞務品牌閃亮登場,展示了重慶勞務品牌的成效。

image.png
雲陽面生産車間。崔力/攝

雲陽面工撬動600億

勞務品牌帶動力強,樹一個品牌,就可帶活一個産業、帶富一方群眾。

第五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重慶市選拔賽(勞務品牌專項賽)評委、國家級創業導師黃海認為,勞務品牌在市場需求和促進就業之間架起了一道道橋梁,“內”可與當地經濟發展方向相契合,“外”能跟市場需求相匹配。

雲陽面工堪稱這方面典型範例——雲陽地處非小麥主産區,並不以麵食為主食,卻佔據了全國70%的鮮面市場,帶動了30多萬人就業。

重慶市雲陽縣人社局局長向青松表示,該勞務品牌的形成有歷史淵源。雲陽處於雲安鹽場之南,鹽都一度商賈雲集,也將吃麵、制面的習俗帶到了這個移民城鎮。

改革開放初期,雲陽人走出大山謀生計,同時也發現了新商機——很多地方的麵食沒有正規市場供應,而雲陽從1958年就開始生産面機,對做面流程非常熟悉,於是雲陽人背著面機外出開面坊成為熱潮。通過親幫親、鄰幫鄰,雲陽面工走得越來越遠,知名度也水漲船高。

不過,勞務品牌要真正走入市場,黨委政府的科學主導和因勢利導非常關鍵。據了解,為保證品牌美譽度和競爭力,雲陽搶先註冊了“雲陽面工”勞務品牌,創建了返鄉創業園。2017年,雲陽縣新增雲陽面工特色職業培訓,幫助從業者將勞動技能變成看家本領,並將雲陽麵條産業納入重點産業發展,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援。同年,重慶市也將雲陽面工納入職業培訓特色工種。

在政策利好支援下,大批外出者返鄉創業。馮小艷是第一批吃螃蟹的返鄉創業者,她開辦的小作坊已擴大為3條生産線,年産量達2萬噸,産值高達1.2億元,還拓展出掛麵、速食重慶小面等産品。

目前,雲陽人開設的面坊已覆蓋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超過17萬戶門面,戶年均産值超過了60萬元。雲陽面工群體達到20萬人,帶動周邊區縣就業15萬人以上,在該勞務品牌帶動下,雲陽面業加工年産值超600億元,勞務收入近200億元。

“雲陽面工的發展歷程,從側面反映出勞務品牌誕生的過程,即分為發現、培育和提升三個階段。”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副教授安小風説,勞務品牌誕生於市場競爭,經過了市場篩選,並按照市場要求規範、維護品牌,再經過當地扶持,最終才能打造出特色化、差異化的名牌。雲陽面工的成功,就是市場+政策的結果。

勞務品牌有三特色

從雲陽面工的例子可以看出,突出特色是品牌的共性。專家們認為,勞務品牌作為無形資産,要突出地域、行業和技能三個特點,它們或有歷史傳承、文化積澱、或有産業基礎、時代印記。

“特色為勞務品牌注入內涵,提升競爭力。越有特色的勞務品牌,越能賦予就業者更多優勢。”安小風説,品牌有特色,就有生命力,帶動性也就更強,還能避免同質化過高、競爭力不足。

在全國範圍內,有不少知名的勞務品牌,有的立足當地資源、挖掘當地傳統工藝,如江蘇“揚州三把刀”;有的結合市場需求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需求,如陜西“紫陽修腳師”;有的依託能人返鄉創業、當地産業項目發展,如吉林“遼源織襪工”;還有的依託勞務仲介等市場機構,如山東“樂陵港務工人”。

黃海認為,重慶勞務品牌特色之一是地域特色鮮明,彰顯了重慶人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氣質稟賦。目前重慶的勞務品牌主要集中于“兩群”地區,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獨特地域風貌培育了一代代能吃苦、勤幹活的重慶人,也誕生了極富地域特色的勞務品牌。除了雲陽面工,還有重慶小面廚師、大足雕客、酉州苗繡、墊江豆匠等,這些品牌不僅是“就業名片”,還是城市特質的“名片”。

例如,大足雕客隨著大足石刻的開鑿而誕生,有著上千年傳承,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人才培養體系,讓古老技術煥發出新的生機。

又如,酉州苗繡起源於古代濮人,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彰顯了苗族文化,也帶動了當地數千人走上致富之路。 

特色之二是行業優勢突出。重慶具有悠久的製造業傳統,是製造業大市,不少勞務品牌和製造業緊密結合,既強化了自身的“長板”,也在反哺重慶製造業,為製造業提供更多人才和相關服務。

如合川清平玻璃工已傳承百年,手工製作的玻璃製品多用於高端製造,為茅臺等企業生産高端酒具,如今已拓展出日用玻璃産業,為千家萬戶的“住”保駕護航,合川清平鎮也因此成為“中國日用玻璃産業基地”。截至2020年6月,清平有日用玻璃及配套企業46家,産品涵蓋九大系列2000余個品種,年産各類玻璃製品約50萬噸,帶動了大量就業。

長安汽修工作為依託于重慶汽車製造業尤其是長安汽車品牌建立起來的勞務品牌,是汽車産業後端市場的延伸,展現了重慶作為製造業大市、工業老區的內涵。長安汽修工開辦或參與的汽車修理店從重慶走向了全國,成為展現重慶製造業實力的窗口、帶動就業的“引擎”。

特色之三是技能覆蓋面廣,做到了“高中低”結合,在就業市場上與時俱進。重慶的勞務品牌目前主要集中在服務、餐飲和家政,也不乏現代服務、文化藝術方面的品牌,同時,隨著重慶大數據智慧化産業的發展,一些特色的新興産業勞務品牌也不斷涌現。

例如,主城都市區重點聚焦電子資訊、汽車、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打造中高端技能型勞務品牌。其中,永川數據工(重慶雲谷數據工程員)是全國典型工業經濟勞務品牌,已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標準。2020年,永川大數據産業園1.7萬名永川數據工帶動産值282億元,五年內,永川數據工人數將達20萬人。

image.png
大足區職教中心,學員展示竹雕作品。齊嵐森/攝

打造“勞務+”升級版

打造勞務品牌“升級版”,是勞務品牌成長的必然。

去年底,市人社局、市發改委等19個部門聯合印發勞務品牌建設任務分工方案,實施勞務品牌發現培育、發展提升、壯大升級三大行動,提出要打造10個左右在全國有影響力、知名度高的勞務品牌,60個左右市級特色勞務品牌。每個區縣和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至少培育打造1個市級特色勞務品牌。

黃海認為,勞務輸出如今已不是數量、價格的競爭,而是品質、品牌的競爭。走品牌化、特色化道路,勞務品牌就不能再“野蠻生長”,而是要科學謀劃,做好“勞務+”,從覆蓋人群廣、技術要求不高逐漸向集群化、精細化、高技能化轉變。

黃海建議,要實現勞務品牌建設目標,需要做到“四個並重”:

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並重。政府要對勞務品牌進行有序引導,建立起打造培育、標準制定、人才輸入輸出、評價“四位一體”的體系;市場要以龍頭企業串聯起上下游關鍵企業,以“公益+商業”的形式對勞務品牌進行培育。

勞務輸出與産業開發並重。開發勞務品牌就是為了服務産業,沒有了産業,技能就沒有了用武之地。要注重相關産業的培育,為勞務品牌的持久發展打下基礎。

公共勞務品牌和企業勞務品牌並重。公共勞務品牌包括雲陽面工、大足雕客等,一個品牌下可以有很多企業,號召力大;企業勞務品牌諸如陳護工(失能人員護理)、貝司夫人(烘焙)等,涉及面廣。重慶要形成“大的頂天立地,小的鋪天蓋地”的勞務品牌結構,鼓勵中小企業帶動更多人就業。

塔基型勞務與技師型人才並重。勞務品牌大有大的優勢,小有小的作為,餐飲業、服務業、護理等勞務品牌門檻低,但可以帶動更多塔基人員就業;技能人才需要傳幫帶,但有些工藝大師管理、教授能力不足,需要建立起健全的社會培養體系,與職業教育等相結合,促使人員從低往高流動。

安小風表示,目前勞務品牌解決的更多是農民工和城市低技能人員的就業,但依託勞務品牌參與創新創業的大學生群體逐漸增多,雖然比例不高,但為重慶勞務品牌彰顯特色、邁向高端提供了助力。

他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梳理現有政策,使之更適應市場。例如有些工種和級別的認定需要脫産連續學習,對已工作人群不夠現實。建議改為學分制,這樣就可以為品牌提供更多的中高端人才。

二是做好品牌跟蹤。在勞務品牌成功孵化之後,政府還要持續關注、跟蹤,提供相應的服務和保障,包括人員篩選、培訓、考核等,保障勞務品牌的可持續性。三是確立品牌標準。勞務品牌不像工業産品那麼精準,很多標準只具有指導性而沒有強制性,定義比較模糊。例如萬州烤魚工和巫溪烤魚工就沒有體現出差異性,需要進一步明晰標準、彰顯特色。(李洛/文 崔力、齊嵐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