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重慶市民族博物館是武陵山片區唯一的省市級民族博物館,該館于2004年9月正式對公眾開放,集中展示重慶市黔江區社會歷史、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是第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天的“追尋革命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向先烈報告”系列報道,一起走進重慶市民族博物館。
近日,在位於重慶市民族博物館內的“四史”學習教育基地裏,黔江區民宗委的黨員幹部正在開展一堂別開生面的微黨課,重溫崢嶸歲月,立志不忘初心、擔當使命。去年以來,黔江區依託重慶市民族博物館,重點打造以“地方黨史和黔江精神”為主的“四史”學習教育基地,展現奮鬥歷程,傳承紅色基因,成為廣大黨員幹部和市民學習教育的又一平臺。
“讓我進一步加深了對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的認識。作為一名民族宗教工作者,我將從自己的實際工作出發,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黔江民族宗教工作作出自己的貢獻。”區民宗委辦公室主任簡友鋒介紹。
作為展示黔江區社會歷史、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的窗口,重慶市民族博物館展廳面積1382平方米,設有序廳、歷史時空、美好家園、生産生活、民風民俗、民間藝術和創民成果展等7個展廳。現藏國家級歷史文物33件,民族展品482件,各類圖片345幅。內容涵蓋民族服飾、婚嫁喪葬禮儀、民間工藝、織錦刺繡蠟染等,是全面了解、研究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生産生活方式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這天,民族博物館裏迎來了一批參觀的中學生。伴隨著生動的講解,同學們駐足各種文物前,感受燦若星河的華夏文明。這些文物中,無論是銅甬鐘、龍紋虎鈕銅錞于,還是保存完好的銅鐘,都展現了戰國、漢、唐、宋等多個歷史時期厚重文明,為同學們打開了一道時空之門,與歷史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這口唐鐘屬於國家一級文物,也是我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是在唐朝天寶年間鍛造的,距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口原鐘,在北京市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有一口原比例複製的鐘。”區民宗委工作人員朱文春介紹。
據悉,重慶市民族博物館自免費開放至今,年均接待遊客量近10萬人次,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傳播、民族教育功能,是55萬黔江人民享受文化成果、經濟發展成果于一體的最佳場所。
“我們要利用好博物館這個載體,將之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四史”教育三大基地,引導人民在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黔江區民宗委副主任龔節堯表示。(石威、魯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