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 星期二

再加壓OR放衛星 汽車“國家隊”搶跑2020

發佈時間:2015-04-30 16:49:29  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王國信  責任編輯:李龍瑤

  在接下來的五年裏,中國汽車“國家隊”將與跨國車企和民營資本展開一場規模化生存的競速賽。

  能否順利跨越2020年,成為中國汽車“國家隊”崛起與沒落的分水嶺。“十三五將是中國品牌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品牌應堅定信心,順應時勢,抓住網際網路+與智慧化轉型的契機,逆勢突圍。”4月下旬,在上海嘉定舉辦的2015中國汽車論壇上,長安汽車副總裁袁明學對台下就座的各位行業同仁和媒體如此表示。

  和全球汽車産業發展規律保持一致的是,中國汽車品牌生存的臨界點可以用産銷規模來界定。按照袁學明公佈的長安“十三五”規劃,長安希望在2020年可以實現自主品牌年産銷200萬輛以上。與長安汽車一樣,大多數自主品牌汽車“國家隊”成員在其公佈的“十三五”規劃中,都對未來的五年寄予了厚望,設立了堪稱雄心勃勃的目標。

  按照各大集團公佈的“十三五”規劃,自主品牌乘用車已成為“國家隊”衝量的絕對主力,其中一汽、上汽、東風、廣汽、北汽和長安在自主品牌乘用車板塊瞄準的目標銷量都在100萬輛甚至更高。

  規模競賽

  汽車“國家隊”爭相定下規模宏大的2020年銷量目標,一個直接動機就是擠進銷量規模“第一陣營”,而類似的“江湖地位”可以確保在後續的兼併重組浪潮中謀求主動地位。但在外界看來,並非所有的“國家隊”成員都具備挑戰“第一陣營”的底氣和實力。即便是“共和國長子”一汽集團,也在過去五年裏的起伏中相繼被上汽和東風趕超,到去年快速崛起的長安也在自主品牌銷量上趕超一汽晉級前三。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隊”成員來説,自主品牌産銷規模不僅是經濟學上的數字,更承載著不可名狀的政治意義。而為了盡可能在短期內將規模做大,不少“國家隊”成員除了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新産品投放節奏,通常慣用的手法還包括多地設立分基地、兼併重組和從合資公司導入生産和技術資源。北汽和東風在近幾年的快速“跑馬圈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衝著規模效應來的。

  “在十三五期間,東風品牌在規模上居於行業的前列,成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品牌之一,其次集團的綜合實力在行業裏要名列前茅。”4月下旬的中國汽車論壇現場,東風汽車公司戰略規劃部的部長廖正波就公開表示。按照東風前期公佈的“大自主”戰略及廖正波近日披露的東風“十三五”規劃,東風自主機板塊到2020年産銷規模必須做到300萬輛。

  其中,自主品牌商用車達到100萬輛規模,懸挂雙飛燕LOGO的東風自主乘用車品牌達到100萬輛,包括合資自主在內的其他自有品牌(東風日産啟辰、東風裕隆納智捷和東風本田思銘等)達到100萬輛。由於將合資自主品牌也納入到“大自主”統計範疇,東風“十三五”規劃拋出無疑讓其他“國家隊”成員面臨巨大的規模競賽壓力,儘管上述統計方式在業界仍存不少爭議。

  而長安汽車公佈的“十三五”規劃,預計到2020年,長安集團總體産銷規模實現45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銷量做到230萬輛,這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産銷目標預計在150萬輛左右。在自主品牌銷量規模上落後長安的是一汽集團。按照此前公佈的一汽集團的規劃,其“十三五”目標是實現到2020年實現自主品牌突破200萬輛,在新能源汽車上,要佔據全國15%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領跑者。此外,一汽集團總經理許憲平在近期集團會議上重申,到2025年一汽要實現自主品牌“中國第一,世界前十”的大目標。

  粗略估算,一汽自主品牌乘用車業務到2020年産銷規模至少也是100萬輛級。這也是上汽、北汽和廣汽自主品牌乘用車在“十三五”末期預計要達成的目標。廣汽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馮興亞就在2015中國汽車論壇上透露,“計劃到2020年,廣汽自主品牌將實現産能100萬輛的目標,全面推動自主品牌、核心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盈利目標。

  迎戰風口

  儘管上汽、東風和廣汽等國有背景的大型汽車集團近日都公佈了面向2020年的十三五規劃,且都揚言要將自主品牌乘用車業務做大到100萬輛規模,但真正面臨的障礙和挑戰“鴨梨山大”——市場增長放緩,合資品牌下探加上消費需求升級,中國汽車“國家隊”雄心難免遭遇殘酷現實阻擊。

  近幾年來,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呈現逐年下滑態勢。來自中汽協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2013年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分別為33.8%、31.3%、30.8%、29.9%。2013年到2014年,自主品牌份額甚至史無前例地連續12個月下降。眼下,自主品牌的生存還在不斷面臨挑戰,以大眾廉價車的落戶以及合資車企新一輪大面積降價,使得自主品牌的生存雪上加霜。

  “未來行業的分化會更加加劇,産業洗牌會進入到一個階段的高峰期。”在出席2015中國汽車論壇時,上汽集團總工程師程驚雷做出了上述預判。更早之前,東風汽車總經理朱福壽和中汽協副會長董揚也有了類似的斷言。“到十三五末期,自主品牌可能要淘汰一半多,只剩下幾家有競爭力的大企業。”但究竟誰能成功闖關,在取得規模化體量後存活下來,關鍵的時間窗口就是接下來這五年。

  “自主品牌整體的市場份額在下降。這一點對於我們(長安汽車)壓力非常大。”對於“十三五”的目標設定,袁明學坦誠地説。如長安的感受一樣,東風汽車集團高層亦認為,未來實現戰略目標真正致命的因素是,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結束高速發展,逐漸走向飽和,增長缺乏動力。廖正波判斷,未來十三五,包括未來五到十年,整個汽車行業的增長會低於10%。

  實際上,在進入2015年之後,即便是合資品牌也已經感受到了車市增長動力不足的窘況。一季度,上海大眾、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等近十家車企相繼宣佈全係官方降價,優惠幅度在1-2之間。合資品牌價格的下降迅速地傳導至自主品牌。以上汽乘用車為開始,陸風汽車、東風汽車相繼加入降價大軍。一位自主品牌車企銷售老總不無擔憂地告訴記者,“合資品牌真正感到壓力的時候,一定會動價格,但這個時候卻是自主品牌最難受的時刻。”

  當然,悲觀情緒並沒有完全籠罩所有自主品牌汽車“國家隊”,因為中國巨大的市場基盤和快速增長的個別細分市場,仍留給了成長中的中國汽車兩個風口——多功能、差異化的SUV和MPV市場,以及政府大力支援的新能源汽車。對此,廖正波認為,“中國汽車行業總體仍處於戰略發展的機遇期。”而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對此也有個極富前瞻性的預判,及中國汽車業最好的機遇期就是2020年。

  從2012年開始,自主品牌陸續推出了第二代産品,並逐漸獲得市場好評。而在SUV和MPV領域,反應靈敏的自主品牌已經佔據了大部分市場。比如今年一季度SUV銷量前十車型中,自主品牌已經佔據了8款。在SUV增長的帶動下,今年一季度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同比回升4.2個百分點至43.2%。而最大的看點是部分車企的自主品牌轎車在逐漸回暖。

  而對於整個汽車“國家隊”來説,開發新技術和加碼新能源汽車將是國家隊“十三五”最重要的兩條搶灘路線。以東風為例,在2014年入股法國標致雪鐵龍的東風集團使用的是“借力打力”。東風計劃至2020年前,投入157億元研發發展自主,投入比約為營收5%。同理,上汽、奇瑞和長安也儲備了動輒百億的研發資金,為新能源和新技術的開發鋪平道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