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汽車界尷尬難堪的1984

發佈時間:2014-08-15 09:30:26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宇星  責任編輯:張少雷

  在強勢增長31.4%的背景下,1984年全國汽車産量達到31.5萬輛。但是,當年汽車進口達到創紀錄的14.87萬輛,次年(1985年)進口汽車更高達35.4萬輛,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汽車進口的峰值,耗費國家寶貴的鉅額外匯。

  近日,中國經濟網記者關注到某搜索引擎上的一則問答。

  問:1984年都有什麼汽車?

  答:東風,解放。

  提問者評價:太給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決了我的問題!(提問者採納 2014年6月18日)

  是的,如果讓我們回到1984年,看一看中國汽車市場到底都有什麼車?

  

“垂直換型”後的一汽解放中型卡車

  當時,除了一汽的解放、二汽(東風)的東風兩大品牌中型卡車,再就是北京的“北京牌”、南京的“躍進牌”輕型卡車,濟南的“黃河牌”重型卡車,以及“北京牌”越野車(民間常説的:212吉普車);當然還有我們後面將要提到的“上海牌”轎車,其他多是敲敲打打的改裝車。

  中國汽車産業這一狀況,後來被總結為耳熟能詳的“缺重、少輕,轎車近乎空白”。

  當時,中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0.5輛,在全世界140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一。有人比較説,中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比非洲的衣索比亞還低。

  中國汽車産業的落後還體現在産品結構上。在世界汽車産業的車型比重中,商用車(卡車、載重車)與乘用車(轎車和SUV、MPV)的比例是2:8左右,即乘用車要佔八成左右的市場份額;而我國的比例是9:1,乘用車只有一成,呈嚴重的“倒挂”狀,而且主導産品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與世界汽車産業發展潮流相違背的中型貨車。

  在汽車老人、原國家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的眼中:1953年到1984年,中國汽車工業基本上是“中國卡車工業”。此評價可謂:一語中的。

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口的菲亞特126P微型轎車

  1984年,由於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政府財力明顯增強,中央與地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的公車消費開始由較高職務向較低職務擴展,而先富裕起來的一部分人也出現購車用車的苗頭。

  此時,一個重要的,甚至影響到今天和未來國民經濟發展、汽車産業發展的文件出現:1984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農民個人或聯戶購置機動車船和拖拉機經營運輸業的若干規定》。

  多年之後,人們評論説,這是國家從政策上第一次明確私人購置汽車的合法性,是國家關於汽車消費政策質的飛躍,中國汽車消費開始從公款購車單一渠道轉向多元化消費。

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經大量進口的日本皇冠轎車

  也許是作為回應,在強勢增長31.4%的背景下,1984年全國汽車産量達到31.5萬輛。但是,當年汽車進口達到創紀錄的14.87萬輛,次年(1985年)進口汽車更高達35.4萬輛,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汽車進口的峰值;而1986年的進口車也超過15萬輛。這65萬輛進口汽車絕大多數是小轎車,耗費國家寶貴的鉅額外匯。

  在巨大的市場缺口面前,有人開始鋌而走險。據中紀委等部門《關於海南進口和倒賣汽車等物資問題的調查報告》稱:海南區黨委、區政府的一些主要領導從1984年1月1日至1985年3月5日,共批准進口汽車(包括組裝件)8.9萬多輛(90%以上是小轎車、麵包車),已到貨7.9萬輛﹍﹍

  中國汽車産業所受到的刺激,不僅是來自國內市場的窘迫。早在1980 年,日本汽車年産量已達1104萬輛,首次超過美國的801萬輛,成為世界第一。

  更讓中國汽車産業難以理解的是, 1984 年,全球領先的通用、豐田兩大汽車公司竟然也有“合資合作”一説,兩大巨頭共同合營的“新聯合汽車公司”在美國投産。

  雙方合作的背景是:1982年,美國汽車産量達到1958年以來的新低——510萬輛。顯然,在美國汽車幾乎已被日本“揭去底褲”的時候,通用汽車才不得不稍稍低下那高傲的頭顱,以“合資”的形式打探豐田這一新對手所謂“精益生産”的底細。

  1984年8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研究汽車工業發展問題,提出“我國汽車工業要有大的發展”。

上海汽車廠生産的“上海牌”轎車,曾經是省部級領導的標配

  實際上,早在1978 年年底,為實現出口創匯,國家決定引進一條轎車裝備線,由國家計委立項,地點就選在已有一定轎車工業基礎的上海,改造還在生産的上海汽車廠(設計産能約為每年生産5000輛“上海牌”轎車)。

  那麼,令國人至今也唸唸不忘的“紅旗”在哪兒?早在1981年5月14日,人民日報就刊出“紅旗”轎車停産令:“‘紅旗’牌高級轎車因耗油較高,從今年6月起停止生産。”

  “1982年,中國汽車工業公司一成立,我們就馬上打報告,要求允許上海汽車廠加大投入,組織大批量生産轎車,以替代進口”。汽車老人、原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總經理陳祖濤曾對筆者回憶説。

  由於幾十年一貫制的計劃經濟,當時的中國汽車企業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都極度匱乏,要發展、要進步,也只能“打報告,伸手要”。

1984年10月1日,在國慶35週年盛大慶典上,鄧小平乘坐紅旗敞篷車檢閱部隊。

  1984年,中國汽車産業被動之處還在於,高層對汽車行業管理的不滿,並提出較嚴厲的批評。有汽車老人這樣回憶:

  1984年7月21日,一汽黨委書記徐元存、廠長黃兆鑾等四位領導聯名寫信給當時的中央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對汽車行業管理體制問題提出批評,認為應該給企業獨立自主經營權,不能把企業,尤其是像一汽這樣的特大型企業當成一個車間而不給任何自主發展權。

  1984年8月1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在北戴河召開會議研究汽車工業發展。對於把汽車工業統管起來的想法,當時的中央領導批評説,“你們中汽公司想搞壟斷”,並提出中國汽車工業公司應該搞得虛一些,主要任務是搞好行業規劃管理、資訊、技術政策以及對中小企業進出口業務的服務,一汽、二汽才是實體企業。

  可見,1984年,發展中的中國汽車産業遭遇到空前的尷尬和無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