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自主創新乏力 中國車企當反思

發佈時間:2014-08-14 10:28: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李明岩  責任編輯:王凡

  據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日前召開新聞發佈會,對近期開展的汽車反壟斷事件作出了官方回應。據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介紹,目前上海市發改委對克萊斯勒、湖北省物價局對奧迪的調查,已接近尾聲。此外,發改委近日也完成了對日本12家企業汽車零配件壟斷行為的調查,並將依法進行處罰。

  實際上,早在二十多年前,有關桑塔納合資品牌在國內售價超過20萬元,到國際市場只賣3000美元的傳言,就讓中國消費者感到十分困惑、十分無奈。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汽車生産企業的增多,特別是合資品牌引進步伐的加快,市場競爭加劇了,汽車價格也出現了一定幅度下降。然而,與國際市場同類汽車的價格相比,中國市場的汽車價格仍然高出很多。

  不僅如此,幾乎所有的合資品牌還都牢牢控制了汽車零部件的生産和銷售,特別是關鍵部件,更是完全掌握在汽車生産廠家手中。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生産企業,很難進入到合資品牌領域,導致中國不僅整車市場被外國公司全面控制,零部件供應市場也被外國公司牢牢控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當合資品牌出現品質問題時,這些外國公司也是“兩副臉”,在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遇到類似問題,都會立即召回。而在中國市場,不管消費者反映多麼強烈,都置之不理,最典型的莫過於豐田汽車公司。

  有人説,外資品牌能在中國銷售的價格定得這麼高,與中國圍繞汽車的各種稅費太多有關。如果將這些稅費去掉,汽車銷售價格可能會降一半以上。我們並不排除存在這方面的原因。但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此,而是中國缺乏具有足夠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品牌。

  據相關媒體透露,中國近20家車企生産的百餘款車型的自主品牌,今年上半年共銷售轎車136.82萬輛。然而,在眾多外國品牌中,僅德國大眾一家,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就超過了180萬輛,多出40多萬輛。也就是説,中國汽車企業生産的自主品牌加在一起,還敵不過大眾一家企業。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大眾汽車生産也主要集中于上汽、一汽等幾個中國最大汽車生産企業,且這些企業也都一直在高喊要振興自主品牌。

  一邊高喊振興自主品牌,一邊卻是大量引進和生産合資品牌,且在引進和生産合資品牌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遠大於自主品牌,那麼,自主品牌又怎麼可能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主流呢?

  從這些年幾大汽車巨頭的發展戰略來看,也無一不是將引進和生産外資品牌當作企業的核心戰略,不是通過引進和生産合資品牌作為搶佔市場的主要手段。而自主品牌,幾乎是所有汽車巨頭的副業,是應付需要的行為。因為,要真正培育起一個具有足夠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就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包括銷售規模、市場佔有率、利潤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恰恰相反,規模、市場佔有率、利潤等,是每個汽車生産企業最在乎的,是最高目標。不然,這些生産企業、特別是生産巨頭,就不會為了在國內汽車市場的排名而暗中較勁。自然,就不會將自主品牌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而是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雲引進合資品牌。所以,經過各汽車生産企業的明爭暗鬥,從高端到中端再到低端,凡是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汽車品牌,在中國就都有了合資品牌。

  面對汽車行業的崇洋媚外,我們就不得不靜下心來仔細看一看、認真想一想了。為什麼比汽車行業起步不知晚了多少年的高鐵,能夠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就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呢?為什麼李克強總理在出訪期間,要多次推銷中國的高鐵技術,而不推銷中國的汽車生産技術呢?難道這不應當引起中國汽車生産企業的反思嗎?

  雖然次交汽車領域的反壟斷,也引起了一些外國政府和企業的質疑,甚至國內少數人也認為這樣做存在缺陷。但是,筆者認為,對汽車行業存在的壟斷行為,必須嚴厲查處。不然,不僅中國的消費者利益會受到嚴重損害,中國的汽車行業也會埋下越來越多的安全隱患。

  而要改變中國汽車市場被合資品牌和外企壟斷的格局,僅僅依靠行政手段、依靠政府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會産生相反的作用與效果。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中國汽車生産企業的觀念轉變、思維轉型。要知道,只要中國的自主品牌不在市場上佔據上風,不具備與合資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合資品牌在中國的統治地位就不可能被打破。而要有自主品牌做保證,就要求汽車生産企業、特別是幾大汽車生産巨頭,必須把自主品牌的研發與培育放在首位,且弱化對合資品牌的過度崇拜。

  而從國家層面來説,如何在政策上鼓勵汽車生産企業自主創新,創建自主品牌,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對汽車生産企業的價值評估等方面,有關方面也必須徹底改變過去單純追求數量、規模、銷售、利潤的做法,轉向更多地評價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凡是沒有自主創新品牌,且自主創新品牌達不到一定銷售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一律不再允許引進新的合資品牌。已經引進的,也要根據自主品牌的情況,壓縮數量和規模。否則,中國的汽車市場就只會成為外國汽車生産企業的成果展示臺。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抱怨鐵路行業的壟斷問題,抱怨鐵路行業負債太多。但是,與汽車行業相比,至少在自主創新方面,高鐵已經遠遠地走在了前面。與高鐵行業相比,説中國的汽車産業是“失敗”的,應該不算過分。而在汽車産業的失敗中,相關職能部門又當作何感想呢?是否也有資本吹噓中國的汽車産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