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日,一篇題為《新能源車騙補內幕:空殼公司輕易套取上億補貼》的文章在各大網站和社交媒體轉載後,掀起了一次質疑新能源汽車補貼機制的浪潮,新能源汽車行業背後的灰色利益鏈也由此揭開。
在國家的政策支援和補貼驅動下,新能源汽車近幾年一直保持高增長態勢。數據雖然好看,但業界早就有專家對此表示“不太對勁”。在這件事情上,除了感慨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之外,更緊要的還應該是反思新能源補貼政策的制度漏洞以及執行監管不力。
馬克思在《資本論》裏曾引述過這樣一句名言:“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 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只要有可以牟利的漏洞存在,就會有人找到它並且毫無顧忌地鑽空子。像新能源汽車騙補貼這麼一本萬利的事情,利潤率早就超過300%了。而且就目前的政策來看,這種“騙”似乎還沒有到要付出“絞首”代價的地步。因此,騙補事件會發生也不足為怪。
實際上,這幾年來國家給予財政支援的幾大行業,諸如光伏、家電、新材料等等,都出現過企業騙補貼的先例。如今新能源汽車站上了政策風口,不止車輛本身,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也有不少企業是衝著補貼而來。
新能源汽車的“騙補門”不禁讓筆者想起了另一個類似事情。最近即將在北美上映的美國漫威超級英雄電影新作《死侍》被曝出在國內未能通過審查,無法登陸內地 影院的消息。這部在海外被定為R級的電影難逃廣電總局的法眼也是意料之中,不過影迷在大失所望的同時,又開始了一輪對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吐槽。
為什麼中國不能像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一樣實行電影分級制度,而要通過電影審查來刪改或剔除“不良”影片呢?在前幾年“兩會”上,廢除電影審查建立電影 分級制度也被多次提及,但至今沒有進展。對此,廣電總局曾經給出過“管理跟不上”、“不符合中國國情”之類的回答。
但這種政府參與度很低的補貼模式在“九龍治水”的中國汽車行業恐怕很難實現,因為讓市場掌握主導權,那失去了存在感的“有關部門”該去幹什麼呢?
不過,這種冠冕堂皇的説法實在難有説服力,畢竟這些年我們在電視電影螢幕上看到的不利於人民群眾心智發展的奇葩鏡頭也不少,尺度差不多的影片,為何有的可 以過審,有的就被“槍斃”。對此,早有業內人士給出過解釋,分級制度一旦確立,就有法律法規可以,一切按條款辦事,那麼主管文化領域審批的相關部門就沒有 了自由裁量權,不僅自身的職能範圍縮小,這份權力背後的利益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回到新能源汽車騙補貼的事情上,國家為推廣新能源汽車而給予支援或補貼沒有錯,因為一項新技術不可能一開始就非常完善,只有達到一定規模、積累足夠經驗 後,技術才能趨於成熟。最初的起步階段最艱難,國家應該在企業背後推一把,諸多發達國家也是如此,但如何補貼則是值得思考的。
中國的鉅額財政資金補貼在新能源汽車的生産和購買環節,而美日德等國更重視補貼電動汽車産業鏈上游的研發環節(比如加州的交叉補貼政策就規定,汽車廠商在 加州的汽車銷售中“零排放”車必須達到一定比例,達不到可向其他公司購買指標,政府只負責建立交易平臺並進行監管)。顯然,前者是政府部門在新能源推廣中 居於主導地位,而後者把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補貼方式等問題交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