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汽車設立投資公司 可解決諸多問題

發佈時間:2015-12-29 09:08:07  來源:汽車商業評論  作者:李剛  責任編輯:王庭

  最近我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財經領導小組會上的講話,很有感受,主要有四點:

  一是編産業政策一定要準,存量增長的動力要激活,要補齊短板。二是要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針對突出問題抓住關鍵點。三是改革政策要實,要加快推進對經濟增長有重大牽引力的國有企業。四是戰略上要打持久戰,戰術上要打殲滅戰。

  我就反思汽車工 業發展,這幾句話全都説到實處,或者需要改變的關鍵點。那麼我們究竟面臨什麼問題?高速增長的背後,我們有沒有短板?我們的短板是什麼?汽車工業發展的關 鍵點在哪?怎樣才能激活存量增長的動力,要制訂怎樣的政策才算實?哪些應該打持久戰,哪些應該打殲滅戰?殲滅戰殲滅沒有,持久戰是不是持久了?

  汽車工業問題太多,要根據這幾條來檢討。大家應該考慮這些問題,不應該悲觀,但也不應該盲目樂觀。

  當前我國汽車工業大而不強,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但不強的表現、不強的短板究竟是什麼?應該補齊乘用車,尤其是乘用車裏的轎車。轎車量大面廣,産值高,利潤高,中國品牌市場佔有率一直徘徊在19%和20%之間,但這20%裏有很大水分,為什麼?合資企業自主部分也在裏面佔據不小位置,嚴格講這不該算自主品牌。

  最近我到過上汽參觀,去年到東風參觀,也知道一汽的一些情況,到現在為止,除長安還有微利外,大多自主品牌都在賠錢幹。這種賠錢賺吆喝的問題,長期能這麼幹嗎?它能算在20%之內嗎?這我就不知道了。長期這麼幹,我覺得很危險。

  行業裏所謂汽車製造重點企業,今年前9個月銷量普遍下滑,只有長安正增長。營業收入兩萬億元,同比下降3.4%;利稅總額2200億元,下降5.6%,這是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

  過去就有人説,汽車行業利潤中90%多都讓外國人拿走了,我沒有詳細調查過這件事,希望工業協會那邊做些調查:我們利潤究竟是多少,外國究竟拿走多少。

  這 是個不小的數字,尤其是零部件。我們80%或者90%關鍵零部件靠合資企業,産值佔我們汽車一半左右,這一部分利潤應該全歸合資企業。我查過去年利潤,總 額2666億元。零部件可能有上千億元,希望能把這個賬算清楚。雖然(2015年)10月有所改進,提高了一些,但總趨勢如此。而造成這種形勢的原因很 多,有企業的問題,有社會的問題,也有政府職能的問題。

  很多東西積重難返,並不是現在造成的,比如汽車散亂差就是老問題,現在依然存在。不過這次中央提出,要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意見,我相信這個文件會起作用,會改變現狀。

  國有企業改革從我們那時候就開始,從1980年代中汽公司改革開始,到現在已有30多年,30多年前就提出政企分開,自主權與經營權分開。但改革進行得太慢,應該加勁改,過去一些積弊可以得到解決。

  比如設立投資公司,投資公司董事會可以任免總經理,董事會可以自己決策,這幾條就很厲害。現在我們所謂散亂差,很多是政府干預,國有企業一道一道繩都給你拴 住了。我在一汽當廠長時,建個廁所都得上面批。胡茂元(上汽集團原董事長)就痛快多了,屬於上海管,可以掌握更多的投資。一汽和東風是中央管,管得很緊。

  這些事幾十年束縛企業動彈不得。為什麼吉利説合資就能合,你一汽東風行嗎?要打幾個大問號。有很多企業行為,企業認為應該這樣做,但上面説不允許。有些事情 企業認為是對的,但上面認為是錯的。立場不一樣,觀點不一樣。企業要經營發展,要往前奮進,可是政府會説,你得走穩點,不能給我出問題,你每年給我交利潤 就行了,利潤要多,利潤要第一。一汽在國資委裏是拔頭籌,為什麼?因為交的利潤多。

  但企業真要自己幹事。我就感覺到,搞投資公司不是那麼復 雜。所有歐洲國家,包括法國、德國和義大利,有很多國有企業,管得卻挺好。在亞洲如淡馬錫,做得也非常大。還有新加坡,很多企業都控制在自己手裏。 1980年代出現危機,但危機後這些企業都火起來了,現在活得還不錯,這是外國的經驗。

  拿中國經驗講,1980年代後,我在中國六大投資公 司裏的機電輕紡公司當總經理,我知道怎麼回事。這些投資公司建立的廠都很不錯,後來縮編,變成國投,國投也幹得不錯,在國資委裏它是排頭兵。成熟經驗已接 近30年,怕什麼呢?為什麼不趕緊把汽車行業的投資公司搞起來?搞起來後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過去我常提“九龍治水”,常提中國沒有統一市場,地方政府也 干預,也保護地方企業,變成一種格局後,這些問題就可以解決。

  小而全大而全的問題,散亂差的問題,發展得越來越厲害,比過去還多。過去有 120、130個汽車製造企業,現在不知道有多少。要是投資公司成立起來,在一個統一市場下優勝劣汰,這個步驟可以加強,可以加快。對這個問題我還是很有 信心,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是一個成功的經驗。這是第一個問題。

  戰術上要打殲滅戰

  第二個問題,戰略上要打持久戰,戰術上要打殲滅戰。

  社會對汽車工業關心太多,連篇累牘地談什麼工業4.0,人家4.0我們也4.0吧,人家叫網際網路 ,我們也得 ⋯⋯對不對呢?這些説法是對的,但對這些問題要分內容看,哪些是戰略問題,是十年或者是十幾年後的事;哪些是現在要著手的問題,要打殲滅戰。

  德 國説工業4.0,我們也是4.0,那你得照照鏡子,你究竟是1.0、2.0、3.0過去沒有?有人就説,我們比別人走得快點,走到3.0了,別人還在 1.0、2.0,説法不一樣。假如大家都承認3.0沒有走完,那就老老實實給3.0做個短板,把3.0的關鍵問題抓住解決。

  新能源問題更不得了,説新能源就等於電動車,有人叫做純電動車。但我認為這裡面也有誤區,混合動力也有純電動,燃料電池也是純電動,你應該老老實實叫做蓄電池汽車。

  政府把鋰電池汽車當作長遠發展目標來推廣,社會上包括工程院、科學院不知道有多少人提意見。我認為鋰電池對短途對小型車有發展前途。萬鋼(科技部部長)也講過,汽車得分段,長途用什麼燃料,中途用什麼燃料,短途用什麼燃料,這個説法是對的。

  但對於這種短途的、小型的電動車,國家又沒有政策,沒有規範。現在發展速度最快,數量最多就是這些車,這些車你不管,你吆喝長遠發展,這能行嗎?因為推廣鋰電池很長時間,往裏投的錢也不少,最短的短板沒人管,這個問題應該坐下來好好談談。

  我認為鋰電池和蓄電池將來有發展前途,問題有兩個:一是電池能量密度問題,一是用煤電的問題。煤電問題就是排污的轉移,要是排污不解決,你做電動車等於當地受益,實際整體還是不行。所以電動車問題,應該組織一個更高級別的中外專家開研討會,應該著手哪些研究工作。

  比如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現在是80毫安培、100毫安培、150毫安培每公斤,提得越高,危險性越大,替代方法是什麼?比如搞石墨烯能從原理到應用來解決能量密度問題,但應用到蓄電池上還要花大量功夫做研究。什麼時候能成功?可能是10年、15年甚至20年的事。

  還有金屬空氣電池問題,能量密度比鋰電池高,但它也存在很多問題。説到燃料電池,胡茂元最有發言權,我認為研究得最透的是上汽。當年上汽不惜重金投入,花100萬美元買新能源電動車。我到上海參觀時,問他們搞得怎麼樣,錢花得值不值。他們説,基本都吃透了,花得值。

  日本為什麼重點搞燃料電池?我們也應該去看看對燃料電池的評價,是戰略問題還是戰術問題?氫怎麼獲得,怎麼儲存,解決到什麼程度?這是難點。這些問題要坐下來比較。究竟應該採用什麼新能源政策?

  零部件是當前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這我同意。但另一方面,有很多零部件廠做出來的東西,整車廠不敢用,也不願意用。假如説將來投資公司組織起來,企業有自主權,這個問題就可以從生産關係上解決。為什麼它不敢用?它沒有這個義務,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沒有必要去搞零部件。

  而成立投資公司後,企業可以做選擇。我認為應該跟零部件公司聯手組成利益共同體,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但當前組織不起來。你看外國企業,週邊都有一圈零部件,我們將來也要有好幾個圈,每個大集團都有一個圈。我認為這個問題一定可以解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