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得益全産業鏈優勢 上汽亟待自主拐點

發佈時間:2015-09-21 09:21:20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李戈  責任編輯:王庭

  近日,國內主要車企上市公司紛紛發佈年中財報,而上汽集團(600104.SH)再次拔得頭籌。

  根據官方公佈的財報數據,上汽集團凈利潤不僅繼續保持增長,還是第二名長安汽車凈利潤的近三倍,甚至超過前五名中其他四個企業之和。從4.4%的同比增長率來看,雖然上汽僅僅以4.36%的增長幅度位列第十,但龐大的凈利潤數值還是證明了其較為強勁的盈利能力。

  “對上汽集團而言,增長率較低是因為其基數較大,幾年之內,其他車企想要超過上汽仍是不可能事件。但與此同時,對自主品牌的大量投入並非毫無風險,因此,其長遠前景仍有待考證。”國泰君安首席分析師張欣對記者表示。

  全産業鏈佈局

  201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上汽集團獲得了142億元的高額凈利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與集團旗下合資公司在4月率先展開價格戰有關。

  張欣表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價格戰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整體經濟形勢對上汽的影響,但其奪冠的主要原因並非如此。實際上,全産業鏈的齊頭並進才是其奪冠的最大法寶。”

  目前,上汽集團的業務基本涵蓋了汽車産業鏈的各個環節,這不僅增加了其盈利範圍,還有助於充分發揮各板塊的協同作用。具體來説,2015年以來,上汽已進一 步加強其在售後服務、金融、零部件以及出口業務方面的投入,並展開在電商平臺與網際網路汽車等板塊的創新舉措,全産業鏈的“百花齊放”,讓上汽有效平衡了整 車利潤點普遍下滑造成的衝擊,使其整體凈利潤仍維持有效增長。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整車業務毛利率比上年下降 2.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其金融業務板塊毛利率增長8.21%、勞務及其他業務毛利率增長4.13%、貿易業務毛利率增長1.24%、零部件業務毛利 率增長0.75%,不僅如此,其海外出口業務的營業收入亦比上年增加72.6%,正是這些因素,使得上汽維持了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的平穩增長。

  “不得不説,上汽在結構調整上佔很大優勢,針對今年的市場環境,多産業鏈共同發力的做法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張欣表示,“而業內所説的‘價格戰’優勢,實際是上汽打出的一張‘悲情牌’,終端售價並沒有多大改變,這只是其在品牌行銷上的一次發力。”

  不僅如此,上汽旗下新車在今年的密集投放,如上海大眾桑塔納·浩納與全新朗逸、上汽通用別克威朗、英朗等,亦對産品結構大有裨益——老産品官降、新産品推出,亦是其對抗車市下滑的有力舉措之一。

  以上在全産業鏈上的共同發力,構成了上汽集團的“綜合成績”。相比其他依靠産品實力取勝的車企,上汽的盈利模式頗具集團式企業做派且穩定性良好,但不得不説,其利潤仍主要來源於旗下合資企業,因此,上汽亦寄望能繼續提高自主品牌的實力,以在長期發展中補足後勁。

  寄望自主

  《上汽集團2015半年度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汽的研發支出為37.09億元,比上年的27.13億元增加了36.72%,官方分析指出,支出變動的主要原因為公司進一步增加自主品牌産品、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投入。

  “對上汽而言,自主品牌‘拖後腿’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合資公司的盈利很大程度上都已用作反哺自主。”張欣表示。

  對此,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王曉秋坦陳:“在起步較晚、技術積累薄弱的情況下,做自主品牌本來就並非易事,短期內也的確很難看到大額收益。 但在看到困難的同時,我們還需看到做自主品牌的必要性,如果一直依賴外來技術,中國汽車工業就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基於這種考慮,上汽近年一直把發展自主品牌作為重中之重,其意欲打造一種差異化優勢,讓上汽乘用車在重重包圍中破局。目前,按照上汽的時間表,其自主品牌制已從“品 牌 銷量”階段晉陞為“品質 技術”階段,在此階段,其差異化手段主要體現在“芯動戰略”上,即在新能源車型中搭載的“綠芯”、在傳統車型中搭載“藍芯” 動力總成技術,以實現全線車型的節能環保。目前,這一戰略已在MG品牌的GT、GS車型和榮威新能源車型上試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板塊,其正積極開 發創新業務模式,如與賽特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1000輛新能源汽車採購、合作開展分時租賃業務協議等。

  此外,上汽乘用車亦把正向研 發的目光投向了前瞻技術研究,以期應對未來挑戰。上汽集團前瞻技術研究部總監黃文華表示:“研究前瞻技術是上汽集團的戰略需求,也是我們從‘紅海’走向 ‘藍海’和在技術上由‘追隨者’轉向‘引領者’的路徑。在努力做好底盤技術、車身內外飾、動力總成等傳統汽車領域的前提下,我們將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智 能互聯這些跨界的技術展開前瞻研究。”

  目前,上汽在自主品牌方面的發力已初獲成效。根據中汽協公佈的最新數據,2015年1~7月,上汽 乘用車銷量為124.04萬輛,位居自主品牌銷量第一。雖然銷量走高的同時,研發投入亦在增加,但正如王曉秋所言,從長遠來看,發展自主品牌的確是振興中 國汽車工業的唯一路徑,對上汽本身的未來發展來説亦然。

  而此舉是否能像預期那般為上汽帶來增長點,卻仍是個未知數。

  前景待考

  “上 汽旗下合資公司的盈利能力有目共睹,但按照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倘若大眾採取收縮戰略,將對上汽的影響非常大。雖然在銷量上,上海大眾正與一汽-大眾分庭 抗禮,但在盈利層面,上海大眾卻遠勝於一汽-大眾,”張欣表示,“屆時,自主品牌能否填補這個空缺,還很難説。”

  如其所言,在不斷增加自主品牌研發投入的過程中,上汽對合資公司的依賴很大,這種依賴不僅體現在整車方面,還體現在整個産業鏈中,如,在金融業務上半年8.21%的增長點中,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上汽通用的營收,此事在上汽上半年財報中已有提及。

  此外,以目前的行業發展狀況來看,上汽還面臨著諸多其他問題,如整體經濟放緩導致的大環境因素、股市資金分流引起的汽車消費意願推遲,以及市場結構變化等。

  其中,除前兩個具有普適性影響的因素之外,市場結構變化對上汽來説非常不利——2015年,轎車市場開始出現負增長趨勢,SUV的市佔率已經在近期超過轎車 躍居第一,且增量主要集中在中低價位産品上。在此領域,上汽的産品分佈並不佔優勢,其轎車佔比過大、SUV産品定位較高,使得産品結構與市場匹配度欠佳。

  目前,上汽已經意識到這一短板,也在積極應對當中,但其對旗下合資公司新品推出的控制力不高,使得這一局面很可能在下半年難以改善。

  “對通用和大眾這種主流跨國企業來説,産品研發具有一定的週期,二者無法針對某一市場的熱門板塊迅速推出相應的産品,也正因如此,才保證了其嚴格的品質控制。”汽車業知名評論員張志勇説。

  如此,在上汽旗下合資公司的産品佈局難以扭轉的情況下,上汽也唯有迅速提振自主品牌的品牌力和産品力,並繼續發揮其在全産業鏈方面的特長,才能保證整個集團健康、穩定的發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