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獨家編譯報道:6月12日,本田汽車美國公司證實,今年4月,路易斯安那州女司機在事故中死亡,該事故由高田安全氣囊爆炸造成。至此,已確認的由高田安全氣囊缺陷引起的死亡人數達到7人。
自上周開始,中國經濟網就“高田氣囊”召回事件陸續發佈了5篇原創稿件,以大量的案例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了解讀,引發廣泛關注。
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因裝配高田氣囊而被召回的車輛已達4000萬輛以上。但更讓人擔憂的是,這似乎還遠未能結束……高田及其關聯企業本田汽車等仍在不斷打破自己所創下的召回記錄,而本田品牌等涉及這次沒完沒了的大規模召回的車主只能惴惴不安地開車上路。
什麼才是企業存在的根本
4000萬輛、7人死亡,此外還有100多人受傷……看著這些數字,人們不能不思考,一個企業存在的根本到底是什麼?
在高田的官方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關安全的口號。“胸懷創業者的開拓精神,追從人類生命的尊嚴”,“高田以保護人類生命為己任”,“高田的夢想是‘成就交通事故零死亡的社會’”……
血淋淋的現實卻是,本應為消費者保駕護航的安全氣囊,竟會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發生爆炸!其飛出的碎片甚至還成為割喉奪命的兇器!這樣的産品何談“保護生命”?何談“追從尊嚴”?其“零死亡”的夢想更是一個癡人説夢的臆語。
再來看受此次事故影響最大的本田汽車。在4000多萬輛的召回中,本田汽車佔到了一半,達2000多萬輛。
本田宗一郎在創造本田公司之時,曾定下“三個喜悅”的企業精神以及“三個尊重”的經營經驗,分別是“購買的喜悅、銷售的喜悅、製造的喜悅”以及“尊重理論、尊重創造、尊重時間”。
然而,消費者在面對如此頻繁、如此大量的召回之時,本田所倡導的所謂“喜悅”從何而來,“尊重”又何從談起?想必,帶給消費者更多的是擔驚受怕吧!
對生命安全的敬畏之心
無論哪個行業,産品品質都應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汽車這樣一個涉及人身安全的産品,稍有不慎就或將奪人性命,造成無法挽回的家破人亡。
對於産品品質、安全,每一個企業是不是都應懷著敬畏之心。這是一個不容突破的底線,是對人的生命、對消費者的起碼尊重,決不能因為消費者的信任而任意妄為。
如果説,企業因客觀原因偶發産品品質問題,尚可理解,那麼瞞報則是態度問題,是觸碰法律的原則問題。
據第三方審計報告表明,200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之間,本田向美國監管機構上報的傷亡事故總數為1144起;然而,另外與本田汽車有關的1729起傷亡事故卻未能上報,其中有8例事故涉及高田公司氣囊爆裂。
11年間,本田汽車隱瞞不報的傷亡事故竟然是同期上報傷亡事故總數的1.5倍還多!也正是由於本田長時間瞞報傷亡事故的行為,喪失了補救零部件缺陷的時機,造成了日後更多悲慘事故的發生。
但是,本田甚至還將自己的行為歸咎於“數據錄入失誤和電腦程式錯誤”,並聲稱自己對早期預警報告條例的解讀過於狹隘。
人們不禁要問,本田汽車這樣十多年如一日、惡意地、有系統地瞞報大量傷亡事故,企業及其經營者的能夠逃脫法律的懲罰嗎!
對汽車行業的巨大影響
日係車企習慣與零部件供應商之間建立所謂“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甚至通過交叉持股等方式,形成高度關聯的利益共同體。
從積極的意義上説,這會使得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相互更為信任,且有利於內部保密性,供應商的滿意度、忠誠度也會更高。對企業來説,最重要的是對於雙方的成本控制都極為有利。然而,過於緊密的供應商配套體系也更容易産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眾所週知,日係車企對於成本的控制近乎苛求。“幹毛巾也能擰出水”的成本削減更多是來自零部件採購方面。緊密的配套體系使得零部件供應商不得不隨之降低成本。如此一來,品質問題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再則,日係車企以及零部件供應商又都在全球汽車行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日係車企、零部件企業一旦出現問題,其影響必然是巨大的、深遠的。2011年,日本汽車産業因特大地震造成的大規模停産,就曾引發了世界汽車産業的一場災難。
最後,不能不提及汽車法律法規專家、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杜芳慈的忠告與提醒:“這也説明不能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一旦出現問題,將會非常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