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即使是主流的合資車企,在今年的車市寒冬裏也已經坐不住,打出了各種優惠降價的組合拳。而一些正在水深火熱當中的國內車企,如果再不行動起來,更是連口涼水都喝不上了。沒錯,我説的就是一直處於巨虧中的觀致。
常年月銷幾百台的成績單,哪怕是三菱、鈴木這種如今已算不上入流的三線品牌都比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曲高和寡的觀致也已經步下了各種媒體好評的神壇。如果觀致再不做出改變,它還能支撐多久真的很難説。
目前看來,觀致似乎有所覺悟了。2015年8月19日,觀致在常熟工廠舉行首次品牌開放日,發表自身“獨立宣言”。同時旗下的觀致3以及觀致3 SUV各新增了4款車型,其中觀致3新增車型的價格門檻拉低到了10.88萬,相比之前固守的價格門檻降低了1萬多。此番大動干戈的造勢,是否説明觀致真的開始破釜沉舟,迷途知返呢?
這次品牌開放日中,觀致釋放出了幾個重要資訊,其中一個蛻變就是從“海外品牌”徹底變成了“中國品牌”,承認了自己的根源。這也從某個意義上説明觀致開始正視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位置,把自己的定位與消費者的期望值拉近。但是對於市場來説,實際行動永遠比喊口號更重要。目前觀致在華銷量低迷的根源有兩個:性價比的缺失、銷售網路鋪開的緩慢。只有對於這兩部分對症下藥,觀致才能有回暖的希望。
關於性價比:競爭力仍有待提高
此次公開活動,對於消費者解讀到的最為關心的,就是觀致旗下車型新配置的引入,彌補10-11萬元和12-13萬元這兩個區間的短板。觀致這次推出全新4款配置車型,分別是觀致3轎車1.6L手動致尚型、1.6L自動致享型,以及觀致3五門版1.6L手動致尚型、1.6L自動致享型,這四款新車型涵蓋了10-11萬和12-13萬這兩個價格區間,也將觀致的最低價格下探到10萬元區間。
但是,如果你以為觀致真的就此自降身段的話,那你就錯了。事實上,在此次新配置車型引入之前,各地的觀致經銷商已經給觀致旗下的車型開出了普遍1萬左右的優惠。而此次新配置的引入,只能算是將價格的門檻拉低,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説,相信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官方降價,這麼看來觀致還是顯得小打小鬧。
從新增加的配置來看,觀致雖然將價格門檻拉低,但是性價比仍然有所欠缺。以觀致3三廂版為例,此次主要增加的是手動擋和自動擋的最低配。從配置單上來看,手動致尚型缺乏側氣囊、ESP等主流配置,明顯是做樣子的。而新增的真正主打配置,也就是自動致享型,不但配置和致尚型一樣齋,而且高達13萬,連大眾、別克等品牌都得汗顏。相比帝豪、逸動等競品,甚至“同門”的奇瑞艾瑞澤7,高出的價格門檻也足足有3萬之多。哪怕是和“偽合資”上汽MG、榮威等品牌相比,高出的價格門檻也有1萬以上,算上各地經銷商的優惠,實際的價格門檻也在9萬以上徘徊,優勢並不明顯。這説明觀致並沒有做出實質上的讓步。
觀致的“高舉高打”,一邊強調高品質一邊大肆高價叫賣的行為,可以説是眾多消費者和網友們對其粉轉路人的主因。哪怕是一向以品質自詡的大眾、別克等,如今也已經步上了主打高配置的性價比路線。而且,根據目前的市場口碑來看,觀致在産品力上也不是完美無瑕的,譬如某些地方做工仍有缺陷、雙離合變速箱的日常行車頓挫等等。觀致在推出觀致3的初期,大肆聲稱自身的歐洲研發背景,將自身産品的一些不足之處歸咎於此,結果觀致最後竟然還被迫退出了一向重視産品品質的歐洲市場,可以説是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臉。觀致的高價,與其説是自身的錯誤定位,還不如説是由於自身産品開發過程中,在自身體量不足的情況下,仍然過於依賴海外的供應商,導致成本控制的失敗,將這種失敗的後果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手段。
關於銷售網路鋪開:新興渠道杯水車薪,實質性的快速擴張更重要
而在觀致的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薄弱環節——銷售渠道上,觀致表示將進行多渠道整合,即通過拓展電商和O2O業務,來彌補自身在傳統渠道上的短板。但是就目前的態勢來看,新興的社交渠道、電商渠道等仍然非常不成熟,很難在短期內帶來銷量上的提振。
在發展經銷商方面,相比以往注重視體硬體投資外,孫曉東要求更多的是輕投資,重客戶體驗,寧可把錢投入到客戶體驗上也不要把錢投入到硬體上。不過在傳統渠道的變革上,觀致的確也有做出過努力。根據多方消息報道,觀致現在已經開始調整之前自身過於苛刻,堪比寶馬賓士等豪華品牌的準入標準。
實質上,觀致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和奇瑞進行並網,這樣就可以實現短時間內快速的渠道擴張,事實上寶駿的成功很大原因也是因為和五菱的公用銷售網路。但是觀致迫於不願意進一步放低自身定位而沒有這樣做。如今觀致的銷售網點仍然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廣袤的二、三線城市仍然是其致命的短板所在。雖然在短時間內推出了觀致3 SUV擴充産品線,但是僅僅通過産品線的擴張,也只是讓觀致的月銷量增加了幾百台左右,與主流市場月銷數千的差距仍然非常大。在會上觀致還竟然喊出了月銷3000的目標,顯得有些吹牛皮不打草稿。
要實現頹勢的扭轉,僅僅靠一兩次活動表決心是不夠的。對於觀致這個品牌來説,無論是産品的性價比還是渠道建設緩慢的短板,都是無法在短時間內治愈的頑疾。更重要的是,此次觀致擺在臺面上的,還不是消費者們真正想要看到的東西。某個意義上也顯示出了觀致內部的一種“騎虎難下”的心態。但是,對於當前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來説,觀致已經沒有多少犯錯的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