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發佈,自7月10日起,外行造電動車的生産許可大門打開,這也是産業政策從嚴格準入到寬進嚴管的轉型,有利於跨界優質社會資源更好推動電動車的發展。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思路有利於創業和創新。此次純電動車企準入門檻的降低,有利於擁有社會資本和具有技術創新的企業參與純電動乘用車的科研生産,此舉將激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潛在活力。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投資項目的投資總額和生産規模不受《汽車産業發展政策》有關最低要求限制,這尤其是有利於創業型企業的發展。
由於美國特斯拉等非傳統車企造車取得成功,因此中國也需要挖掘這樣的潛力企業進入。尤其是我們有很多優秀的IT行業的製造企業表現出較強的創造能力,這些國內跨界企業進入電動車領域説不定能取得同樣的驕人業績。
第二,抑制低水準造車。由於《規定》中要求,新建企業生産的新能源汽車最高車速不得低於100km/h,純電動續航里程不得低於100km。這意味著低速電動車仍未獲得國家層面認可,低速電動車企業難以借助電動車的開放機會進入主流電動車行列。即使是咬著牙達標進來,其體系競爭力也是難以與新思維的跨界企業抗衡。低速車企業的最佳方式是投靠正規軍,實現目錄和油耗指標的共用,類似山東新能源車企業的大量轉正,絕不是這次政策照顧目標。
第三,能力要求很高。行業準入的過程是審批和驗收等多環節,外行企業需要先申報項目,等發改委組織專家評審合格後,進入項目的産業化建設階段,隨後是工信部的驗收。這需要企業在純電動車整體的設計體系能力要很高,這樣的體系能力不是小型IT企業能夠達到的,需要跨界企業有較強的體系能力和較大的研發投入。
而且相關規定對新企業的生産能力也要求更高,要有相應的衝壓、涂裝、總裝等完整的生産準備投入,投資規模不會很低。
第四,從“相馬”到“賽馬”。前幾年的國家電動車放開政策是想控制數量引入2~3家外部企業造電動車,刺激正規整車企業投入更大力量發展電動車。現在的思路是萬眾創新——只要你證明有能力,樂意幹,符合生産條件,那就隨便幹。反正投資是你的,給你舞臺,成敗看企業。
當然,這樣放開帶來的淘汰賽的競爭也是慘烈的。電動車的生産許可是放開準入,定期清理,實施的過程監管更嚴格,幹不好就容易被踢出目錄。純電動汽車産品公告設定3年有效期,這樣有些企業經營不下去了,退出汽車領域,其公告也就作廢了,確保在電動車目錄的車企都是有活力的企業。創業的失敗概率較高,創新的不確定性也較大,但只要有幾個企業的持續探索和進入,電動車市場就會有很大的機遇。比如一家企業如果造不出市場認可的純電動車,則其企業可能退出,其他的新企業會進入並借鑒其以往經驗,甚至買走它的團隊,這樣的競爭對保持行業活力很有促進。
第五,電動車加速智慧化。隨著新能源汽車製造難度的降低,或者是出現更多的基礎造車公司,社會投資會加速催化其發展。網際網路企業進入汽車行業的意圖十分明確,未來的競爭將逐漸轉向商業模式的競爭,而準入的放開提供給網際網路企業更大的合作選擇權和創新的自由度,網際網路化的産品也會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第六,山寨轉品牌的産業鏈推動品牌電動車崛起。我們國內已經有很多的基礎性電動車核心零部件企業,這些電動、電控等企業,類似當年的山寨手機的基礎配件提供商,諸多跨界電動車企業有了良好的産業鏈資源,類似很多汽車界的新晉純電動車品牌企業也會很快出現。從特斯拉等企業的産業鏈新模式可以看到,電動車企業可以做能源儲備供給,成為家庭能源體系和智慧化家庭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跨界企業的野心很大,其創造力也是驚人的。
我們期待電動車新政下的新企業突破,這也是我們産業升級轉型的一個重大的機會,而傳統車企未來將有更強的危機感並因此煥發更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