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誰來拯救中國民營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9 11:02:42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文/本刊記者 呂佳靜

10月21日,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在其微網志中表示即將卸任館長職務,頓時引起業內相關人士的激烈討論,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再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作為備受媒體關注的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對於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除了扭轉了今日美術館的財務虧損,開拓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營美術館運營模式,今日美術館作為公立美術館的有益補充,對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今,民營美術館可謂遍地開花,但真正能支撐下去的倒是鳳毛麟角,是什麼在阻礙著民營美術館的發展,什麼才能帶給民營美術館真正的造血機制?資金、學術、人才還是政府?

“沒有一天不是為錢在發愁”

2004年,當投資人張寶全把今日美術館交給張子康的時候,對於美術館的未來他們都沒有什麼底氣,雖然如今,今日美術館已成為少數可盈利民營美術館之一,但其看似輝煌的背後,無不浸透著難以言説的辛酸,“在今日美術館,沒有一天不是為錢在發愁。”張子康無奈地介紹説。

在中國,民營美術館的資金鏈遇到問題,並非今日美術館這一家的困惑,今年12月18日即將開業的龍美術館負責人王薇女士也曾提到,“現在暫時把咖啡廳和西餐廳都外包出去了,還會考慮開辦一些老年、女性、兒童等類對象的藝術課程,其實這也是美術館的一些輔助項目,”她笑言道,“相比較于年投入上千萬元的運營資金,這些收入,真的不指望能幫多少忙。”

實際上,建立良性迴圈的文化産業鏈條也是民營美術館獲取資金的一條重要路徑,今日美術館也按照西方成功美術館的經驗,增加了圖書出版發行,開設了書店、咖啡廳、藝術衍生品中心的經營,但是,張子康提到,今日美術館這幾年的發展主要靠的還是企業贊助,“這幾年,今日美術館通過整個團隊的努力,拉到一些國外的品牌贊助,這些品牌都有一些藝術理想,要麼是想和自己企業的商業戰略合體,要麼是考慮到品牌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性,所以才會付錢給美術館。相反,如果美術館做的不好,企業就不會買賬,資金的穩定性也就失去了。所以説,現在重要的是美術館能不能做出良好的品質,這都跟贊助商下一步的贊助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在中國就是面臨著這樣的挑戰,做得不好,這個資金鏈就會斷掉。“這是整個環境的問題,這是政策給你的挑戰,是自身的挑戰,是中國環境的挑戰。”張子康認為,這是困難也是機遇,“它會激勵我們把美術館做得更加完美。”對此,王薇也認為,現在龍美術館暫時先不考慮拉贊助的問題,先把美術館的品牌給做起來才是重要的。“把學術做好,我認為總會得到支援的。”

不易,也要堅持學術

純凈、學術是一個好的民營美術館所具備的基本條件,“藝術品的買賣一定要跟美術館分離開來,攪在一起就是商業推動,在國外,這種情況是不被允許的。”張子康認為,如果一個美術館裏商業與學術混著來,不能夠有效地梳理,“別人是不會承認你是美術館的,那只是畫廊,畫廊與美術館的區別就是一個能買賣,一個不能買賣。做民營美術館,想賺錢可以通過其他任何形式,但不能影響學術,不能影響藝術的純凈性,不能利用學術放大的價值來獲得自己的商業利益。”

為了堅持自己的學術思想和理念,張子康很少會向“資金”妥協,但他也坦然地承認,“今日美術館所做的學術性的展覽很多,當然,也會有一些稍帶學術性但卻偏向商業化的展覽,考慮到這些展覽會帶來一定的資金,所以就讓步了。”言語間,張館長透露出一絲無奈和悲涼,“這是今日美術館的恥辱。”張子康在任期間,一直在努力剔除這些不夠水準的展覽,“現在卻一直都沒有達到理想的美術館狀態。如今的離開,其實也是我的擔心,我害怕再做下去,也不會達到理想中的美術館,達不到理想中的學術高度。”

對此,王薇也非常明確地提到,“做一個優秀的美術館,一定要堅持學術性,否則做起來也沒有什麼意義。”龍美術館在建設上分為幾個板塊,王薇分別選擇了藝術圈內的權威人士來主持具體活動,“這都是為了保證展覽的品質和學術性,比如開館大展栗憲庭將主持當代藝術特邀展,呂澎會擔任現當代藝術館藏展的策展人等等。”在學術上,王薇請教了很多專家學者,“包括張子康、單國霖、陳履生、王璜生、趙力等都在協助策劃龍美術館時給了很多建議和支援。”

有了這些專家的把關,展覽的學術性相對來説還是比較好保證的,但是,在展覽租賃業務中,似乎拿捏起來就比較困難了,王薇非常肯定地解釋説,“租給藝術家的場地有4個,在藝術家的選擇上,我們是要堅持學術的觀點的,不能單純地為了錢就隨便亂作。”她認為,美術館什麼展覽都做,沒有自己的學術堅持,那樣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會失去我建立這所美術館的初衷,我不會因為學術而對資金妥協,我寧可從別的地方來尋找盈利方式,尋找造血機制。”

“有錢沒人才,照樣辦不成事”

資金會推動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同樣,資金這把雙刃劍也可能阻礙美術館的發展,一句俗語説得好,“錢是萬能的,又是萬萬不能的”。創建民營美術館,沒有錢那只能是倒閉,“反過來説,錢總是人找回來的,有錢沒人才,照樣辦不成事。”張子康認為,發展民營美術館,尋找人才才是關鍵。

人才難找,人才流失,是現今民營美術館發展的一道關口,辦美術館沒有專業人才不行,美術館的高級管理人才,不僅要會管人、管錢,會安排事情,還要非常善於和藝術家溝通,自己也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眼光。王薇認為,這樣綜合性的人才對於一個民營美術館的成長來説非常重要,“當然,也非常難找。”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認為,美術館人才緊缺正是導致美術館在教育推廣、觀眾開發、學術研究等基礎性功能不足的重要因素。“目前美術館人才流動性很大,改變目前的人才狀況,需要政府給予戶口指標、擴大學術研究等政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曾對於人才的流失深深感嘆,“爭取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是關係到民營美術館長遠發展的至關緊要的條件。”


政府推動力不足,民營美術館發展步步受阻

“國內的民營美術館,發展步步受阻,主要還是因為沒有建立穩固的造血機制,這種造血機制的建立,跟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某藝術評論家的觀點一針見血。在這方面,借鑒國外的經驗也許是務實的選擇,“美國的捐贈是百分之百的抵稅,這種政策在中國是沒有的。”張子康提出,在國外,個人和企業向藝術機構、藝術項目進行捐贈或贊助可以享受免稅待遇,是許多國家為博物館、美術館所提供的造血機制。“但是,國內企業家參與美術館的建立,贊助者要交的稅會多很多,中國的免稅政策沒有什麼太多的優惠,這樣一來,中國的企業家就會很虧,所以他們也不願意捐贈。”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大多是因為社會責任而捐贈,而不是從優惠政策上得到激勵而捐贈。

昊美術館負責人伊在甲也對記者抱怨説,“現在中國政府依舊把美術館視為普通企業,其有力證明就是交納30%份額的稅金。但是一般商品的流通和藝術品的流通從根本上講是完全不同的。個人藏家不可能人人運營美術館,因為創立美術館是實現個人收藏者到社會公共性服務者的角色轉換。民營美術館更需要政府和大眾的支援與愛護。”

在海外,也會有這樣一種形式——企業把資金放到美術館,“他可能會不讓你使用這些資金,但會允許你使用這些利息,進而放大經營的收入養這個美術館。”張子康對記者介紹説,“西方有很多固定的模式,比如,在有些國家,企業家如果將財産留給後代,必須支付超過50%的遺産稅,而支援公共藝術事業是可以免稅或減稅的,所以會有大量資金流入藝術品領域。”正是這樣一種“多元”資金流的注入,使得美術館在獲得維持其生存的資金成本的同時盡可能的保持了其自身發展的獨立性,“但是在中國做民營美術館,卻沒有一個讓你潛入資金的優良政策環境。”王薇對於政府出臺相關有利於民營美術館發展的政策還是非常有信心的,“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文化藝術方面的支援相對滯後也是情理之中,我相信以後會出臺相關政策來支援民營美術館的發展。”

民營美術館的興盛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著藝術行業發展的同時,一些不負責任的美術館也在其中謀取私利。因此,不僅需要政府出臺支援民營美術館發展的相應措施,現在魚龍混雜的民營美術館也亟需政府監管整治,前幾天,台灣收藏家曹興誠對大陸私人博物館假貨氾濫現象進行了揭露,“收藏必須要回歸人文精神家園。現在各地私人博物館越建越多,裏面不少東西是假的。”他直言,“這種現象須高度警惕,否則後患無窮。”

 

下一頁嘉德vs保利:火力還未完全釋放上一頁時態空間風波,究竟誰在説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五十七期
· “追續權”法草案引爭議
· 反洗錢法:藝術的戰爭
· 時態空間風波,究竟誰在説謊
· 誰來拯救中國民營美術館?
· 嘉德vs保利:火力還未完全釋放
· “追續權”究竟保障了誰的利益?
· 中産階層案例05
· 中産階層案例04
· 中産階層案例03
· 中産階層案例02
· 中産階層案例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