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産階層案例02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9 10:57:06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文/本刊記者 呂佳靜

姓名:李良(化名)

職業:某部級單位中層幹部

年齡:45歲

收藏方向:不固定(油畫、書畫兼有)

年均藝術品投入資金:5-10萬元

李良是某部級單位的中層幹部,談到藝術品收藏,他靦腆地笑笑説,“這不得不提起我年輕的時候,”那時的他是個文藝青年,喜歡詩歌、繪畫,“因為家裏窮,很少有機會接觸這些,現在有些閒錢了,這個年輕的夢想就慢慢點燃開來了。”因為工作的原因他曾出訪過很多國家,“在歐洲我常駐過很久,經常去看一些博物館的東西。”也正是因為如此,李良漸漸地開始喜歡西方的藝術,喜歡油畫,“寫實的抽象的都喜歡,我很喜歡那些顏色漂亮、形式感較強的藝術作品,也喜歡那些大牌畫家的作品,就是價格太高了,現在基本是買一些年輕人的藝術作品,有的時候還會去學校選一些學生的作品,價格也便宜。”另外,李良出生在農村,對於一些農村題材的作品他也非常喜歡,“但是卻很少見到這方面的好作品。”

回國後,李良漸漸受周圍朋友的影響,也開始收藏一些書畫,“大名頭的書畫,太貴,買不起,便宜的,肯定是假的,撿漏的可能性太小了,但是一些比較冷門的,比如我曾在天津買到過一張民國時期的國畫,價格不高,我覺得還是有一定升值空間的。”在書畫作品的選擇上,李良除了考慮這種冷門性,他還會選擇近現代書畫家的一些作品,但是,他坦言,雖然投資近現代書畫看起來風險很低,但還是栽了幾個跟鬥,“我喜歡袁武的作品,有一次在一個網站上看到一張袁武的畫,比市場價格要低1/3,老闆解釋説這幅作品創作時間較早,所以才便宜,當時我就是太心急了,禁不住價格的誘惑就馬上付錢了,後來有機會見到袁武老師,他才很不好意思的告訴我,那是張假畫。”對於這次的“被騙”,李良對於藝術品收藏變得更加的謹慎小心,“現在不敢瞎買了,也不再輕易地相信自己的判斷。”

困惑:

李良對記者介紹説,“自己不敢去拍賣會中買東西,每次都是一些千萬、百萬元的東西,看了我們也買不起,去了只是湊熱鬧。”他連藝術品的網站都會選擇推出一些比較親民價格的小網站,“一些雜誌也是,每次都圍繞著那些大名頭拍品在做分析,感覺與我們關係並不太大。”對於那次“被騙”,李良至今耿耿於懷,“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作品不好選,去畫廊怕被忽悠,被騙,“我真的是怕了,怕了那些托,那些畫廊老闆。”他無奈地解釋説,“現在手裏的很多作品我是從畫家本人那裏拿到的,哪怕是出的價格稍高點,但至少東西能保證是真的。”

對於藝術品的需求,李良認為自己還停留在家居裝飾方面,“我在郊區新建了一處房子,整個風格屬於中西合璧型的,我希望把自己收藏的那些油畫、書畫、瓷器都能夠在房子裏展示出來。”李良認為現在的水準離投資生錢還有一段距離,“我喜歡和藝術家接觸,喜歡擺弄這些玩意,但是現在不敢真正的做投資在這方面。”他謙虛地解釋説,“級別太低了,再玩幾年可能會好,做自己喜歡的,又能用這些東西生錢,何樂而不為!”

藝術品資産配置金額:30萬-40萬元

1、 10-12萬元買一幅王雪濤或者黃永玉的小作品;

2、 10-12萬元買一幅劉繼卣或者謝稚柳的作品;

3、 6-8萬元買一幅高劍父的作品;

4、 6-8萬元買一幅段正渠的作品;

5、 4萬元買一幅任傳文的作品。

專家點評

趙孝萱(邦文學術研究部總監)

趙孝萱看了這位藏家的收藏經歷後,欣喜李良對藝術品誠摯喜愛的同時,也提出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他只是停留在喜歡的階段,並未形成正確的收藏理念,”她認為李良的思路比較混亂,“亂在兩點,一點是成千上萬個藝術家不知道選誰的,另外是亂在沒有弄清楚收藏是為了做什麼,如果是僅僅為了愛好消費,裝修房子,那就隨性一點也無關緊要。如果是為了投資,就一定要理性地理清自己的思路。”收藏無思路,“什麼都收,什麼都藏”也是很多入門級藏家的困惑。

趙孝萱認為李良沒有更早地介入拍賣其實是正確的選擇,“拍賣場中並不是像他所説都是大價錢的作品,但是在拍賣中買東西要講眼力,再大的拍賣行也會有假畫,如果是希望買到好東西,建議找可信賴的專家幫他長長眼。”李良在文中提到的那次受騙經歷,“雖然表面是佔便宜心理所造成的,其實也是因為自己不研究,不專業。”另外,她還提到李良選擇去藝術家那裏買作品的情況也不是可取的,“不專業的情況下倒不如去畫廊買,畫廊已經對藝術家做過了一次專業的篩選。在藝術家那裏買東西還會牽扯到一個定價的問題,藝術家通常都是自我感覺良好地來定一個價格,沒有市場定位其實藏家是比較容易吃虧的。”

趙孝萱坦承,李良對藝術品是有投資意識的,他在文中提到,“買一些比較冷門的東西,買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會更具投資價值,”趙孝萱則認為他這種投資其實更具風險性,“有的藝術家,10年前是每平尺3000元,10年後3000元的價格也不一定能賣得出去,投資同買股票一樣,要買貴的而不能只買便宜的,像李良這種新藏家,想投資獲利,找大家都關注的藝術品風險可能會更低一些。”假設想投資一個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想尋找明日之星,趙孝萱認為藏家就要做更多的功課,“尋找有潛力的藝術家,你要知道一系列的細節,有什麼策展人喜歡他,他參加過什麼展覽,被什麼畫廊老闆看上。”其實李良自己也清楚,“投資”這兩個字不是那麼容易説出來的,所以才遲遲認為自己水準不夠。

在收藏建議上,趙孝萱認為他要把興趣範圍再縮小一些,“按照自己的興趣想好一個點或者是一個門類往前深入,”她認為李良其實只盯著一個藝術家也是不錯的選擇,“寧願深不要泛,泛是容易犯錯的,專了才能賺,多做功課,研究深透,才會少走彎路。”另外,按照他的經歷,趙孝萱建議他應該多跑跑畫廊,“他喜歡油畫,喜歡年輕藝術家,可以選擇一些比較好的畫廊長期觀察。”

文章的最後,趙孝萱看著李良所列出的藝術品清單,笑言道,“這跟他收藏混亂倒是很匹配,又是王雪濤又是段正渠,古今中外都快全了。”趙孝萱認為,現在為李良做一個資産配置是不負責任的,“他還沒有側重點,沒有興趣點,當他用興趣點找到方向了,我再給他一些切實性的建議。”

下一頁中産階層案例01上一頁中産階層案例03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五十七期
· “追續權”法草案引爭議
· 反洗錢法:藝術的戰爭
· 時態空間風波,究竟誰在説謊
· 誰來拯救中國民營美術館?
· 嘉德vs保利:火力還未完全釋放
· “追續權”究竟保障了誰的利益?
· 中産階層案例05
· 中産階層案例04
· 中産階層案例03
· 中産階層案例02
· 中産階層案例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