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藝媒之死”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06 10:09:10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上期雜誌的刊首語“藝媒之死”引發了一些小的爭議:忽略者會認為是筆者故作煙霧彈,認真者則從具體字、詞、句系統分析並加以批駁;其實,寫作這篇小文的目的很簡單,經營責任的重壓與真實現實的倫理困境中,難免有時做“尋死覓活”,效小兒女形狀,故聊以解憂。

藝術市場自08年年底以來盡顯低靡,尤其是“當代”部分;但一段時間以來,古代書畫大幅上揚,頗現井噴之勢,最新一次的拍賣最高記錄4億368萬人民幣則是由一幅古人書法所改寫,有心人計算,此幅書法的每個字大概在一百多萬左右,我想,古人常説的“價值連城”恐怕就這個意思。

古代書畫的上升有多種原因,行家也有多種準確的分析,一則市場物以稀為貴,二則國家政策宏觀調控,樓市壓制炒作,投資方向當然他流;猜想,是否還有深層原因,國家在全球綜合實力的上升,文化實力同樣需要進身世界前列(不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想像當年,日本經濟狂飆突進時“打造的”天價梵谷的故事吧。

一本好的藝術雜誌,不僅作為一個忠實的藝術現場記錄者,而且必須要保持一名批評者的姿態。前者容易存活,且多有權力、利益牽連其中,充當“傳聲筒”;後者,批評行為則太過艱難,一來大多批評多為膚淺、表面,難在以嚴肅、客觀、縝密的態度來批評,需要下大功夫,而且要有深厚學理修養。當下藝術現場的混亂、無序並不是件不好的事,任何尋求自身定位的過程都需要一個過渡期,更何況如何以“藝術史”(西方)的概念對中國藝術的整理與書寫,都是件非常艱巨而漫長的工作。

《藝術與投資》每一期都試圖製造出一個“事件的現場”,即有近距離的現象觀察,又有多種角度、發現本質的專題。談藝術容易,做到“投資”指南的標準則難。《藝術與投資》對於觀察市場的“權威性”而言,恐怕只有“認真”二字我們是可以做到的;沒有機緣進入到市場內部,是很難去猜測真實市場的運作及心理狀況的,即便是身處其中的、有資格的寫作者,又想多大程度的具有自身的利益訴求與操作意識。

在現場,傳統的藝術媒體恐怕是真的死亡了,現實的複雜性與激烈衝突中,新的媒體意識必須自我覺醒。在我看來,這不是一種職業的倫理與標準,而是一種全新結構化的了、不斷尋求新的定位的書寫行動。只有這樣,這樣的寫作和出版過程才可以凸顯出一些真實的意義吧。

下一頁當代藝術與投資上一頁解放——相對的意義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當代藝術與投資第七期
·
· 高士明對話艾薩克•朱利安與馬克•納什
· 在全球景觀國家“裝置”的語境中重寫藝術史—— 《雙倍無限:過去二十年回顧》研討會
· 專訪“Arthub亞洲”總監樂大豆(Davide Quadrio)
· 藝術世界中的思想與行動
· 關於“道德”項目第八幕的策展手記
· 關於“道德”的對話--《METROPOLIS M》雜誌對“道德”項目策展人胡安•蓋坦的訪談
· 關於“道德”項目
· 角落裏的光
· 我的大學(1990-2010):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
· 大學這個單位——左靖與劉大鴻的對話
· “我”的紀錄片
· 論阿爾弗雷德•雅裏劇團
· 北京第二屆中國當代藝術•國際論壇
· 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媒體實驗室啟動儀式暨國際媒體藝術與設計實驗室論壇
· 絕對皮娜——關於一位偉大舞者的影像
· 中園:一種獨特的中國生態烏托邦
· 都市傳奇
· 解放——相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