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的準確性是第一階段的目標。 錢謙益是這樣寫到王鐸的:“秘閣諸帖,部類繁多,編次參差,蹙衄起伏,趣舉一字,矢口立應。覆而視之,點畫戈波,錯見側出,如燈取影,不失毫發。”(《牧齋有學集》)説出《淳化閣帖》中任何一個字,王鐸馬上寫出來,絲毫不差。這很難讓人相信。只要練習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如燈取影,不失毫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相信錢謙益的誠實,那只有一種解釋:錢謙益所能看出的細節,不管多麼微小,都已被王鐸所注意到,並加以準確的再現,而他所沒有見出的細節,可以想見,王鐸也應有足夠的關注和表現。觀察者完全處於書寫者的籠罩之下。 元代柳貫寫道:“猶記寒夕宿齋中,文敏(趙孟)談余,試濡墨覆臨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邕)諸帖,既成,命取真跡一一覆校,不惟轉折向背,不無絕似,而精采發越,有或過之。”(《柳待制文集》)背臨諸人各帖,臨完後,叫人拿字帖來對照,不僅轉折向背畢肖原帖,而且神采飛揚,有些地方還超過了原作。 不同時代的兩種記錄互相參看,對準確一詞會有更深刻的印象。 王鐸的臨作今天還多有留存,從中可以見出王鐸對範本出色的把握(圖5-7)。 5-7 明 王鐸 臨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人們會問,需要這麼準確嗎?每個人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到底要達到何等準確的程度,實際上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標準。逼真的臨寫是最初的要求,它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一種慾望:盡可能進入前人的感覺與書寫狀態中。前人所有的技法,都在作品中反映出來,哪一細節對應的是重要技巧,哪一細節對應的是稍為次要的東西,是沒法判斷的,基礎訓練只能盡可能利用範本進入作者的狀態中。如果沒有準確的慾望,在臨摹中肯定會忽略很多東西,而所忽略的,肯定是臨習者習慣之外的東西;如果是初學者,那麼,他首先忽略的肯定是他最需要用來改造自己感覺的東西。 要做到準確,首先是仔細觀察範本。人們對漢字已經很熟悉,大多數人看一眼兩眼便開始寫;一寫,發現模樣還不清楚,又去看;再寫,還是不清楚。 書寫中不能反覆看範本。盡可能記住一個字的所有細節,書寫時如果發現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再回到範本,閱讀、記憶,反覆,直到離開範本而能在頭腦中清晰地“看到”那個字為止,然後開始書寫。 什麼叫細緻觀察?例如一點,要沿著它的輪廓一段一段觀察,弧度何處改變、延續多長距離、何時轉為直線、直線又何時轉回為曲線等,輪廓的這些變化是書寫時用筆的動作帶來的結果,臨習者只能根據這些變化來分析作者書寫時的動作,然後自己用這些動作試著進行書寫,如果寫出的點畫不準確,再調整動作書寫,反覆觀察、調整,直到把點畫書寫準確為止(圖5-8)。這樣的訓練看起來進展很慢,實際上進步比任何別的方法都快。此外,對一個範本這樣分析了3—5行以後,基本上已經把握了它全部的規則,此後的訓練會輕鬆得多。 5-8 王羲之作品中的字 初學者往往被範本各種形式的變化所吸引、所干擾,其實那些都只是基本技法的變化和運用。一位出色的書家,作品中所包含的基本技法數量之少,要求熟練程度之高,遠出於人們的意料。例如中鋒、側鋒、提按、普通轉筆這麼幾種平平常常的筆法,便足以支援一位書法史上的名家。 把所有人們用過的技巧羅列出來,也許是個很長的單子,但它們大都是基本技巧的變化形式。從運動本質上來説,基本技巧只有不多的一些內容,如平動、提按、轉筆等,但是對這些基本技巧的把握,要求十分熟練。例如一個右上角的普通轉筆(圖5-9),也許需要練習上千遍才能夠達到要求。 5-9 注意右上角轉筆,方向改變時質地保持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