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廢墟上的重建與藝術事業的起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27 10:18:31 |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






1978年,我想考回浙江美術學院,這一年我31歲。雖然我的專業成績考得很好,素描考了第一,可是因為超齡,只好進了中國畫係的進修班。在班上畫過人物素描。那時我畫的那些白描人體,完全就因為看了袁運生的《西雙版納寫生》。我當時一看,呦,這個人體,這個寫生,這個先生畫得好,而且聽説他是在宣紙上直接寫生。我覺得這個辦法好,就畫了幾張試試,覺得不錯。這時候,對我個人藝術的起步來説,最重要的是我開始臨摹吳昌碩的寫意,也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畫寫意花卉。記得我的畢業創作畫了一條橫卷,留在美院的資料室了,畫的是舟山的漁場,有很多的帆船,在晚上有許多燈光的。用水墨畫的,燈光有一點黃顏色。

其實1976年父親平反後,學院的領導就跟我談説:“公凱,你該回學校!”但是我思想鬥爭了兩三天,最後決定不回來。因為這個學院給我留下了太多痛苦屈辱的記憶。“文革”結束之後,整個中國都在醫治自己的傷口。我們家經過這場運動之後,也只留下了一片廢墟。兩三年後我又一次面臨選擇,我考慮再三,終於還是留在了中國畫係,主要是因為父親身後的許多事情需要有人來做。其實,我當時回美院也是出於無奈。

那時候中國畫係的系主任是顧生岳,他説系裏面的畫論課都是老先生上的,現在老先生都不在了,問我是不是能上上畫論,這樣我就接了畫論課。還有,大家都知道我的素描不錯,系裏又讓我在人物教研室教素描。但當時我已經在實踐中感到素描與筆墨的不協調,心裏挺矛盾,也就對素描失去了興趣。後來系裏評助教的時候,我們大家都把畫挂起來評,記得我畫了四扇屏的荷花,還有一條用白描畫的橫卷,細細長長的,是下鄉時水鄉農村的寫生,好像還有白描寫生的人體,在我們三四個人裏算是作品多的了。當時,江豐來杭州正好看見了我的畫。他説,你畫的畫比你爸爸畫得好。江豐的話,可能是因為我的寫生畫得很寫實。系裏的章祖安先生看了我畫的這種寫意的花卉説:你的寫意花卉當中有情韻,是你的特點!這是跟你老頭子不太一樣的地方。老頭子有霸氣,你的畫也不弱,但是你比老頭子更有情韻。我覺得他説得有點對。

實際上,那個時候我的主要精力忙於處理父親的一大堆身後之事。為追回抄家抄走的遺作,在互相推諉的各部門之間,我費盡週折調查和斡旋了幾年。1984年,我們把追回的潘天壽作品120幅捐贈給了國家。在1981至1987年間,“潘天壽書畫展”陸續在杭州、北京、瀋陽、南京、上海等地巡展,並組織了多次研討會。1982年3月19日至5月19日,中國20世紀五位畫家傳統畫展在法國巴黎舉行,展出吳昌碩、黃賓虹、傅抱石、潘天壽、陳之佛的作品1OO件,這是新時期以來內地第一個對外交流展。1987年我在擔任中國畫系主任的同時,舉辦了“潘天壽誕辰90週年紀念畫展”及紀念會,會議論文結集為《潘天壽研究》(潘天壽基金會叢書,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潘天壽基金會于1984年成立,當時只有國家獎勵捐畫的獎金20萬人民幣。1990年,在李可染、吳冠中、陸儼少諸先生的倡議下,在香港為潘天壽基金會籌款舉辦了大型專題拍賣會。這也是內地第一次舉辦拍賣會。1991年5月24日,潘天壽紀念館新陳列廳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同年,“潘天壽作品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行。1994年12月,“潘天壽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潘天壽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杭州舉辦。同時由潘天壽基會會資助舉辦了“潘天壽講座”,高居翰等著名學者應邀前來進行學術講座。


我在1983年完成《潘天壽評傳》的撰寫,後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當時我還努力收集父親的詩稿。父親在世時已編定一個較為完整的詩稿,可惜我看到的只是一個殘篇,我儘量從題畫上抄寫補輯,經校點編定一冊《潘天壽詩存》,以線裝宣紙印出。1995年,我撰寫的《潘天壽繪畫技法簡析》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這也是我從筆墨、構圖、境界三個方面研讀潘天壽藝術的心得與札記。我組織編定的《潘天壽書畫集》上下兩編,1996年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集是潘天壽作品鑒定的權威依據和潘天壽研究的基準文獻。

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感到無論潘天壽研究還是畫展,其實不僅是我們一家的事情,它更是百年中國畫事業中的一部分。我的想法也逐漸從潘天壽研究擴展到中國畫教學研究、“傳統四大家研究”和百年中國畫。1992年5月,潘天壽紀念館與炎黃藝術館聯合舉辦“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四大家展覽及學術研討會”,展出四大家作品120件,出版了《四大家研究》論文集。1993年4月浙江美術學院建校65週年,潘天壽基金會在杭州舉辦了“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65年學術研討會”,同時出版了兩本論文集。1997年3月,“潘天壽百年紀念展•中國畫百年精品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同時舉辦“20世紀中國畫——傳統的延續與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和“潘天壽藝術研討會”。出版《“20世紀中國畫——傳統的延續與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潘天壽研究》第二集、《潘天壽詩存校注》和《潘天壽傳》兩種。作為潘天壽誕辰百年紀念活動系列的“潘天壽繪畫展”也在台北舉行,“潘天壽精品展”在成都四川美術館舉行。

1  2  >  


下一頁“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對父親的再認識上一頁最初的藝術教育與理想主義的雛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守護理想》
·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 “在蔚藍色的天空中高高站起”
· 潤物細無聲
· 最初的藝術教育與理想主義的雛型
· 廢墟上的重建與藝術事業的起步
· “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對父親的再認識
· 作為體系的傳統
· “互補並存,多向深入”與誤入理論界
· “綠色繪畫”:中國繪畫的未來前途
· 對中國現代文化的自覺
· 靜水深流
· “遊于藝”與實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