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作為體系的傳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27 10:13:32 |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

通過這些年的潘天壽研究,我日益理解了父親為發展中國繪畫而設想的策略性方案,我意識到在“拉開距離”的背後,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的兩大傳統。1984年夏,我想將中國的傳統繪畫和西方的傳統繪畫(印象派以前)作一個粗略的比較,並希望弄清楚兩者的核心差異究竟是什麼。從1982年備課講畫論開始,到這時我已基本形成了自己關於中國畫發展的觀念與想法。

我是從中西傳統繪畫的差異入手的,就是研究中國畫的程式化表達在繪畫心理上的特徵,它和西方的具象表現的寫實畫派在心理運作上有什麼差異?我提出的“概略表像”和“具細表像”,是我從中國傳統繪畫體系和西方古典繪畫體系中“杜撰”出來的兩個概念。“表像”原是心理學的概念,是指大腦中留存的在知覺基礎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是由直接的感覺過渡到抽象概念的一個中間環節。“概略表像”與“具細表像”相比,自有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距離,與“具細表像”和抽象概念兩者,都有著密切和生動的聯繫。我提出,在中國畫的傳統體系中,最基本的心理根據是“概略表像”的運動。我現在想想這個20多年前的想法,仍然覺得是很對。然後,我又從“概略表像”與人格表現的聯繫,推演出中國畫是作者主體的人格映射,西方的寫實繪畫是對客觀對象的再現,從心理學的角度把所謂再現和表現做出了解釋,特別是把中國傳統的抒情寫意和西方現代藝術中的自我表現,在心理學上做了區分。

那個時候文化界剛剛引進薩特,我立即感覺到西方現代哲學中的自我和中國人的主體人格之間的差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人的“自我”不是一種純粹理性的觀念,而是一種實踐理性的觀念。中國人的“自我”與外部世界不是隔絕的,而是互相流通、滲透、融合的。這種“自我”是一種平靜、自然、豁達、超逸的內省體驗,它把矛盾的解決不是引向外在的戰勝與自由,最終引出個性解放的社會理想,而是引向內在的和諧與超越,最終引出自我完善的人格理想。因此,人格更適合用來表達中國文化中的自我觀念。廣義的人格,是個人精神生活的總體特徵和風格。中國文化中的“人格”,與西方文化中的“自我”之根本區別,就在於“人格”的倫理學、社會學屬性。“人格”是在中國獨特的文明歷史中形成的概念,它既不是孤立的“自我”,也不是抽象的“人性”,它有特定的內容,代表著特定時代和地域的文化傳統和心理結構,並隨著時代的進展,“人格”的內涵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中。自古以來,中國繪畫中的“自我表現”,就是“人格映射”。映射, 即反映、投射、影像之意,亦即人格的外化。由人格表現而完成的作品,可以稱之為“人格映射”。所謂“寫胸中逸氣”,所謂“暢神”、“寫意”,皆是以人格的表現為旨向。我感到,這是中國傳統繪畫美學的主旨與核心。

 
清秋-60×47cm-1988

中國畫傳統的價值核心在今天是否還有意義?這就牽涉到我們對於傳統的理解。我以為,傳統是一種立體的深層結構,從外向裏可以分析成不同的層次;傳統又是一種網路,就像生長在一定土壤環境中的藤蔓,既有根有末、有主有從,又枝葉交錯、互相牽扯、難解難分;傳統又是一個過程,它在生長、延續和演變,它是在表現為偶然性的歷史現象後面的、變動較為緩慢的持續性因素;傳統還是一種橫向區分,對一種傳統的描述總是離不開同其他傳統作比較,所謂傳統只是從一定參照係來觀察的相對的界定。概言之,傳統是一種體系和系統。

1  2  


下一頁“互補並存,多向深入”與誤入理論界上一頁“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對父親的再認識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守護理想》
·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 “在蔚藍色的天空中高高站起”
· 潤物細無聲
· 最初的藝術教育與理想主義的雛型
· “文革”的困惑
· 理想主義的轉換
· 廢墟上的重建與藝術事業的起步
· “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對父親的再認識
· 作為體系的傳統
· “互補並存,多向深入”與誤入理論界
· “綠色繪畫”:中國繪畫的未來前途
· 對中國現代文化的自覺
· 靜水深流
· “遊于藝”與實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