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在蔚藍色的天空中高高站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27 10:35:02 |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

我從小身體瘦弱,五六歲時得過肺結核,所以上小學讀書很晚,那是1955年我8歲的時候。

我就讀的小學是杭州市安吉路小學,是浙江省最有名的示範小學。整個學校都是按照蘇聯小學的模式新建的,校園裏有草坪,每個教室的窗臺上都擺著花。記得我剛入學的時候,整個校捨得窗臺上擺的都是清一色金黃的菊花。學校裏連小學生的廁所都是抽水馬桶,這在當時相當奢侈。我們的課桌、椅是整套、整排連在一起的,後面每一張桌子都比前面一張桌子高大概0.5個釐米,可以按同學們的個子高低順序就坐。這是杭州唯一一所供外賓參觀的小學,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都來參觀過。安吉路小學跟蘇聯的小學校有著密切的友好關係,在少先隊榮譽室裏面陳列了大量我們小學同學和蘇聯小朋友的通信,還有學校之間互贈的錦旗和紀念品。

這個小學的校長當時畫兒童讀物有點名氣,他做校長期間也還在畫。我小時候也喜歡畫畫,我的兒童畫得到了他的鼓勵,他把我的畫帶到香港、上海展覽過。當時兒童畫的展覽不多,所以好像還是蠻稀罕的,總共有過兩三次,得過什麼獎,都忘了。

我們的班主任後來成為全國聞名的特級教師,他帶的第一個班就是我們。我們這個班常在禮堂裏上課,後面坐著聽課的從各地來的小學教師比我們班學生還多。記得班裏有一個比較調皮的孩子,到小學對面的菜地裏偷蘿蔔,被社員抓住了拎到學校裏,這事兒成了我們全校的醜聞。老師就帶著我們開會,講了許多正面的道理,請大家既要批評又要幫助這個同學改正錯誤,每個小朋友都是我們的朋友,還要求大家關心這個同學,他需要什麼,同學們能幫助他的,儘量幫助他。所以我們對這個小朋友都很好,後來他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事。學校裏老師採取的是這樣一種教育方式。

在20世紀50年代的黃金時代,就讀這麼一個樣板式的小學,所以我在小學的階段,覺得真是充滿陽光的日子,不僅愉快而且確實充滿理想。學校採取蘇式的教育方式,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祖國榮譽感,比如説國旗、國歌、少先隊隊歌、少先隊等等,都非常重要。在這樣的環境裏,幾乎接觸不到什麼負面的社會影響,所以每個人自然就特別單純,非常無私。我記得我們同學之間團結友愛,關係特別好,有點像溫室裏的花朵。當時整個感覺國家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真是感覺到我們就代表著未來,這種感覺非常自然,也非常真實。所以我對少先隊隊歌,對紅領巾非常有感情。我加入少先隊以後沒有一天不戴紅領巾,天天戴著,戴破了四五條。到了16歲,我退出少先隊和加入共青團是同一天。

我從小學一年級起就當班長,後來也一直是。記得我們上初中的時候,男生和女生彼此不講話,桌子上都要畫條線,男生和女生之間還總會有些矛盾。怎麼來瓦解這條防線呢?我就想了個辦法,組織了幾次活動。我們當時做得非常有計劃性,有點兒像現在電視節目裏面那種比賽。我自己帶著一兩個同學作為“先遣部隊”,先去我們要活動的地方走一遍,預先把紙條都埋好,紙條上寫著誰誰誰得出個什麼節目之類的。這樣埋幾十個地方,然後再在活動場地畫上箭頭,指示路線該怎麼走,再走到一個地方該怎麼樣……大家這麼一找起來,就把男生和女生的芥蒂都給忘了!大夥都忙著找藏紙條的地方,或者是忙著逼誰唱首歌,反正大家起鬨嘛,男女生之間就自然了,搞了兩次活動就好了。

還有一件事我有印象,那時班裏有一個好打架的同學,很兇,身上都是刀痕,老師拿他也沒辦法。有一回體育老師把他拎了起來,他就咬老師的手。我去找他,跟他講大道理,找他談心,做思想工作,然後給他看青年修養之類的小書。我對這些勇敢,敢打架的孩子有好感,我覺得他肯定不壞,可是如果他覺得永遠處於對立面的話,就要跟你搗蛋,跟所有的人打架。大家也都非常不理解他,大家都對他很不友好,我覺得也很不公平。關鍵是我信任他,讓他來幫助組織班裏的活動。後來我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了,他也很得意:班長成了我最好的朋友!這樣他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再讓他組織點兒活動,他就有一點兒主人翁的感覺,就從對立面轉過來積極做班裏的事情了。過了大半年,這個同學就再也不打架了,快畢業的時候他就入了團,不久就成了團幹部了。

1  2  


下一頁潤物細無聲上一頁“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守護理想》
·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 “在蔚藍色的天空中高高站起”
· 潤物細無聲
· 最初的藝術教育與理想主義的雛型
· “文革”的困惑
· 理想主義的轉換
· 廢墟上的重建與藝術事業的起步
· “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對父親的再認識
· 作為體系的傳統
· “互補並存,多向深入”與誤入理論界
· “綠色繪畫”:中國繪畫的未來前途
· 對中國現代文化的自覺
· 靜水深流
· “遊于藝”與實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