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台州 新聞詳情 A- A+
10萬噸巨輪如何“側方停車”?記者跟著引航員出海體驗巨輪靠泊之旅
發佈時間:2024-03-18 10:19:22    

   早春時節,台州玉環市大麥嶼港一片忙碌景象:一艘艘貨輪進港靠泊;泊位上,大型橋吊將貨輪上的集裝箱一個個吊裝到碼頭上。去年大麥嶼港投運了台州首個10萬噸級泊位,平均每天有1000多個集裝箱在此進出港。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貨輪進出港之間,還有一群引航員,每天奔波于港口與海上,引領一艘艘船舶靠港、出境,為港口的安全和暢通提供保障。

  近日,我們跟隨全國優秀引航員、台州港引航站高級引航員狄敏志一同出海,為10萬噸級船舶進港引航,體驗了一次巨輪靠泊之旅。

  感受10萬噸的壓迫感

  早上8時,我們準時抵達玉環台州港大麥嶼港區,與狄敏志匯合。狄敏志已經換上引航員制服,背好工作包,做好了出發準備。跟我們一起出海的,還有見習引航員趙繼龍。

  “今天能登船嗎?”一見面,我們就擔憂地問。昨晚,我們從狄敏志口中得知,今天要引航的船隻臨時換成了一艘10萬噸級的船舶,為登船帶來了變數。這是一艘滿載著9.48萬噸煤炭的外籍貨船,叫做“智慧號”,是給大麥嶼港區附近的華能玉環電廠運貨的。該船有250米長、43米寬、53米高,吃水深度13.4米,目前正停泊在距離碼頭20海裏的港外錨地,等待進港靠泊。

  “輪船電子檢疫證一早通過了,不影響你們登船。”狄敏志的回復打消了我們的疑慮。不過他話鋒一轉,“今天海上風力有六七級,浪高2.5米左右,加上船舶高大,登船難度會比平常大,你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懷著惴惴不安的心理,我們跟著狄敏志來到碼頭,穿上救生衣,戴好安全帽,登上拖船,前往約定的登輪點。登輪點距出境口約10海裏,按照計劃,我們將在上午10時抵達登輪點,與“智慧號”會合。

  “這些船為什麼需要你們去引航呢?不能由船長直接開進來嗎?”我們忍不住問。

  “這就涉及到引航員的工作性質了。”狄敏志笑著解釋道,船舶引航是宣示主權的一種行為。對於外籍船舶,由於涉及到引航權的問題,按規定要實施強制引航。對於本國船舶,根據船方需要提供引航服務。此外,還有實際操作方面的考量。狄敏志説,就像開車時停車最難一樣,船舶的靠泊和駛離也是船舶駕駛過程中難度最大的環節。引航員的職責就是指揮船舶,將其安全靠入泊位或駛離泊位,保障船舶和港口的安全。

  説話間,我們已經接近登輪點。“快看,登輪點就在右前方8號紅色浮筒附近。”狄敏志指著遠處説,“不過‘智慧號’還沒到,你們可以查查它到哪了。”

  在狄敏志的指導下,我們打開手機上的電子海圖,輸入船名,找到了“智慧號”的方位。電子海圖上,一艘艘輪船都變成了一個個小三角形,並顯示出船舶的實時位置、航速和航向等資訊。“船正準備過一個4.5海里長的淺灘,速度已經降到6節。”狄敏志説。

  拖船放慢速度,慢慢靠近登船點,等待“智慧號”到來。10時許,趙繼龍突然指著前方喊:“看見船了!”我們朝他手指的方向張望,海面上除了島嶼什麼也沒有。“島嶼右側有一塊小小的陰影,那就是‘智慧號’。”趙繼龍説。

  隨著距離越來越近,“智慧號”龐大的身影漸漸從海霧中清晰地顯現出來。但是,等到“智慧號”靠近拖船時,我們才真切感受到它的壓迫感。250米長的船身,像一頭海中巨獸,船尾駕駛艙頂部距離海面約有40米,相當於十幾層樓那麼高。涌浪拍打著船身,不斷發出“嘩嘩”聲,也不斷衝擊著我們的內心。

  膽戰心驚爬軟梯

  “到了!準備登輪!”

  10時25分,“智慧號”終於來到了指定的登船點。狄敏志一聲令下,我們馬上起身,跟著他下到拖輪甲板。只見一條軟梯早已從“智慧號”高高的甲板欄杆處垂挂下來,有五六米高。

  雖然拖輪與貨輪保持相對靜止,但在浪濤之下,還是能感到拖船在不停地搖晃。隨著海浪翻涌,拖輪周邊懸挂著的輪胎和貨輪外殼相互摩擦,發出了尖銳的“吱呀”聲,更加劇了緊張的氣氛。

  攀爬軟梯來回于拖輪與船舶之間,是引航工作中最具風險性的環節。“我先爬,你們跟在我後面,仔細觀察我的動作。記住要分開爬,一次一個人,爬的時候別往下面看。”狄敏志仔細叮囑後,手腳並用敏捷地爬了上去。還沒等我們回過神來,他已經站在甲板上向我們招手了。

  海風從我們耳畔“呼呼”吹過,在怦怦的心跳聲中,我定了定神,雙手緊緊地抓住梯繩,膽戰心驚地向上爬去。

  等腳踩上了軟梯,我才發現,梯子比想像中的還要簡陋。軟梯是用碗口粗的麻繩做的,中間踩腳的地方,只有一塊手掌寬的木板。人踩上去後,軟梯因受力不穩不斷晃動。

  “先蹬腳,手後抓,雙手千萬不能同時放開!”狄敏志厚重的聲音從上方傳來,傳遞著讓人安心的力量。“馬上就到了,加油!”在鼓勵聲中,我的緊張情緒逐漸消散,一鼓作氣爬了上去。

  “怎麼樣,感覺還好嗎?”狄敏志笑著説,由於這次貨輪裝滿了貨物,吃水深,軟梯只有五六米高。等出港的時候,貨物卸完了,輪船吃水淺,要爬的軟梯有十幾米高,那才嚇人呢。“好了,我們快到駕駛臺去。”來不及仔細回味各種情緒,在狄敏志輕聲催促下,我們起身趕往駕駛臺。登輪之後,才是引航員工作真正的開始。

  “領港,您終於來了!”我們來到6樓,一踏入駕駛艙,船長張成利便大步迎上來,一把握住狄敏志的手。“有您在這,我的心就落地了。”

  簡短交流後,狄敏志迅速掃視駕駛臺,查看船舶各項具體參數和操作資訊。接著,在引水單上畫出草圖和演算數據。“船長,這是我們這次的靠泊方案。用3個拖輪協助,過17號浮筒時,先帶上拖輪纜繩,碼頭邊順流掉頭靠泊,掉頭區直徑500米,距離碼頭200米掉頭。”

  看過引航靠泊方案後,船長欣然同意。“完全可以,就聽您的了!”。

  “Port 10(左舵10),full ahead(全速前進)。”狄敏志開始接管貨輪。他站在駕駛臺前,沉著地注視著航道正前方,根據電子海圖顯示的實時航行情況,不斷發佈航行指令。11時40分許,貨輪終於來到了距離碼頭不遠處,速度慢慢降到了3節。“Stop engine(停車)”。

  巨輪要開始掉頭了。

  靠泊時機有講究

  “不到1個小時了,時間有點緊張啊。”在準備掉頭時,趙繼龍的小聲嘟囔被我們捕捉到了。

  “難道時間不夠?”

  “靠泊時間一般選擇在漲水最高潮前。一旦錯過時機,潮流會發生變化,就不利於靠泊了。”趙繼龍説。

  我們趕忙查閱潮汐表,發現當天的最高潮位在12時30分左右,也就是説我們要儘量搶在這個時間以前靠泊。而由於貨輪推遲半小時抵達登輪點,導致原本充裕的靠泊時間變得緊張起來。

  貨輪能順利靠岸嗎?我們心裏不禁為狄敏志捏了一把汗。

  我們看到,在大麥嶼港區,華能玉環電廠的兩個專屬卸煤泊位上,已經停泊了一條7萬噸級、200多米長的貨輪。也就是説,“智慧號”只有唯一的泊位可供靠泊。

  從最高處的駕駛臺向下看,“智慧號”像一個移動的“巨型城堡”。要讓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準確無誤地停進泊位,難度超乎想像,更別提還要考慮風、水流和潮汐的影響。

  然而,當我們看向站在甲板上的狄敏志,發現他依然鎮定自若。

  “拖2快車拉,拖3快車頂,拖1位置後移快頂。”狄敏志冷靜地對拖船下達指示。3條分佈在貨輪前中後不同位置的拖輪,根據指令或拉或頂,讓巨輪慢慢地偏轉。

  中午12時左右,貨輪船首已經抵近碼頭泊位,但船尾離碼頭還有近100米遠,整個船身與碼頭形成了一個約30度的夾角。

  此時船速已經降到最低,讓我們産生一種船舶根本沒有移動的錯覺。“船真的在動嗎?”狄敏志指著船頭的船標對我説,“你現在緊盯著那個船標,以隔壁泊位那艘船為參照物,就能看到有沒有在動了。”

  “巨型船舶的慣性非常大,肉眼看起來很微小的距離,實際上會造成非常不同的效果。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絕對不能掉以輕心。”狄敏志補充道,像“智慧號”這種10萬噸級的船舶,靠攏速度要控制在每秒20釐米左右,最後接觸碼頭的瞬間速度要控制在每秒3釐米以下,平行貼靠,就像“側方停車”。在靠泊過程中,引航員必須對船舶移動明察秋毫,還要考慮複雜多變的因素影響,根據風向、流向,在腦海中計算各種方案的可行性,在最快的時間裏找到最優解。

  經過拖輪不斷進行小角度地拉頂。12時32分,“智慧號”終於順利靠泊,巨輪穩穩地停靠在碼頭上。我們也如釋重負,長舒了一口氣。

  此時,我們在駕駛艙卻找不到狄敏志的身影。原來他還在外面等待拖輪解開纜繩。“等拖輪全部安全駛離,我的工作才算真正完成。”狄敏志説。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見習記者 張熙錦 記者 陳久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