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黃杜故事續新篇 為"一片葉子"插上翅膀
發佈時間:2022-09-28 07:54:14    

   上世紀八十年代,當第一株白茶野生茶樹在安吉天荒坪被發現時,誰也不曾料到這片在海拔800米的高山上兀自搖曳的白色嫩芽,會生發成為牽係眾多百姓幸福的片片“金”葉。

  從曾經的隱跡雲崖,到如今的香滿人家,在人民領袖的精神指引之下,在一方百姓的接續奮鬥之中,黃杜村的一片“葉子”在時鐘的擺錘往來裏插上了“築夢的翅膀”,不斷飛向更廣闊的天空,然後落地生根,為扶貧工作增添生機。

  一片成就幸福的葉子

  初秋,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的茶山上依舊綠意翻涌,在萬畝茶園觀光平臺的石碑旁,不斷有遊客駐足合影。以綠為底,“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鮮紅每每點亮快門定格的瞬間。

  眺望遠方,默念石碑上的話,退休幹部梅喜英和往來遊客無異,但區別於初到者的歡欣,她的內心更多是對往事的感慨。1995年到2004年,她曾在溪龍鄉鄉政府工作了十年並推動建立了黃杜村第一個白茶基地,也正是在此期間,關於白茶的致富故事寫下了第一篇章。

  2003年4月9日,在黃杜村白茶基地,“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肯定為一片葉子的“成長”澆灌了重要的雨露。作為當時黃杜村白茶基地負責人,梅喜英清晰地記得:“那時基地周圍還沒有澆築水泥路,坑坑洼洼的。而現在的茶山,何止是道路平坦,更是一道風景了!”

  “當時基地不到17畝白茶,到2003年已經賣出18萬餘元!”。回憶往事,梅喜英難掩激動之情。30多年前,黃杜曾是全縣200多個村裏最窮的村子之一,老百姓試過種辣椒、楊梅、板栗都沒有脫貧。直到1997年,黃杜在政府扶持下開始種植白茶,這才迎來了轉機。

  從觀光平台下山,途經鄉政府,梅喜英説想回去看看。“以前這裡的圍墻上也刷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標語。”站在鄉政府外,梅喜英提起,當年,她請來工人在鄉政府圍墻、黃杜村委邊泥巴墻和黃杜村最窮的山坳裏刷上這句標語。如今,最初幾處標語都在村子的不斷更新中消失了痕跡,但這句話點燃了當地的致富熱情,更是嵌入了黃杜未來20年的發展。從1997年每人平均收入不足千元,到2003年每人平均收入達到5600余元,到2021年每人平均收入超6萬元,這片只在每年三四月顯露淺色的白茶葉,成了一方百姓的致富葉。

  一顆富民為民的初心

  “錢博士麼?好久不見!”遠遠看到一位帶著方框眼鏡,兩鬢斑白的鄉政府工作人員向門口匆匆走來,短暫詫異後,梅喜英熱情地打起了招呼。

  梅喜英口中的“錢博士”名叫錢義榮,作為白茶種植技術和産業的指導人員,錢義榮在溪龍鄉農業農村辦公室工作了近30年,是梅喜英昔日的老同事。十幾年未見,一句親切的“錢博士”瞬間消解了陌生。

  其實錢義榮並非博士,只因茶農們遇上問題都愛向他諮詢,所以大家親切地稱呼他為“錢博士”“錢教授”“錢老師”。

  “連黃杜的蟲子都認識我!”他一邊打趣,一邊不經意地扶著眼鏡點開微信彈窗。“錢老師您看看我家這茶葉,黃黃的沒力氣,最近高溫不下雨,肥料也不敢施,要緊麼?”“黃的是赤葉斑病,需要先用科博打一下,同時做好施肥。”回復著微信,錢義榮匆匆趕往茶山。

  十幾年來,伴隨白茶跨越式發展,這樣的一問一答是茶農與政府技術人員互動的縮影。錢義榮説,隨著茶農增多,規模與品質成為了一道發展的必答題,黃杜通過茶農培訓、母子商標管理等方式推進標準化種植,實現了區域規模化生産,茶農們也逐漸掌握了更科學的種植方法,這是黃杜白茶保持品質穩定的內在原因。“現在茶農種植理念都很新,比如小綠葉蟬,原來認為是害蟲,但我們逐漸發現通過合理控制,有些季節它就可以促進增産。”

  除了技術層面引導,産業層面的佈局也在點滴中滋養黃杜白茶發展與壯大。“黃杜茶産業發展目標就是富民,所以不管是政策還是資金,都不會往個別企業傾斜,這樣就防止了壟斷,讓茶農在産業鏈中能有比較大的話語權。”在錢義榮看來,保持富民的初心是黃杜白茶在不斷推廣中保持生命力的原因,也是對“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時時牢記。

  一份助力扶貧的深情

  從貧窮走來,富起來的黃杜依舊是黃杜,富起來的黃杜又不僅是黃杜。2018年4月,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20名黨員給黨中央寫信,彙報種植白茶致富情況,表達了捐贈1500萬株白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的意願。

  在黃杜村村委,書記盛阿偉正打磨一份關於激勵省外貧困地區種植白茶的“備忘錄”,最近他剛從貴州和湖南出差返回。黃杜幫扶的貴州普安、沿河、雷山,四川青川、湖南古丈,幾地種植生産的茶葉由浙茶集團托底收購,如何在托底之外,形成長效激勵?盛阿偉反覆思索著這個問題。

  “以前我們黃杜也特別窮,是靠著各級黨委政府的富民政策,扶著我們走向富裕的。2018年我們看到統計數據説全國還有大約3000萬貧困人口,就想用微薄之力幫助貧困地區做些事情。”看著三省五縣的這份備忘錄,黨總支書記盛阿偉説起2018年那股熱忱。

  當年3月16日一大早,盛阿偉召集村委班子提議捐贈茶苗,在簡短的碰面裏,大家沒坐下、沒猶豫,話音落下的片刻便達成了一致。在此基礎上,結合大家捐贈白茶種植技術和銷售兜底的建議,一封簽署了20個黨員代表名字的信件從黃杜寄出。2021年,三省五縣採摘幹茶6000余斤,産值300余萬元,帶動2064戶6661名脫貧戶增收;2022年,採摘幹茶14000余斤,産值超過770萬元,每人平均增收1150余元。黃杜的茶香,飄到了許許多多貧困群眾的家裏。

  一股飲水思源的底氣

  飲水思源,黃杜的故事還在不斷繼續。

  在黃杜村語茉茶業,老茶農賈小明閒坐躺椅,避暑納涼。悠閒的退休生活源於“新茶農”的靠譜與給力。曾經提議捐贈白茶種植技術的返鄉創業者賈偉已經接過了父親的擔子,從2018年起,參與受捐地的選址,到省外提供技術指導,捐贈幾十萬株茶苗……對外扶貧,新茶農有所擔當;探索“白葉一號”紅茶新工藝,拓展花茶、茶月餅、茶年貨産品線……對內進取,新茶農修煉內力。

  “我們在輸出,我們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這樣才有後勁。”賈偉表示。

  如賈偉所言,黃杜後勁的確強足,一串串數字足以證明扶貧底氣。從提議捐贈後,4年來,黃杜乃至安吉對三省五縣的技術幫扶不曾止步,遠端指導、現場培訓,97批次561人次曾參與幫扶,培訓困難群眾2271戶。

  37趟往返,超15萬公里行程,這是黃杜村委書記盛阿偉的出行記錄;一次又一次的提問,一遍又一遍的解答,這是溪龍鄉技術人員錢義榮的微信記錄;父母雙親每週3次的透析,4年以來多達半數的缺席,這是黃杜村茶農、技術志願者盛敏凡的家庭記錄。

  “一開始以為是只要去一趟的簡單事情,但是後來意識到讓白茶在另外一個地方活下來、長得好,是很費時間和精力的,會遇到氣候的影響、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種植觀念的差異等一系列問題。”盛敏凡坦言,蹲點幫扶工作不易,但茶苗的成長牽動著自己,當地群眾的真誠感染著自己,“開了頭,就要把事情做好!”

  黃杜的底氣還因有強大後盾,與黃杜同在一條扶貧戰線,安吉亦是力量來源。“在黨的關懷、肯定與鼓舞之下,在各級政府的指導幫助下,我們始終把‘種活、種好、種出效益’貫穿在白茶幫扶工作始終,通過全生命週期技術幫扶、全産業鏈融合發展,以特色産業帶動區域鄉村振興發展,走出一條先富帶後富、共同進步之路。”安吉縣發改局合作交流科科長章穎表示。

  截至目前,安吉已向三省五縣捐贈茶苗2240萬株,種植面積6217畝。據悉,未來三年,三省五縣還將迎來3000萬株茶苗落地。當“一片葉子”插上翅膀,它擁有了穿山越嶺的力量,也擁有了通往富裕的機遇……

來源: 浙江線上    | 撰稿:翁宇君 吳珂珺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