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來自浙江基層的報告:美好生活,從夢想照進現實
發佈時間:2022-09-26 08:13:20    

   民生二字,重如千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共用”列入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浙江經濟發展領先全國的同時,如何實現民生建設水準也居全國前列?從磐安縣尖山鎮居民能為自己的事做主,到湖州將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共用延伸至村社,再到衢州市柯城區鄉村小學與城裏學校共用“一個課堂”……這十年,我們見證,勤勞的人們為了幸福生活不懈奮鬥;我們看到,之江大地上,美好的生活從夢想照進現實。

  基層故事

  磐安縣尖山鎮人大代表、文化站站長張爐永:

  把老百姓最關心的事辦好

  我今年虛歲60,一甲子的光陰,我都在尖山這個集鎮上度過,算得上是一名“老鄉鎮”了。

  尖山是省級中心鎮,有3.5萬多常住人口,還有不少外來人口,這裡也是整個磐安縣的縣域副中心,磐安唯一的省級工業園區——浙江磐安工業園區就坐落於此。

  這裡,還是浙江最後一個完成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的鄉鎮。2018年,我們鎮十大民生實事項目票決出爐,標誌著民生實事票決制工作在浙江完成了市縣鄉三級全覆蓋。

  這些年,我們鎮裏每年堅持為老百姓辦十件民生實事,從蒐集老百姓的意見建議開始,到羅列出十幾甚至二十幾個民生實事項目,最後由鎮裏的人大代表投票表決,選出當年的十件民生實事,再由鎮裏貫徹執行。

  我是尖山鎮第十八屆、十九屆的人大代表,民生實事的票決、落實情況,成為我履職的重要工作。每年票選的民生實事,對老百姓的生活會産生實實在在的影響。還記得2019年,烏石村打造全省農家樂第一村這一民生實事高票通過,每年尖山鎮的民生實事幾乎都會涉及農家樂的提升改造。小小村莊,每年都有大大不同。

  如今,烏石村有197家農家樂,床位數4200張,2021年全年來村旅遊人次超65萬,旅遊綜合收入1.3億元,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超8萬元。

  烏石村的重建是頗具特色的。原本歷史悠久的“石頭房”得以保留,留下了老一輩的情懷;新的村莊另外選址重建,並創建了3A級景區。這樣一來,歷史風貌保住了,裝修精緻現代化的新房子也有了,我們每年還會對老村修舊如舊,不少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遊客很喜歡這裡,經常一住就是好幾個月。

  在尖山鎮,集鎮面貌改善也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這些年,鎮上的民生實事涉及到廁所革命、垃圾分類、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美麗城鎮建設的方方面面,隨著實事一件件落地,我們的家鄉也越來越美——曾經東接西拉的電線和電線桿不見了、污水橫流的現象消失了, 河水重現清澈,村莊有了活力。

  集鎮的教育、交通也迎來大發展。尖山小學增加了校舍,改善了辦學條件,成為磐安第二大小學;新建的尖山實驗幼兒園解決了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為尖山人才引進奠定了基礎。去年,磐安工業園區年營收2000萬元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已達41家。隨著尖山發展和2018年鄉鎮撤並,目前的學前教育方面仍有需求,接下去我們會繼續關注這方面情況,適時向政府建議,爭取把建造第二所實驗幼兒園列入今後幾年的民生實事……

  身為鎮人大代表,每一年民生實事出爐後,我都會和其他代表們一起緊盯著落實情況,予以督查考核,把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反饋給有關部門,督促整改。年復一年,我切實感受到了什麼叫“群眾的事群眾説了算”。

  我相信,我們的家園將更加美好!

  湖州仁皇山濱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張晨:

  家門口看病越來越方便

  8月30日,我在電視機前收看了“中國這十年·浙江”主題新聞發佈會,當我聽到“‘浙醫互認’應用率先在全省實現了醫學檢驗檢查結果的互認共用,截至今年7月份,已實現1354家醫院互認;直接節約醫療費用5.58億元”時,欣喜不已。

  我很慶倖,自己能成為這項改革的見證者、參與者。去年,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將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共用延伸至村鎮,我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了116個檢驗項目和320個檢查項目結果的互認共用。

  我深知,這一突破來之不易。自1991年參加工作以來,我已經在基層從事全科臨床工作30餘年,其中20年都是在仁皇山濱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白雀衛生院)度過。

  鄉鎮衛生院,是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路”的中樞,擔負著農村群眾的預防保健、基本醫療服務和鄉村公共衛生管理職責;基層醫生,更是被老百姓稱為“健康守門人”。但是多年來,鄉鎮衛生院處於省、市、縣醫療機構和村衛生室的“夾縫”之中,陷入發展困境,基層醫生也漸漸失去活力。

  近年來,浙江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刀刃向內,縣域醫共體、城市醫聯體等舉措,給小小衛生院帶來了變化。隨著湖州打造全市域健康共同體,我們衛生院成為湖州市中心醫院醫療保健集團的成員單位,城市醫院的人才、資源、理念源源不斷下沉,不少新的檢驗檢查項目在衛生院落地。

  留在“家門口”的患者漸漸多了起來,他們也向我表達了新的需求:“在基層做的檢查檢驗,能不能在其他醫院不重復做?”“這裡看病條件好了,我們更想少跑一些路、少花一些錢。”

  在到省級醫院培訓的過程中,我了解到,醫學檢驗檢查作為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果互認共用是浙江醫改探索長達十餘年的難點。十多年前,我覺得這個“高大上”的改革舉措與鄉鎮無關,因為當時我們衛生院的現狀是:設備簡陋,也沒有專業的人員,能做的檢查項目不多,老百姓對基層醫生也缺乏信任度……要實現這個目標太難了。

  現在,數字化改革的東風吹到了這裡。

  去年,湖州實現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五級貫通”之後,患者在我們衛生院做了檢查,不管到了哪家醫院,都會跳出“浙醫互認”的小插件,讓醫生能快速得到患者在外院的就診資訊,也能更快地做出判斷、精確診斷。患者花更少的錢、跑更少的路,就能享受優質的服務。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給我“點讚”,説自己終於等來了好日子。

  更重要的是,留住患者之後,基層醫生有了獲得感。去年以來,我們對互認的流程、互認的規則以及互認的情形,都做了全面的培訓。在一次次醫生互認研判中,提高了基層醫生的水準。有紮根基層多年的醫生和我説,更熱愛自己的工作了。

  作為一名基層醫生,看到患者和同事的笑容,就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衢州元立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工人雷小偉:

  城鄉孩子共用一個課堂

  在浙江,城市與鄉村的孩子共用“一個課堂”,早已不是新鮮事。身為一名普通工人,和一名北大學子的父親,這十年,我見證了“同一個課堂”的魅力。

  我説的這個“課堂”,不在市區,而在衢州市柯城區最偏遠的山區七里鄉。這所名叫衢州鹿鳴小學七里校區的鄉村小學是我和女兒共同的母校。

  我小時候,學校還叫七里鄉中心小學,辦在祠堂裏。我家住在距離七里鄉七八公里外的治嶺村,晚上我就在教室樓上打地鋪,夏熱冬寒。

  2008年,我們結束在外擺流動攤做小生意的日子,帶著大女兒雷童葉回到衢州老家。

  到家的第二天,我又一次站在了母校門口。那年,學校已經有了獨立但破舊的校舍,雖然教室裏的水泥地有一道道裂縫,黃泥操場一下雨就泥濘不堪,但是學校老師依然有些自豪地告訴我,2006年,學校已經與衢州市區名校——鹿鳴小學結成教育共同體,城市和農村的兩個校區實行“人、財、物統一,教育教學同步管理”,這樣的探索在全省還屬於首創……更重要的是,學校不少任課老師是鹿鳴小學派來的骨幹,教學水準很高,不少流失的學生又回來了。

  很快,大女兒就成了七里校區2008級31個學生之一。

  大女兒小學那幾年,我和愛人在杭州打工,每年只有暑假、過年才能見到孩子,平時只能靠打電話。但為數不多的交流時間裏,女兒最喜歡跟我們分享學校的事,對於城區來的老師更是讚不絕口。她説難懂的知識點,老師都講得很風趣易懂。有幾次大雪封山,老師還堅持徒步一個多小時進山給她們上課。七里校區孩子們的成績也越來越好,不僅在農村小學裏穩居第一,好幾次平均分竟然還超過了城區學校。學校的硬體也每年變樣,比如操場就從黃泥操場變成了煤渣操場,女兒畢業那年又建了塑膠操場。

  2014年,大女兒從七里校區畢業。2015年,我又毫不猶豫地把小女兒送到了七里校區。小女兒在七里校區讀書的這幾年,學校的硬體設施煥然一新:教室和寢室都裝上了空調,孩子們能夠溫暖度過山裏的寒冬;白天,小女兒在設施完備的全科教室上課,老師對每個孩子都很關注;晚上,她還能用學校發的平板電腦跟我們視頻。

  更讓我們開心的是,大女兒讀小學時,城裏來的師資雖然很好,但更替比較頻繁;小女兒在七里校區的這六年,教她的老師也都是鹿鳴小學的骨幹教師,而且很穩定。

  在七里校區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兩個女兒小學畢業時成績都很好。小學六年的美好經歷也滋養著她們一路向前。2020年,大女兒如願考上了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準備繼續讀研。在石梁鎮初中讀初二的小女兒,各方面表現同樣不錯。七里校區老師告訴我,過去16年裏學校畢業並參加高考的276名學生中,進入高校就讀的有257人,還有不少學生考上中科大、中國美院等名校……小女兒對於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對我們這樣的農村務工家庭來説,孩子能進到好學校、遇到好老師,真切改變了我們整個家庭的命運。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

  良渚一隅,杭州國家版本館。在浩如煙海的中華版本文獻中,不少人的目光停留于一組特殊物件——麗水一戶人家的57本賬本。樸實的一筆一畫,寫下一個時代最為生動的注腳。

  從一戶人家的細賬中翻閱過往十年,我們看到一個省份民生事業發展的實錄。字裏行間,激蕩著“辦實每件事,贏得萬人心”的堅定信念。

  十年來,從“民生為重”到“以人民為中心”,從對人民經濟生活的兜底保障,到對民生領域各項改革孜孜不倦的探索,之江大地奏出了最幸福、最動聽的旋律。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最嘹亮的音符。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連續十多年每年拿出新增財政的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改善民生;省級層面百餘項大的民生實事工程先後實施;民生實事項目票決制實現市縣鄉全覆蓋……在經濟發展領先全國的同時,浙江民生建設水準也居全國前列。

  新的使命隨之而來:發展中的共性問題怎麼破、怎麼解?答案,寫在與浙江6500多萬群眾緊密相連的“關鍵小事”之中。“浙有善育”“浙裏健康”“浙裏康養”金名片不斷擦亮,幸福的歌聲氣勢如虹。

  這是勞有所得、住有所居之歌。確保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00萬人次;更多的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高素質農民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全省家庭年可支配收入20萬元至60萬元群體比例達30.6%。

  這是幼有所育、老有所養之歌。4000多家已備案的托育機構遍及全省,每千人口托位數居全國前列;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1252萬常住老年人正在享受更有活力的生活。

  這是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之歌。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結對學校達3685家,覆蓋所有鄉村學校;163家縣域醫共體惠及山區海島,縣域就診率達到89.2%。

  ……

  回望十年,在一個個關鍵時刻,“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始終是最激越的曲調。

  當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浙江用實際行動詮釋“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數十萬名機關幹部下沉鄉鎮、村社、企業開展“三服務”;日夜奔忙的“大白”走村入戶,把採樣點搬到距離老百姓更近的地方。

  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浙江堅持“政府過緊日子,更好節用裕民”。連續發佈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紓困解難舉措,為900多萬市場主體送來及時雨;“5+4”穩進提質政策包明確加快實施一批民生項目。

  “浙江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注重制度完善、政策優化和體制機制創新,有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民生福祉水準。”浙江大學民生保障與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何文炯説。

  十年,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見證者。今天的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連續21年、37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度超過98%。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歷史交匯點,我們聽見,幸福的歌聲分外嘹亮;我們相信,夢想的力量生生不息。

  優質服務看得見摸得著

  上個週末,34歲的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居民楊劍俊像往常一樣,帶著一對兒女在家門口的民生綜合體看書、玩耍,8歲的兒子喜歡探索宇宙的奧秘,5歲的女兒喜歡看繪本。

  2013年,楊劍俊從杭州老城區搬來三墩鎮工作生活。在他的記憶裏,曾經的三墩鎮有著坑坑洼洼的馬路、密密麻麻的電線、細窄的街巷、低矮的居民房、臟亂差的大排檔一條街……

  最令他頭疼的是,他喜歡看書,但是周邊卻沒有圖書館;他的大伯也時常向他抱怨,找不到地方打乒乓球。

  楊劍俊和廣大社區居民的呼聲傳到了三墩鎮黨員幹部們的耳朵裏。“家門口”的民生難題逐漸得到改善,從街道整治,到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從違建拆除,到休閒場所接連開張……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居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催生出三墩鎮的新目標:建一座屬於老百姓自己的民生綜合體。2021年,三墩鎮在西湖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下,主動聚焦社區服務點少、功能缺、管理弱等痛點難點,在全鎮範圍進行選址。人防大樓位於三墩鎮中心位置,服務覆蓋面廣,成為三墩鎮鎮級民生綜合體的首選位置。

  楊劍俊第一次聽説民生綜合體的概念時,他很好奇:該怎麼建?建在哪?作用是什麼?社區幹部告訴他:都聽你們的。

  有社區居民提出,三墩區域的公共廣場較少,希望能將人防大樓內部綠化區域和停車場的圍墻拆除,改建成室外廣場;但有人堅決反對,廣場距離最近的居民樓僅5米,噪音擾民怎麼辦?

  僅僅為了這堵圍墻拆不拆的問題,三墩鎮先後召開5次民意圓桌會,聽取了社區居民、業主單位等多方意見。最終,在承諾嚴格進行聲音管控的前提下,打造了2400平方米的開放式便民廣場。

  還有楊劍俊等居民期盼的圖書館、乒乓球場地、老年食堂、舞蹈教室……2021年6月,三墩鎮民生綜合體正式啟用,每一個民生需求,在這裡都“看得見、摸得著”。

  現在,楊劍俊能在這裡愜意地待上一天——早上,和孩子們在一樓的城市書房裏看書;中午,在一墻之隔的幸福餐廳吃飯,一葷兩素配米飯才16元,老年人還能享受優惠價;下午,在五樓百姓健身房跑步、鍛鍊……這個綜合體已成為楊劍俊和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達到“10分鐘生活圈”內覆蓋14個社區10萬居民的成效。

  蛻變的不僅是三墩鎮。目前,西湖區已建成並啟用19個民生綜合體,實現鎮街全覆蓋,服務居民160余萬人次。今年,還將新建和提升改造22個民生綜合體。

  近年來,浙江聚焦公共服務優質共用,一批集教育、娛樂、運動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便民生活圈,在全省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愈發真實、可感。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陳寧 紀馭亞 傅穎傑 徐坊 鄭文 沈琳 周逸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