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村村有 大家捐 人人用 諸暨村級關愛基金互助互愛
發佈時間:2022-08-29 09:02:15    

   每隔一段時間,諸暨市東和鄉十里坪村黨總支書記卓任翔都會打開村黨群服務中心的一個透明捐款箱,倒出裏面一沓沓紙幣,存進關愛基金的賬戶。10元、50元、100元……雖然數額不多,但都是老百姓的片片心意。

  自2018年十里坪村成為諸暨首批設立村級關愛基金試點村以來,村民的熱情越來越高,現在村裏的關愛基金餘額已有近60萬元。

  如今,在“楓橋經驗”的發源地諸暨,每個村都有一個這樣的捐款箱。全市村級關愛基金累計已達1.81億元,實現476個村(社)全覆蓋。這個萌發在最基層的特殊基金,何以有這麼大的吸引力?記者近日走進諸暨鄉村探尋答案。

  打通三次分配“末梢神經”

  剛聽説村裏要設立關愛基金,大唐街道柱山社區一些居民不以為然:社會上有這麼多慈善機構和公益組織,村裏的這點小錢能發揮啥大作用?

  可短短幾個月後,大家轉變了看法。

  居民趙大伯一家三口先後被確診患癌,光一期治療費就要10萬多元,後期更是“無底洞”。這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成了村裏的困難戶。雖然有醫保和救助,可一家人的看病仍是難題。

  了解情況後,社區陸續為趙大伯送上“救命錢”。“幸虧有這筆錢,不然救助不可能那麼快。”近在身邊的事例,讓村民感同身受,“關愛基金就用在村裏,實實在在看得見!”

  正如村民所説,及時、精準是關愛基金的特點。諸暨在冊社會救助困難群眾有1.3萬餘人,老年人口占比大。2018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市後,當地探索精神文明建設新載體,開始在村裏建關愛基金,為的是把資金放在離群眾“最近”處,第一時間為他們紓困解難。

  為及時發現群眾需求,諸暨建立了一整套機制:依託基層治理網格形成文明實踐“微網格”,網格員收集資訊,村民代表、鄉賢等組成鄉風文明理事會,聯動村幹部、志願者等依據集體議定的章程實施幫扶關愛,將基金送到村民手上。每一筆收支都在村民微信群、村務公開欄和村民代表大會公佈。

  “幫扶的是鄉里鄉親,村民的意願會更強烈,也更有獲得感與成就感。”諸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孔羽説,這打破了以往民生保障由政府大包大攬的局限性,通過人人參與慈善、互幫互助,整合社會資源,提升群眾幸福感,打通三次分配的“末梢神經”,健全大社保體系。

  目前,諸暨全市共有23萬餘人次參與村級關愛基金捐款,不僅黨員幹部帶頭捐、企業愛心捐,更有廣大群眾的熱心參與。其中鄉賢捐款佔總額一半以上,村民自發捐款達16萬餘人次、4000余萬元。

  除了給困難群眾兜底,關愛基金還給普通村民傳遞精神力量。

  山下湖鎮廣山村的不少家庭最近收穫了雙份喜悅:村裏為考上大學的孩子送來了關愛基金。“想不到村裏對我們的每件事都這麼上心。”村民蔡建東特意陪兒子參加了集體送學禮,雖然錢不多,但在他心裏這是一種莫大的鼓舞。關愛互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大家捐大家用,同村共濟,這是關愛基金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所在。

  為村民增收注入內生動力

  8月下旬,璜山鎮溪北村村民徐天明種的黃桃賣出了最後一筐。

  作為村裏的低保戶,他第一次嘗到豐收的喜悅。幾年前收到關愛基金,他把家裏的一畝地開荒,種下30株桃樹,今年首次結出的桃子賣了2000元錢。

  讓群眾在共富路上“一個都不掉隊”,兜底是基礎,“造血”才是根本之策。關愛基金試行不久,隨著資金越來越多,很多村社幹部提出:拓展擴面,為村社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2021年,諸暨成為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打造精神文明高地首批試點,對村級關愛基金的探索也以更高標準展開。

  根據實際需求,各村升級“志願服務+關愛基金”模式,實施“四重一好”行動——除了重大變故志願有慰問、基金有幫扶,重點對象志願有結對、基金有關愛之外,還要重要項目志願有服務、基金有補助,重要節日禮堂有活動、基金有保障,好人好事村社有誇獎、基金有禮遇。

  這使關愛基金髮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東白湖鎮殿南村黨總支書記斯永燦今年將基金的使用進一步轉向常態化,並將原來的主攻“救急”延伸到村民關心、事關全村利益的民生項目,以此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

  今年,諸暨各村運用關愛基金建起“愛心食堂”,與農村公路亮化、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老舊危房治理等舉措一體推進,促進文明共創、發展共興、城鄉共進。殿南村也在便民惠民、開展公益活動的同時,讓困難群眾在家門口找到了新工作。

  村民陳美蔬的丈夫早年病故,家裏有兩個孩子要照顧,無法外出打工。“愛心食堂”開張后,村幹部介紹她到食堂當幫廚,每月有2000元工資。實現自力更生的她,感覺“連吃飯都更香了”。

  當前,諸暨村村覆蓋的關愛基金已使用1.07億余元,惠及群眾27萬餘人次。

  和陳美蔬一樣,越來越多困難群眾在關愛基金的幫扶下,走上了勞動增收的新路。在對未來愈發有信心和幹勁的同時,大家對共同富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共同富裕不僅僅是先富帶後富,更是共同奮鬥。

  激勵更多群眾共治共用

  最近,次塢鎮道林山村黨總支書記王國棋很感動——幾年前曾得到關愛基金資助的大學生和青年創客們,有了收入後不僅捐錢“反哺”,還帶動身邊其他年輕人,讓這份愛迴圈綿延。

  哪怕受疫情影響,許多在外鄉賢和村民也堅持通過“雲捐款”等各種方式支援家鄉。王國棋明顯感覺到,隨著關愛基金機制的不斷完善,它的輻射影響力也越來越凸顯。

  “發動和依靠群眾,本就是‘楓橋經驗’的精髓。”諸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明麗説,“關愛基金最核心也最動人的,就是走好群眾路線,增強黨員幹部與群眾的情感聯繫,激發基層凝聚力。”

  道林山村是遠近聞名的“百姓村”,1100多名村民共有100多個姓氏。以前村裏糾紛多,有時村民鬧起矛盾來,誰也不肯讓誰,村幹部都勸不動。有了關愛基金後,村委調查了群眾需求,每年投入10萬元左右開展村民喜聞樂見的集體活動。打場籃球賽、跳個舞,一些小矛盾在不知不覺中就化解了。

  群眾對黨員幹部有信任感、親切感,對村集體有認同感、歸屬感,一連串奇妙的化學反應在諸暨鄉村不斷發酵,從關愛基金的小切口,打開了鄉風文明的大通道。

  大唐街道上下文村有兩位百歲老人,彼此是親家。前年,一位老人把原本用來做壽的10萬元全部捐給了關愛基金。於是,另一位老人把子女孝敬的10萬元也捐了出去。

  “移風易俗要節儉,關愛基金要增量,‘一加一減’間涵養文明新風,激發道德潛能。”村黨總支書記楊七明的臉上流露出欣喜之情。現在,移風易俗捐款已成為諸暨鄉村百姓操辦紅白事時的一項特殊儀式,目前共有4000余戶家庭節省下380余萬元捐進關愛基金,捐款最高的一戶有20萬元。

  多元化捐、規範化管、常態化用,還要品質化育。為褒揚善行義舉,諸暨評選“關愛好人”,紅榜公佈、頒發證書,並設置活力指數,對每年排位靠前的村社,市級文明實踐基金給予每家5萬元獎勵。

  眾人拾柴火焰高。關愛基金營造了“村村有、人人用”的向善向上濃厚氛圍,正激活基層善治的澎湃動力。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錢祎 徐子淵 苗麗娜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