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仙居:村莊裏的“小工坊”探索富民興業新路子
發佈時間:2022-08-19 09:23:45    

   推動共同富裕,“城鄉居民收入”是關鍵指標之一。如何加快突破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作為山區26縣之一的仙居,聚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山區高品質發展、“擴中提低、村民增收”等目標,創新思維、先行先試,不斷探索鄉村振興新做法。

  今年以來,台州市仙居縣依託全域黨建聯盟,深化村企黨組織結對共建,構建黨組織領著跑、村兩委攜著幹、黨員帶著做、群眾跟著富的共富新模式,有效推進縣內外企業生産需求與鄉村資源要素精準對接,以建設各類“共富工坊”為抓手,實現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綜合賦能農民近距離、新模式、多渠道就業增收,點燃鄉村共富新“引擎”。

  目前,全縣已建成“農旅融合式”“産業賦能式”“品牌帶動式”“電商直播式”“來料加工式”等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145家,20個鄉鎮街道、76個縣級職能部門、118家金融企業單位及社會組織入盟聯村到坊,超額實現“帶動就業一萬、戶均增收一萬”兩個一萬目標。

  建坊賦能

  打造農民致富新平臺

  8月14日一大早,田市鎮水閣村“來料加工坊”二樓就已傳來縫紉機的嗡嗡聲。不過一會兒,村民范秀央便完成了一件反光背心的製作。她説:“在這裡做工,每天能賺100多元,吃住都在家裏,十分方便。”

  水閣村富餘勞動力有500多人,但以老人和婦女為主,普遍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今年以來,水閣村建立“財助共富”黨建聯盟,通過組織建設聯抓、黨員幹部聯動、發展項目聯推等舉措,依託村農業産業服務中心打造2520平方米的“來料加工坊”,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産業鏈、生産加工環節佈局到農村,推動來料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幫助村民在家門口穩定增收。

  “工坊盤活了村裏富餘的勞動力,讓他們實現家門口就業,每年每人平均增收2萬元至7萬元,連周邊村的村民也有很多來我們村做工的。”水閣村黨委書記吳煥連説。

  在工坊建設初期,吳煥連與村兩委幹部多次前往義烏來料加工中心,為村裏對接加工訂單。隨著加入的村民越來越多,工坊也步入專業化,不僅與浙江龍威集團、浙江錢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三傑工藝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取得訂單合作,還在工坊內設立了織布鳥車間、膠印車間等,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擔任經紀人,幫助村民規範操作,提升生産效率和品質。

  眼下,水閣村作為仙居縣共同富裕試點村,在鎮黨委和村黨組織引領下,已輻射帶動田市全鎮23個村1000多名農民和低收入群體增收致富。

  在仙居,像水閣村這樣的“來料加工式”工坊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仙居正以鄉鎮工坊服務中心為核心、村級工坊為單元,串點成線打造“專線”,形成10分鐘來料加工圈。“由區域工坊服務中心對來料訂單進行統籌安排,村民就近領取來料,實現家門口靈活就業。目前全縣已打造鄉鎮工坊服務中心20個、專線210條。”仙居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産業為基

  探索鄉村發展新路徑

  建設“共富工坊”不僅是為了把産業鏈佈局到農村,為村民提供便利的賺錢渠道,更要挖掘農村現有的資源,培養特色産業,把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帶到農村。走在朱溪鎮楊豐山的梯田上,村民正忙著修整田坎、除雜草、放水,做好水稻田間管理,放眼望去,處處都有村民忙碌的身影。而在幾個月前,這一帶還是無人打理的荒田。

  這樣的變化,源於一次“大動作”:為化解山區村“有田沒人種、有貨賣不出”的資源不對等現象,朱溪鎮成立了陽澹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邀請君業藥業、賽寧生物、朱溪鎮鄉賢聯誼會等8家單位參股籌建,招引杭州趣村遊文旅集團技術入股,充分整合企業資金、技術、市場等優勢資源,建立了2300余畝的浙東南最大的工坊——紅企聯村“千畝共富坊”,推動發展楊豐山稻米産業。

  “通過前期摸排調研,統計出各村共有閒置可種植水稻土地面積達1209畝,現在已經全部種上了水稻。”楊豐山村黨總支書記周方平一説到這個就笑得合不攏嘴。

  追溯“千畝共富坊”模式的源頭,楊豐山片區黨建聯盟出了大力氣。去年,朱溪鎮牽頭整合楊豐山村周邊11個村子的農産品資源,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結成“紅色聯盟”,串聯起一個整體的發展集群,凝聚楊豐山片區發展合力。預計常態化運作後,將為朱溪鎮增加“家門口”就業崗位200多個,大米産量增加36萬斤,增收450多萬元。

  而在擁有全縣最多“淘寶村”的下各鎮,“電商直播式”工坊是其最大的特色。下各鎮搭建“新農人工坊”平臺,通過開設攝影實操、電商直播、市場行銷等課程,為創業電商戶提供扶持;定制培訓套餐,把年輕的農村黨員培養成“紅色村播”“帶貨書記”。目前,已開展特色水果直播帶貨實操培訓21場次,培訓“新農人”480余人次。

  農旅融合

  升級鄉村創業新業態

  農旅融合是鄉村産業融合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仙居立足鄉村特色資源,以區域黨建聯盟為紐帶,推動打造“農旅融合式”工坊,開發文化創意、休閒觀光、鄉村民宿等新業態,輻射帶動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7月下旬,淡竹鄉大源村雲淡淡天藍藍民宿舉辦首次草坪音樂節,活動環節不僅有露天電影和黑膠音樂會,還設置了11個農特産品産銷攤位,為周邊村民帶貨蜂蜜、筍幹、番薯等農産品。“這次音樂節非常成功,不僅打出了民宿的知名度,還向遊客推銷了當地的特色産品,一晚上賣出3000多元。”大源村黨總支書記俞日柱説。

  對於大源村而言,雲淡淡天藍藍不僅僅是家民宿,更是一間帶領村民致富的工坊。今年3月,該民宿與6戶低收入農戶結對,吸收其抱團資金18萬元。“低收入農戶通過‘共富貸’獲得免息貸款,投入到我們民宿的改造升級中,這相當於入股民宿,年底可以拿到1000多元的分紅。”雲淡淡天藍藍民宿工坊負責人趙鑫鑫説。

  該民宿工坊通過雇傭當地賦閒在家村民、租用村集體和村民房屋、“共富貸”入股等方式,實現了村集體、民宿、周邊村民的“三方致富”。目前,為村民提供了12個工作崗位,每人每月可增收3000多元,僅親子樂園施工的2個月,就為周邊村民發放了20萬元務工報酬。

  依託神仙居景區和區位優勢,仙居縣委組織部統籌部署安排,全力打造各類“農旅融合式”工坊,通過凝聚組織力量、建立強村公司、制定行業規範、共用客流客源等方式,促進民宿産業提檔升級。

  在仙居,工坊已成為區域黨建聯盟在當地的“落腳點”,有效連結企業與農村、産業與農民,深度整合黨組織、企業、農戶三方力量,成為先行探路“未來鄉村”共富新模式的重要抓手和載體。下階段,仙居將持續深化強村富民鄉村整合改革,推動工坊“輸血”向區域“造血”、全域“活血”轉變,持續放大幫扶效應,真正讓農村富餘勞動力轉化為“富裕新動力”。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羅亞妮 鄭安妮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