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青田“稻魚共生”效益高 千年農遺綻放新生活力
發佈時間:2022-07-19 06:28:35    

   流水潺潺,綠意盎然,在水田裏種稻,在稻穀下養魚,這是今日青田原生態的田園風光,也是千百年來再尋常不過的農耕場景。

  地處浙南山區的青田先民,面對“九山半水半分田”惡劣的山區地理條件,智慧地創造出了“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糧共存”的稻魚共生系統,迄今已逾1300年。

1.jpg

  2005年6月,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這也是中國乃至亞洲首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産。

  聯合國糧農組織官網,稱該系統是“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的一種生産模式,也是一種資源複合利用系統”,還説它“大大減少了對化肥農藥的依賴,增加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生態互利,實現了稻魚雙豐收”。

2.jpg

  時過境遷的當下,借助全市綠色生態發展的東風,青田又結合浙江省甌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建立“生態+、品牌+、網際網路+”機制,探索把農業文化遺産品牌價值轉化為産業經濟價值,創造出了“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青田模式,打通稻魚共生向農民共富的轉化通道。

  截至今年6月,青田稻田養魚産業面積已達5.54萬畝,標準化稻田養魚基地3.5萬畝,年綜合産值超過5億元,成為青田東部地區農民主要收入來源。

  來到方山鄉龍現村,村口的題字——中國田魚之鄉,赫然在目。這是一個半數人口在國外的“華僑村”,也是一個“田魚樂園”——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有塘就有水,有水必有魚,田魚如家禽。

3.jpg

  在村裏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伍麗珍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生活會在2005年實現大轉變。當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中國首批世界農業文化遺産,她被選上代表方山種田大戶,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研討會上發言,講述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稻魚共生”養殖模式。

  回村以後,經過培訓扶持,伍麗珍在種稻、養魚、做田魚幹的基礎上開辦起農家樂,種上蔬菜和水稻,養起農家家禽,農家樂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幾年後,她的家庭年收入超過100萬元。

  同樣迎著稻魚共生系統被列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産的風口,在法國打拼多年的金岳品,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脫下西裝,回到家鄉,一頭鑽進稻田裏。他投資100多萬元承包50畝稻田建養殖基地,投放大批田魚苗,琢磨起了“稻田養魚法”。

4.jpg

  2011年,金岳品還與幾位農戶合夥成立浙江方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立2000平方米的田魚育苗基地和40多畝的稻田養魚基地,辦起了稻米育種烘乾、田魚加工點,推出“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周邊80余戶農民增收。

  而為了打響品牌,他又註冊“方源田魚幹”“稻魚共生”“二都方山生態米”等商標,開始跑全國各類展會,漸漸打出青田田魚名氣,也吸引了眾多海外僑商紛紛加盟。2014年,因在生産安全、綠色的魚食、增加村民收入和傳承傳統農業方面做出的貢獻,他作為中國農民的唯一獲獎代表,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模範農民獎。

5.jpg

  其實在方山,像伍麗珍、金岳品這樣的致富帶頭人還有不少。

  除了給本地人帶來財富,稻魚共生系統還走出國門,給全世界很多國家的群眾帶去了希望。《人民日報》曾報道説:本世紀初,通過南南合作,尼日利亞引進了“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稻田養魚技術。在中國專家的協助下,尼日利亞稻米和羅非魚的産量幾乎翻了一番,不僅減少了農村貧困,也讓當地群眾獲得了高品質的食品供給。如今稻田養魚還推廣到了東南亞、南亞、歐洲、美洲以及非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

  青田是華僑之鄉,有33萬華僑遍佈全球128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青田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開展農産品出口貿易國檢改革試點,依託2萬多家海外中餐館,把稻魚米、田魚幹端上海外餐桌,用舌尖上的美味傳播中華民族農耕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自信。

  手握全球農業文化遺産這張“金名片”,如何更好地繼承傳統?青田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不僅發起成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聯盟,編制兩輪稻魚共生系統保護髮展十年規劃,出臺稻魚共生保護辦法;還傳承古法育苗技藝,建立田魚種質資源保護點。同時以創新引領傳承和保護,抓住全省數字化改革契機,建立“農遺保”稻魚共生全産業鏈數字監管系統,植入“一桿農業眼”等監測設備,實現稻魚共生環境精準智控,讓千年農遺綻放新生活力。

  十多年來,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等的支援和指導下,青田稻魚共生模式很好實現了有效開發與利用,在國內外産生良好的示範作用。FAO總幹事格拉齊亞諾曾評價道:“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資源,協同增效,樹立了全球典範!”

  正源於此,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在青田舉辦。一個全球大會落戶浙江山區縣,對於青田而言,可謂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大機遇。青田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用好主場優勢,打響‘稻魚之鄉’的城市品牌,讓世界知道青田稻魚米、青田田魚。並以這次大會為契機,計劃招引一批鄉村振興、農旅融合産業項目。”

來源: 麗水日報    | 撰稿:徐小駿 圖/雷寧 張永益 吳煥章 趙富勤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