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寧波市中心支行公佈了上半年的金融數據,讓人有一種感受:老百姓更愛存錢了。
市民日均5.86億元存款涌入銀行
來自人行的數據顯示,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2.94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增速高於全國2.0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123.2億元,同比多增14.1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住戶存款同比多增。6月末,全市住戶存款餘額1.05萬億元,同比增長13.8%,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3.8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060.8億元,同比多增418.7億元。
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1060.8億元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在上半年,平均每天約5.86億元涌向銀行。
縱向來看,2021年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642.2億元,2020年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843.9億元,2019年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640.6億元,2018年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343.2億元。也就是説,2022年上半年增加的住戶存款創出近年同期的新高。
全國層面來看,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超10萬億元。寧波住戶存款呈現增長的節奏與全國一致。
央行11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8.82萬億元,同比多增4.77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0.33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5.3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5061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9513億元。6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4.83萬億元,同比多增9741億元。
58.3%居民傾向於“更多儲蓄”
根據央行發佈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佔23.8%,比上季增加0.1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58.3%,比上季增加3.6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佔17.9%,比上季減少3.7個百分點。也就是説,願意更多存錢的人大幅變多了,而願意更多投資的人變少了。
寧波市民的反應怎麼樣呢?
80後霏霏在一家國企任職部門主管,收入穩定。以往打理家庭資産時,她主要方向是銀行理財與基金。不過今年霏霏轉變了以往的風格,變得保守。“4月份我把賬戶裏的基金全部贖回了,原本想靠基金賺個LV,結果發現投進去的本已經跌掉了一個愛馬仕,這個行情超出我的承受能力,還是早點止跌吧。”霏霏説這些從基金賬戶裏退出來的資金,她選擇了放在儲蓄裏。
“退出來的錢我放到了結構性存款裏,一來保本穩當,二來收益説不定會略高於定存。”霏霏對記者説,感覺今年個人投資的環境比較波動,為了減少損失,還是選擇儲蓄牢靠。
居民儲蓄的意願增強,銀行理財經理的感觸更深。
“年年都説大額存單熱門,今年是尤其熱門!”某股份制銀行個金部負責人對記者説,在利率不斷下行的行情下,每次一有風聲,大額存單就是客戶果斷出手的對象。“額度少,問的人又多,每次向總行申請額度又是有限的,一般都是客戶向理財經理提出預訂多少額度的大額存單,我們登記好了定期向總行報一次,申請到的額度基本是秒光。”
除了大額存單,儲蓄國債熱度也不低。受疫情影響今年5月和6月份的儲蓄國債連續兩月停發,7月儲蓄國債恢復銷售立刻迎來了高潮。“7月10日首發那天是週日,一大早我們網點就有好多顧客諮詢購買,就一個上午,我們網點儲蓄國債的額度就售罄了。”某國有銀行海曙一支行人士説。
是什麼讓寧波人愛存錢?
令小夥伴們心生疑問:為什麼大家更愛存錢了?
國研經濟研究院東海分院研究員沈毅認為,一方面,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覆加強了居民“未雨綢繆”以應對疾病、失業等不確定事件的意識,消費行為更加謹慎和理性,對於資産的流動性需求也更高。
“從居民收入預期來説,受疫情反彈等因素影響,就業難度加大,出於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考慮,部分居民的預防性儲蓄意願增強。”國研經濟研究院東海分院研究員盧璐分析,從家庭消費視角分析,疫情之下,跨省遊、出國遊難以全面開展,家庭旅遊開支減少;而“雙減”政策的出臺,使得家庭用於學生校外輔導的教育支出也相應減少了。各類支出減少,儲蓄相應增加。
上半年資本市場的波動也是讓居民把目光轉向儲蓄的一個重要原因。沈毅分析,受到俄烏衝突、美聯儲加息、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疊加影響,上半年資本市場波動較大,連一向被認為安全穩健的銀行理財産品也出現了虧損情況,進一步降低了投資者風險偏好,資産的穩定性受到更多關注;同時,今年5月、6月儲蓄國債的暫停發行也縮小了居民對金融資産的選擇面,促使居民的資金更多轉向存款。
而在盧璐看來,從投資市場表現分析,一方面股票、基金的波動加劇使得投資者避險情緒增加,另一方面,隨著資管新規落地,銀行理財告別“保本保收益”,走向凈值化時代。特別對於風險厭惡者,為了避免可能的虧損,銀行存款成為首要之選。
來源: 中國寧波網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