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杭州 新聞詳情 A- A+
從一數到十 這些杭州地標都在哪?你有沒有都去走過?
發佈時間:2022-03-06 10:25:53    

   杭州數千年曆史和文化,層層疊疊地積累在這塊土地上。然而,歷史並不遙遠,它就藏在我們的身邊。

  不知道橙友們注意到沒有,每次進入橙柿互動App,在左上角的頭像邊,有一個會員等級,隨著積分增加等級就會遞增:一公園、二聖廟、三台山、四眼井、五柳巷、六部橋、七星缸、八卦田、九里松、十里瑯珰。再往上,還有百井坊、千島湖和萬松嶺,一共13級。是不是很有趣?你知道這些地方都藏在杭州哪嗎?有沒有都去走過?

  今天就跟著“杭州Discovery”一起“從一到十”逛一逛。杭州Discovery,用心發現杭州。

  一公園

  湖濱公園,從南到北依次為一公園、二公園、三公園依次至六公園,其中一公園和六公園面積最大,所以名氣也最大。

  一公園,最有名的景觀之一,是集賢亭,被譽為西湖邊最美亭子。集賢亭是緊貼著水面造起來的,這也是西湖上唯一一座建在水面上的亭子。雙重檐、歇山頂,6根柱子支撐。遠望就像是從湖面上長出來的,晚上燈光一打,恍如仙宮。

  2017年杭州入選《孤獨星球》7個最佳新年旅遊目的地,中國就這一個,當時封面圖用的就是杭州西湖一公園的集賢亭。

  二聖廟

  乍一聽二聖廟,很多老杭州人都不一定能説出它在哪,畢竟,這裡已經沒有實體的廟了,只有一條路,叫二聖廟前,東起中河北路,西至中山北路,全長210米。

  宋代時,這裡真的有一座二聖廟。二聖,有一種説法指的是唐代忠臣南霽雲、雷萬春。1966年曾名迎新巷,1981年復稱二聖廟前。

  説起來,杭州素稱“東南佛國”,佛道諸教興盛不絕,寺觀祠庵遍佈,以“寺”或“廟”為名的街巷還有不少:潮鳴寺巷(寺原名歸德院,宋高宗南渡曾駐蹕寺中,夜聞錢江濤聲,賜改潮鳴寺)、白馬廟巷、金剛寺巷、梵天寺路、祖廟巷、菩提寺路、太廟巷、助聖廟巷等。

  三台山

  杭州的三台山,位於西湖以西,南高峰以東,因並矗3座山頭而被總稱為三台山。居中的山頭海拔156米,俗稱中臺山;居北的山頭海拔86米,俗稱左臺山;居南的山頭海拔87米,俗稱右臺山。均由二疊係石灰岩構成。

  三台山安靜而清幽,是杭州本地人私藏的桃花源。在山環水繞之間,還有很多人文景觀:黃公望故居、武狀元坊、于謙祠、霽虹橋、三台夢跡等。

  三台山還有一個蠻小眾的寺廟,慧因高麗寺。1996年2月5日,在慧因高麗寺的遺址,現在的花家山莊裏,出土了一尊巨大的石像。

  石像通高約2.30米,基座高約0.5米,人物造型是一文官形象,頭戴幞頭,身穿長袍,雙手持笏于胸前,眉宇軒昂,容貌俊美。

  石像是誰呢?不少文物專家認為,這是一尊蘇東坡石像,同時這也是全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的蘇東坡古代石像。

  四眼井

  四眼井是杭州最為古老的水井之一,位於下滿覺隴一公里處,在虎跑路中段和滿覺隴路相交處東側。

  當地流傳著一個小故事,在五代吳越國時,此處有一座甘露寺,寺內有一泉清澈甘洌,後寺廢泉存,便築井四眼,村也因此以井為名。

  許多年過去了,杭州的四眼井也隨著歷史的變遷,漸漸成為一道流逝的風景。四眼井一帶,現在是西湖民宿的發源地之一,民宿隱匿在西湖群山間,幽靜適然。

  柳巷

  五柳巷的名字,源於宋時此處有一小禦園,名為“五柳園”。據《杭州市誌》記載:“五柳巷,南起鬥富三橋,北折西接城頭巷。名始於清,其地舊有五柳園,巷以園名。”1966年改名下友誼巷,1981年復名五柳巷。

  另據《夢粱錄》載:“五柳園即西園。余考鬥富三橋下有五柳巷,地近板兒巷,去金剛寺不遠,或即其遺址也”,可知五柳巷附近原有金剛寺,只是限于史料不足難以確切定位,但由此可知該地區歷史內涵之深厚。

  這裡舊時為達官貴人居住之處,在那時候,五柳巷宛如杭州的秦淮河,茶館、酒肆,歌舞昇平。後成平民棲息之地,居者多為小手工業者和商販。小巷歷史遺跡眾多,至今仍保留民國時期所建里弄建築。

  六部橋

  鳳山門邊的六部橋,東面隔中河高架通六部橋直街,西連中山南路,歷史悠久。

  南宋時期,這裡是三省六部眾多官員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因與三省六部行政官署東西相對,而被當地居民呼為六部橋。

  六部橋在南宋時正式的名字叫都亭驛橋(淳祐《臨安志》記載:六部橋舊稱都亭驛橋)。都亭驛是南宋朝廷接待北方諸國來使的驛館。當時驛館就在橋東,故稱之為都亭驛橋。

  南宋滅亡後,六部橋的高光時刻也遠去了。據(民國)《杭州府志》記載:六部橋明代稱為錦雲橋,元代稱為通惠橋,清代復稱六部橋至今。

  現存的六部橋是清代重建的。1986年,中東河綜合治理指揮部按原橋樣對六部橋進行了整修。整修後的六部橋東西走向橫跨中河,為單孔石拱橋。

  七星缸

  七星缸在玉皇山上,紫來洞口上面,因北斗七星之形而得名。傳説紫來洞原先叫“飛龍洞”,因為那時洞裏住著一條飛龍。這條飛龍每隔10天,總要飛出洞來,吐出火珠,火落到哪,哪就火燒。古時杭城都是木結構的房屋,飛龍出來一次,杭州城裏就有許多人家遭殃。

  西元941年7月,杭城大火,燒到吳越王錢元瓘家裏,54歲的他驚嚇過度而得病,8月就去世了。

  傳説,清雍正年間,一位術士在觀察了整個杭州城的八卦走向後建議,玉皇山紫來洞位於整個杭城八卦中的離位,而離位屬“火”,玉皇山的整個山勢又像一條龍,火龍竄動才惹得整個杭州城深陷火災的陰影之中。

  為此,時任浙江巡撫的李衛決定鑄七口缸放在玉皇山紫來洞東北角,用來鎮住“離龍”。

  在洞口放七星缸,缸內注滿水,以此鎮龍。20世紀80年代玉皇山修築盤山車道後,那7隻古舊的缸被搬走,換上了嶄新的7隻鑄鐵大缸。

  八卦田

  八卦田是南宋時的皇家籍田。籍田指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相傳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百畝。每逢春耕前,天子、諸侯祭拜天地,並親自下地耕種的儀式,稱為“籍禮”,以示對農業的重視。

  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正月,宋高宗趙構為表示對農事的尊重和對豐收的祈禱,採納了禮部官員的提議,開闢籍田于國都南郊(即今天的八卦田遺址處),在每年春耕開犁時,親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禮”,執犁三推一撥,以祭先農。

  明代八卦田逐漸成為杭城著名的景點,著名文人高濂在其著作《四時幽賞錄》中有《八卦田看菜花》一文,記錄當時的美麗景象。明嘉靖年間,提學使阮鄂建太極亭于宋郊丘故址阜上(中阜規圓)。明萬曆年間,知縣聶正湯重修太極亭,今已不存。明以後,籍田一直作為良田由附近居民耕作。

  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啟動玉皇山南綜合整治工程,包括基礎設施修繕、綠化充實調整及農作物配置和文化陳設展示三部分,工程佔地面積為98178㎡。

  整治後的八卦田遺址公園分為主入口廣場區,古遺址保護區,農耕文化體驗區,農耕文化展示區等“四大板塊”。

  南宋時作為皇家種植的田地,八卦田內種植的是“南宋九谷”:大豆、小豆、大麥、小麥、稻、粟(小米)、糯(糯稻)、黍(shǔ)和稷(jì)。但在公園整治復種時,最終只剩下七谷,因為其中的黍和稷(jì)存在的爭論非常多,有的記載稱黍和稷是同一品種,有的稱黍是黃米,稷可能是紅高粱,也可能是小米,即使是專家也沒法確定。

  九里松

  西湖以西,從洪春橋至靈隱天竺,有一條清空絕俗的古松徑,名九里松。

  九里松是杭州最古老的風景林帶,成景始於唐代。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袁仁敬任杭州刺史,政務之暇,愛去靈隱天竺一帶遊覽,於是命人在靈隱道兩旁植上松樹。久而久之,松靄連雲,成為西湖群山中的獨特景觀,被稱之為九里松。袁仁敬還在洪春橋建起了橫跨道路的九里松亭,百姓多稱之為一字門。

  在元代,“九里雲松”列入“錢塘十景”之一。民國以後,又復衰敗。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期間,九里松的松樹被侵佔杭州的日軍砍伐殆盡,“九里雲松”景觀徒有虛名。

  1950年後,九里松經兩次補植與整理,第一次是在兩旁栽植無患子等行道樹,第二次是徵用洪春橋至靈隱沿路兩邊土地各40米,行道樹改栽馬尾松。

  20世紀70年代松毛蟲毀壞松林,後改種從美國引進的松樹;80年代末,人行道外種植槭樹等落葉闊葉樹,樹下層種杜鵑花,構成“九里雲松十里楓,林下片片映山紅”的新意境。

  十里瑯珰

  杭州人眼中的最美登山古道,就是十里瑯珰。

  瑯珰嶺,山崗南起五雲山,北至天竺山,蜿蜒約數公里。相傳這段路,是古時候挑擔貨郎摸索出的一條山路,十里山路,入耳都是貨郎擔子“丁零當啷”之聲,所以又名“十里瑯珰”。

  老底子的“十里瑯珰”,就是指五雲山到上天竺之間的這段山路,差不多10里左右,所以叫“十里瑯珰”。後來,從九溪、雲棲竹徑、梅家塢、龍井上山,都能爬到十里瑯珰,所以乾脆把這些能通到十里瑯珰的支路都歸在“十里瑯珰”裏。

  截至昨天,橙友段位最高的是“九里松”,等有橙友到了“十里瑯珰”,我們再來細説後面的百千萬。

  你的橙友段位是多少?來橙柿互動一起分享杭州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吧,跟著自己的積分等級,一個個造訪這些杭州地標,是不是很有意思?

來源: 杭州日報    | 撰稿:余夕雯 攝影 陳中秋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