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8號靜止衛星監測,靠近宜興及長興北部沿岸有藍藻出現……”15日一早,收到來自江蘇無錫的最新太湖藍藻衛星監測報告,湖州市污染防治攻堅辦公室藍藻辦組長孫逾越眉頭一皺,立即起身到太湖岸邊巡查。
太湖是長三角共同的“大水缸”。治理非一家之事,沿湖各城市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號角下,打破行政界限,組成“聯盟軍”。過去的這一年,湖州和無錫在協作機制下,通過資訊共用、聯合巡查、交叉檢查等,共同提升太湖治理水準。
孫逾越每天通過接收無錫發佈的最新氣象衛星監測圖,掌握太湖水質情況,再結合該市無人機航拍與人工巡查等資訊數據,進行現場巡查,並對湖州市沿湖區域的設備和人員進行及時調度。
“我們兩地還共同完善太湖水質監測網路,一起推動區域智慧平臺建設,聯合發佈預警監測報告,增加預警的權威性。”孫逾越説,湖州多條城市內河與太湖直接相連,其水質也是太湖的“晴雨錶”,“今年,我們對內河水質密切監測獲取的數據資訊及入湖排水口的實時監測情況,也一併發給了無錫。”
共用的不止是數據資訊,還有兩地間的人員、船隻,兩地在治理能力上也可以實現“互補”。比如有時,湖州就會把打撈船開往無錫,幫無錫打撈水面雜物,有時則反之。
烈日灼人,水面反射陽光,氣溫超過了40℃,孫逾越和同事沿太湖岸一路巡查,到取水點仔細觀察湖體水質和藻情,檢查深潛式高壓控藻平臺等設施運作情況。“嗚——”引擎啟動,無人船起航駛向遠方,不斷傳回畫面。“在無錫的協助下,我們也開始使用無人船等設備,對是否要關閘調水、封航封船和集中打撈,做出更及時和精準的研判。”孫逾越説。
在協同合作機制下,兩地互相“取經”的頻次越來越多。去年,湖州就借鑒無錫的治理模式制定了治水方案,提升自身治理效能。在小梅港,一排排沿岸推流設施不斷向外噴水。孫逾越指著一艘艘來回作業的船隻説:“你看,那就是和無錫交流學習引進的加壓控藻船。”
望向遠處,水天一色。孫逾越告訴記者,有了聯動機制,太湖水環境治理,從過去各管各的“獨角戲”變成了如今的“交響曲”。
來源: 浙江線上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