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運河兩岸 光陰的故事

發佈時間: 2022-10-28 16:41:25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千百年來溝通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正在迎來新的歷史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今年,京杭大運河實現了百年以來首次運河全線水流貫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逐步推進,據報道,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將於今年年底前面向遊客免費開放。

2020年4月,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不遠處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築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建泉/攝

2022年10月25日,北京玉河遺址公園,一個小朋友從濃縮展示1700多公里京杭大運河沿岸風光的《京杭大運河風物圖》浮雕畫卷前經過。玉河始建於西元1292年,曾作為大運河千里漕運的最後一段在衚同中蜿蜒。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劍/攝

得知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的消息,劉世昭曾想去北京通州的運河邊看看。近幾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身體原因,這位曾騎行大江南北的攝影師如今出門少了。他説:“有了水,城市才能活起來。”運河補水不僅便利了航運,還影響著沿岸的生活、工農業發展。如今的大運河,作為分段的微型旅遊景觀和城市的水系,仍然在各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981年,改革開放的種子正在中國大地上萌芽,攝影師劉世昭和同事騎著自行車,背著十幾斤重的資料和相機,從北京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騎行,用數千張底片記錄了兩岸的情況。

出發第一天,劉世昭在日記裏寫道:“……車出建國門一直沿大路往東行,路南就是通惠河。簡直不得了!走了一路,越走越臭,河水被污染得成了黑色……附近的居民見到我們以為是搞環境保護的,都紛紛發出對污染的不滿。”

30多年後,2016年,劉世昭再次帶著相機沿大運河騎行。

2016年,江蘇省無錫市,大運河上的清名橋。和30多年前相比,石橋輪廓基本未變,水變清了,河邊的民居變新了,遠處多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劉世昭/攝

1982年,江蘇省無錫市,大運河上的清名橋。劉世昭/攝

這次,同樣是出發第一天,在北京通州京杭大運河通惠河邊,他看到了與35年前完全不同的景象。這裡河道寬闊、水面清澈,不再有“白色的泡和著棕色的花紋”。經過治理,通惠河不再作為城市排污河,污水通過管道經過高碑店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得到凈化。河邊建成了親水的運河公園,市民在此休閒娛樂,與自然共處。

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將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大運河文化獲得更多關注和保護,“申遺成功所刺激的大運河沿岸旅遊等産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沿岸社會生活的新變化”。

通惠河河口矗立的燃燈塔曾是古代通州地標,始建於北周時期,高13層,過往的漕船商舟遠遠就能憑塔認出北京。2016年重訪此地的照片中,燃燈塔在新落成的重重高樓大廈的包圍下,似乎不再有“一支塔影認通州”的辨識度。通州此時正逐漸成長為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將來新的地標就會出現在大運河邊”。

2016年,天津市武清縣河西務鎮,廚師製作漕運時代工人常吃的大油餅。劉世昭/攝

1982年,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串親戚的漁家。劉世昭/攝

1981年,位於大運河邊的河北省滄州市青縣興濟鎮騾馬集市。這裡曾是全國最大的騾馬交易市場,如今已經消失。隨著現代物流飛速發展,傳統的交易方式逐漸被淘汰。劉世昭/攝

30多年裏,大運河歷史遺存也隨時代而動:北運河流過的天津河西務鎮,當年漕運工人補充體力的大油餅,如今根據食客的口味和消費能力變得花樣百齣;過去沿著運河的城市都有客運碼頭,隨著高速公路、高鐵的快速普及,長途客運船隻逐漸難尋;在山東臨清,“非遺”臨清貢磚燒制曾在上世紀60年代低價小紅磚的衝擊下一度消失,許多古建維修無磚可用,1996年貢磚廠重建後産品遠銷各國,傳承人的兒子也返鄉參與,臨清貢磚又復活了;在江蘇常州的一處河段,“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情已經改變,大運河在輕工業重鎮的水泥叢林之中穿流而過,反映著當地經濟發展之路的流變……“我只是拍下照片,最後讓歷史去説。”劉世昭説。

2016年,江蘇省新沂市窯灣古鎮,運河邊拍婚紗照的年輕人。劉世昭/攝

2016年,江蘇省蘇州市,市內新建的別墅區也保留著傳統的建築形式。劉世昭/攝

上世紀80年代,在劉世昭供職的對海外發行的《人民中國》雜誌上,除了京杭大運河,還定期刊載過許多他拍攝的中國文化遺産。這些照片在外國讀者來信中提及率居高不下,它們打開的,是一扇扇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大運河兩岸的照片,通過各類文化交流和展覽,去了許多連拍攝者自己也未踏足的地方。劉世昭説,當年拍攝的照片裏,有的景觀消失了,有的生活方式也在消失,這些影像為社會學者研究社會變遷提供了資料。

2016年,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1985年成立的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裏,一名外國學員在練習。吳橋雜技從以前“走出去混飯吃”,到現在“走進來學本事”,正悄悄地發生著大變化。劉世昭/攝

1981年,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頂蒲扇的農村婦女。“雜技之鄉”的農民個個身懷絕技。劉世昭/攝

今年7月,首都博物館與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徵集與大運河歷史文化等相關的文物展品。劉世昭向首博無償捐贈了他自1981年以來拍攝的大運河老照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世定這樣評價這些照片:“往回看,是比較30多年的變遷;向前看,則是記載新的變遷的起點。”


推薦閱讀
燈光點亮運河水岸 通惠河畔添“禦水金環”景觀 近年來,朝陽區城管委和高碑店鄉實施了通惠河(高碑店段)運河文化水岸景觀照明提升項目。今年,通惠河高碑店段夜景照明二期工程啟動,實施範圍主要為環高碑店湖區域,東起高碑店路,西至同心橋,主要景觀包括滕隆閣光影秀、同心橋光幕、五彩喊泉,以及平津閘、湖心島和環湖南側第一排可視建築物及興隆郊野公園的燈飾等。經過兩年的建設,位於東五環附近的通惠河(高碑店段)運河文化水岸景觀照明提升項目完工,高碑店湖的“禦水金環”景觀節點亮相。
蘇州“文明使者”讓運河“青春永駐” 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組織開展手繪鄉村、農産品帶貨直播,用青春的力量激發鄉村活力。近年來,平望鎮聚焦蘇州“運河十景”之“平望·四河匯集”建設,全面主動參與,積極建言獻策,常態化開展巡河護河,成立運河青年宣講團,舉辦運河故事分享會,助力推動藍圖化為地圖。”在抖音直播間裏,青年志願者們正在賣力帶貨直播,助力鄉村振興。
三十載守正創新 聊大運河研究再結碩果 2022年11月5日,《中國大運河年鑒2022》《中國大運河發展報告2022》新書發佈會暨大運河文化研討會在山東聊城大學順利召開。《年鑒2022》由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丁延峰擔任主編,收錄2022年國家和地方關於大運河的政策法規、水利工程建設、航道運輸、文化旅遊、生態環保、學術研究和大事記等七方面內容。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副院長王健、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傑等學者對年鑒、藍皮書今後的編纂提出了中肯的意見與建議。
揚州運河大劇院首屆少兒春晚啟動 揚州運河大劇院首屆少兒春晚啟動。中國揚州運河大劇院是揚州文化新地標新名片,是揚州文化事業傳承者、文化産業的踐行者。發揮藝術普及平臺的獨特作用,打造全新賽事品牌是揚州運河大劇院踐行文化育民宗旨的必然之舉。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