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溝通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正在迎來新的歷史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今年,京杭大運河實現了百年以來首次運河全線水流貫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逐步推進,據報道,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將於今年年底前面向遊客免費開放。
2020年4月,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不遠處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築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建泉/攝
2022年10月25日,北京玉河遺址公園,一個小朋友從濃縮展示1700多公里京杭大運河沿岸風光的《京杭大運河風物圖》浮雕畫卷前經過。玉河始建於西元1292年,曾作為大運河千里漕運的最後一段在衚同中蜿蜒。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劍/攝
得知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的消息,劉世昭曾想去北京通州的運河邊看看。近幾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身體原因,這位曾騎行大江南北的攝影師如今出門少了。他説:“有了水,城市才能活起來。”運河補水不僅便利了航運,還影響著沿岸的生活、工農業發展。如今的大運河,作為分段的微型旅遊景觀和城市的水系,仍然在各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981年,改革開放的種子正在中國大地上萌芽,攝影師劉世昭和同事騎著自行車,背著十幾斤重的資料和相機,從北京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騎行,用數千張底片記錄了兩岸的情況。
出發第一天,劉世昭在日記裏寫道:“……車出建國門一直沿大路往東行,路南就是通惠河。簡直不得了!走了一路,越走越臭,河水被污染得成了黑色……附近的居民見到我們以為是搞環境保護的,都紛紛發出對污染的不滿。”
30多年後,2016年,劉世昭再次帶著相機沿大運河騎行。
2016年,江蘇省無錫市,大運河上的清名橋。和30多年前相比,石橋輪廓基本未變,水變清了,河邊的民居變新了,遠處多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劉世昭/攝
1982年,江蘇省無錫市,大運河上的清名橋。劉世昭/攝
這次,同樣是出發第一天,在北京通州京杭大運河通惠河邊,他看到了與35年前完全不同的景象。這裡河道寬闊、水面清澈,不再有“白色的泡和著棕色的花紋”。經過治理,通惠河不再作為城市排污河,污水通過管道經過高碑店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得到凈化。河邊建成了親水的運河公園,市民在此休閒娛樂,與自然共處。
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將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大運河文化獲得更多關注和保護,“申遺成功所刺激的大運河沿岸旅遊等産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沿岸社會生活的新變化”。
通惠河河口矗立的燃燈塔曾是古代通州地標,始建於北周時期,高13層,過往的漕船商舟遠遠就能憑塔認出北京。2016年重訪此地的照片中,燃燈塔在新落成的重重高樓大廈的包圍下,似乎不再有“一支塔影認通州”的辨識度。通州此時正逐漸成長為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將來新的地標就會出現在大運河邊”。
2016年,天津市武清縣河西務鎮,廚師製作漕運時代工人常吃的大油餅。劉世昭/攝
1982年,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串親戚的漁家。劉世昭/攝
1981年,位於大運河邊的河北省滄州市青縣興濟鎮騾馬集市。這裡曾是全國最大的騾馬交易市場,如今已經消失。隨著現代物流飛速發展,傳統的交易方式逐漸被淘汰。劉世昭/攝
30多年裏,大運河歷史遺存也隨時代而動:北運河流過的天津河西務鎮,當年漕運工人補充體力的大油餅,如今根據食客的口味和消費能力變得花樣百齣;過去沿著運河的城市都有客運碼頭,隨著高速公路、高鐵的快速普及,長途客運船隻逐漸難尋;在山東臨清,“非遺”臨清貢磚燒制曾在上世紀60年代低價小紅磚的衝擊下一度消失,許多古建維修無磚可用,1996年貢磚廠重建後産品遠銷各國,傳承人的兒子也返鄉參與,臨清貢磚又復活了;在江蘇常州的一處河段,“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情已經改變,大運河在輕工業重鎮的水泥叢林之中穿流而過,反映著當地經濟發展之路的流變……“我只是拍下照片,最後讓歷史去説。”劉世昭説。
2016年,江蘇省新沂市窯灣古鎮,運河邊拍婚紗照的年輕人。劉世昭/攝
2016年,江蘇省蘇州市,市內新建的別墅區也保留著傳統的建築形式。劉世昭/攝
上世紀80年代,在劉世昭供職的對海外發行的《人民中國》雜誌上,除了京杭大運河,還定期刊載過許多他拍攝的中國文化遺産。這些照片在外國讀者來信中提及率居高不下,它們打開的,是一扇扇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大運河兩岸的照片,通過各類文化交流和展覽,去了許多連拍攝者自己也未踏足的地方。劉世昭説,當年拍攝的照片裏,有的景觀消失了,有的生活方式也在消失,這些影像為社會學者研究社會變遷提供了資料。
2016年,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1985年成立的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裏,一名外國學員在練習。吳橋雜技從以前“走出去混飯吃”,到現在“走進來學本事”,正悄悄地發生著大變化。劉世昭/攝
1981年,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頂蒲扇的農村婦女。“雜技之鄉”的農民個個身懷絕技。劉世昭/攝
今年7月,首都博物館與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徵集與大運河歷史文化等相關的文物展品。劉世昭向首博無償捐贈了他自1981年以來拍攝的大運河老照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世定這樣評價這些照片:“往回看,是比較30多年的變遷;向前看,則是記載新的變遷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