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揚州:“三軍”立體實戰 “體檢”千年運河

發佈時間: 2022-10-28 16:40:36 | 來源: 中國環境APP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揚州市作為大運河的“原點”城市,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被賦予新的使命和責任。為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水質安全,江蘇省揚州環境監測中心日前對京杭大運河揚州段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為千載運河進行全面“體檢”。

江蘇省揚州環境監測中心採用“遙感影像問題篩查+高密度水質走航監測+無人機現場核查”的監測模式,“水陸空”全面出擊。“水”利用“江淮環監1號”水質監測船,搭載流動分析儀、紫外光誘導熒光線上分析儀、線上吸收光譜水質監測儀等設備,開展水質線上走航監測,探明河流整體污染趨勢;“陸”採用“鐵腳板+無人機核查”對周邊生態環境進行現場排查;“空”根據哨兵二號遙感影像對水色異常區域和沿岸一公里範圍記憶體在的疑似環境風險點進行篩選定位。通過“三軍”立體實戰,優勢互補,有針對性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讓污染源頭無處藏躲,迅速現身。

本次京杭大運河揚州段“體檢”,涉及河道約140公里,歷時30個小時,出動人員10人,通過衛星遙感篩查環境問題113處,設置水質走航監測斷面260個,獲取水質監測數據約3000個,無人機現場核查點位139個,全面掌握了大運河揚州段水質變化趨勢及周邊環境風險源分佈。針對發現的問題,江蘇省揚州環境監測中心生態監測科放棄週末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編寫水質監測報告,提交相關生態環境管理部門,為精準治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水是揚州的靈魂和根脈,江蘇省揚州環境監測中心將主動擔負起“讓古運河重生”的環境監測重任,緊緊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理念,全方位採用天地一體、上下協同、資訊共用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模式,進一步深入搜尋千載運河污染來源,用有效監測數據支撐“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守牢南水北調“生命線”。

推薦閱讀
運河兩岸 光陰的故事 劉世昭/攝上世紀80年代,在劉世昭供職的對海外發行的《人民中國》雜誌上,除了京杭大運河,還定期刊載過許多他拍攝的中國文化遺産。劉世昭説,當年拍攝的照片裏,有的景觀消失了,有的生活方式也在消失,這些影像為社會學者研究社會變遷提供了資料。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劍/攝得知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的消息,劉世昭曾想去北京通州的運河邊看看。
揚州:“三軍”立體實戰 “體檢”千年運河 揚州市作為大運河的“原點”城市,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被賦予新的使命和責任。為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水質安全,江蘇省揚州環境監測中心日前對京杭大運河揚州段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為千載運河進行全面“體檢”。“陸”採用“鐵腳板+無人機核查”對周邊生態環境進行現場排查。
《中國大運河發展報告(2022)》出版 由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與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共同推出的第五本中國大運河年度發展報告《中國大運河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近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其中,七部分分別為總報告、黃運地區高品質發展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篇、文旅融合篇、運河城鎮與鄉村振興篇、運河交通與港口建設篇、世界運河篇。《報告》利用官方數據和實際調查資料,對中國大運河各項事業的發展狀況做出細緻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程與成果、當前存在的問題與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相關部門提供參考與借鑒。
向世界講好大運河的中國故事 ”作為會議發起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農業文明分院副院長、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大運河歷史文脈梳理與國家形象建構研究”首席專家、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路璐教授這樣認為。”巨型文化符號:是構建中國形象的重要資源大運河是綿延千年的歷史文脈,是穿越南北的水運動脈,也連接過往與當下。其中“大運河歷史文脈梳理與國家形象建構研究”項目聚焦大運河歷史文脈及其在當下研究中的傳承創新與利用,以及民族國家如何以大運河作為建構國家形象的歷史文化資源。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