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一體化推進長江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發佈時間: 2022-08-02 16:47:30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指導下,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已初見成效。2022年1月3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通知,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此,江蘇迅速行動,于3月24日召開省大運河文化帶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要求我省大運河文化帶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走在前列,為傳承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貢獻江蘇智慧力量。

一體化推進長江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既有必然性也有可行性。從文化空間一體性來看,長江自西向東貫穿江蘇8個城市,大運河自南向北流經江蘇8個城市,一江一河作為中華民族標誌性的文化符號在江蘇流經諸多交疊的文化區域,包蘊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和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從地方建設管理的集約性來看,長江流經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5座城市,同時也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功能分區內。一江一河部分歷史文化遺跡在同一城市地點接近,一體化建設規劃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問題,也可以提升運管效能,優化公園功能佈局,解決管控保護和文旅融合可能的矛盾。從消費者偏好來看,有鋻於遊覽成本和消費邊際效應遞減原理,遊客在同一城市不會重復遊覽文化類型近似的文旅産品。在揚州和鎮江等地,如能一體化設計遊覽線路和文旅體驗內容,既可高效滿足消費者的文旅需求,也可提升其遊覽便利性。

一體化推進長江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需要把握好空間和功能兩個方面的定位。在空間格局上構建長江與大運河縱橫支撐下的“水韻江蘇”文旅融合空間。呈現兩條縱橫交織的水道不同的文化特色,凸顯長江江蘇段“江山秀美、大氣人文”以及大運河江蘇段“水鄉韻秀,蘇韻江南”的文化空間定位,形成互補的文化展示空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應確保在每個流經城市打造一個核心景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應重點打造可觀可體驗的特色遊覽線路。在鎮江、揚州、無錫、蘇州、常州地區的文化公園應展現江河交匯的文化屬性,建設江河交匯地標。在功能定位上強調國家文化公園以民族國家身份標識為核心的多元功能價值屬性。長江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通過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合作交流等工作生動呈現兩條水道的深厚文化價值,實現受眾對長江和大運河文化價值的認同和內化。同時還需要發揮休憩、教育、自然保育等多元公益性價值,在運管中處理好公園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

一體化推進長江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亟待實施四個方面的關鍵對策。一是建立一體化建管機構。設立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辦公組,承上啟下開展建設,統籌兩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建管工作,指導相關單位落實具體責任。各相關設區市設立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辦公室,負責兩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管理工作,由市級主要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參加,完善力量、通力合作、壓實責任,全力推進本地區長江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管工作。二是健全一體化管理制度。創新府際協作治理,構建跨層級、跨部門的政府間溝通協調聯席會制度,統籌文旅、生態、水利等多部門合作的重大建設項目,由主體負責部門協調定期召開多部門聯席會。對長江與大運河各類文化和自然遺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經典景區落實差異化保護展示要求,依據長江與大運河生態和遺産資源特性落實分段管理責任,統籌編制保護利用條例。針對長江與大運河完整歷史河段和關聯區域專設跨區域保護條例,出臺文旅公共服務設施共建辦法。三是設計一體化運營方案。管控保護區承擔科學研究、生態修復、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多種功能,推動長江與大運河文物保護、生態修復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建立長江和大運河文化遺産綜合數據庫,細化並公佈長江遺産和關聯資源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提出遺産周邊風貌保護管控清單,清理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設項目。江河交匯文旅融合區應承擔遊客休憩、康養、文旅消費等多種功能,開發具有吸引力的文旅項目,規劃發展江河交匯文創産業。傳統利用區延續傳統文化空間,建設長江與大運河宜居家園,修復與長江、大運河緊密聯繫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並適度文旅開發。四是完善一體化配套政策。保障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資金。統籌安排長江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財政資金,優先支援江河交匯城市主體功能區重大標誌性項目建設。擴建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為長江與大運河文旅發展基金。在防範政府債務風險的前提下,支援地方政府發行符合條件的國家文化公園專項債券。統籌考慮長江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發展的國土空間需求,保障一體化公園項目用地需求,形成集約高效的空間規劃體系,探索空間規劃創新。


推薦閱讀
大運河濟寧段資源精彩亮相 其中“老城拾遺”重點推介竹竿巷、紙坊街、東大寺、太白樓、浣筆泉、夜遊秀水城、運河記憶文化街區夜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大運河濟寧段豐厚的文化底蘊、多彩的旅遊資源、悠久的歷史人文和包容開放的好客特質。本次“美麗中國”線上系列推廣活動緊扣大運河、博物館、美麗鄉村等主題,通過講解配合視頻、圖片、PPT等形式,展示各地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大運河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風貌。“魯風運河”主題推介中,微山湖景區、南陽古鎮、南旺樞紐遺址考古公園、曲阜楷木雕刻、太白樓、北湖旅遊度假區、太白湖等分別亮相“在文化長廊中一覽大運河山東段沿線文化遺産”“在非遺腔調中一觀山東民俗千姿百態”“在禦風律動中一聞運河沿岸十里荷香”“在煙火韻味中一品運河歷經時光沉澱舌尖風味”“在老城拾遺中一睹千年運河崢嶸往昔”五個專項文旅産品。
一體化推進長江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保障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資金。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應重點打造可觀可體驗的特色遊覽線路。傳統利用區延續傳統文化空間,建設長江與大運河宜居家園,修復與長江、大運河緊密聯繫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並適度文旅開發。
聚焦大運河新時代巨變《運河邊的人們》央視開播 談到角色,王雷表示路長河是運河邊長大的運河兒女,也是有著崇高理想信念的共産黨員,“通過塑造路長河,希望讓更多人關注大運河的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導演潘鏡丞説,該劇首次將視角立足當下,以東江市的大運河治理和保護為敘事線索,通過大運河的治理、繁榮、發展,多維度展現了一副充滿激情和活力的新時代畫卷。中國大運河跨越六省二市,長達1700公里,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長河中展現巨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力的一項重大標誌性工程,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全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滄召開 會上,省文旅廳等8個省直單位和“五市一區”彙報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情況及下步打算。省發改委副主任賈樂堂表示,大運河沿線各地要堅持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會後,參會人員到吳橋雜技學校、東光謝家壩遺址、滄縣捷地減河閘、市區南川古渡、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等地參觀考察。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