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網際網路 認識大運河最好的方式是“走讀”

發佈時間: 2022-06-09 15:56:37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5月31日,由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大運河閱讀城市接力活動,抵達京杭大運河南端城市杭州。杭州站活動在杭州市余杭區五常街道蓮美術館舉辦。

“你不僅僅是一條河流,你是書寫四大名著的生動文脈。你不僅僅是一條河流,你,是代表中國精神的東方龍脈……”雲會小學的同學們,在圖書館、博物館尋找著大運河文化,翻開書本,在筆墨間仿佛看到了大運河的波瀾壯闊。

“讀懂了大運河,你就真正讀懂了中國。”2021年,余杭區作協主席張海龍導演兼撰稿的紀錄片《我與大運河》在央視播出。他認為,大運河是一條傳播的河流、遷徙的河流、連接的河流。“我們走遍大運河會發現,大運河不只是一條河,而是由若干河段連接而成的,是一個水網密布的系統。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網際網路,也是中國今天的‘大河唱’。”在張海龍看來,認識大運河一定要通過走讀的方式,“你只要踏上這條河流,就可以通向更廣闊的世界”。

余閱書吧·鑫藏修書屋創辦人金旸,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她家就在苕溪邊,她是運河邊長大的孩子。她發現孩子的教育與運河文化息息相關——倡導溝通、創新、連接。她組織貴州畢節山區的孩子到杭州遊讀運河時,孩子告訴她,覺得與這條流淌千年的運河相比,自己太渺小了,要更加努力才好。

活動當天,《大運河沿線城市文保點》主題展覽,展出並介紹了24個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文物保護點的歷史;現場還有餘杭藍染技藝、五常龍舟勝會、仁和烘青豆茶、端午香囊製作等余杭非遺項目體驗。


推薦閱讀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遇見大美運河 共用精彩非遺 一河串百藝·大運河非遺旅遊嘉年華展會內容包括大運河沿線優秀非遺旅遊商品展、“非遺+旅遊”融合典型案例展、“一河串百藝”非遺創新設計成果展等,並邀請《小雨説非遺》欄目主持人帶大家雲逛展,為市民遊客搭建了解非遺、共用非遺的“非遺+旅遊”融合場景,感受中華文脈傳承與活力,感受文化歷史與創新融合,感受拱墅非遺的八年實踐成果,共謀非遺旅遊産業發展,促進非遺高品質發展。活動切實推進非遺傳承保護與特色旅遊、文化産業深度融合,打造非遺旅遊新亮點,真正把大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産業優勢。首發杭州非遺數字藏品,共用非遺創新轉化新舉措。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網際網路 認識大運河最好的方式是“走讀” 她發現孩子的教育與運河文化息息相關——倡導溝通、創新、連接。你不僅僅是一條河流,你,是代表中國精神的東方龍脈……”雲會小學的同學們,在圖書館、博物館尋找著大運河文化,翻開書本,在筆墨間仿佛看到了大運河的波瀾壯闊。5月31日,由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大運河閱讀城市接力活動,抵達京杭大運河南端城市杭州。
把大運河的故事講得更精彩 不斷擦亮“世界運河之都”“東亞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3張世界級名片,揚州持續向世界傳遞“古運河重生”的聲音,更多的文旅精品項目讓這座大運河原點城市的文化脈搏越來越強勁,龔宇和夥伴們要講述的運河故事也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博物館東邊的配套工程大運河非遺文化街區去年也已經開街,街區集非遺文化體驗、旅遊休閒、民宿餐飲于一體,能滿足遊客沉浸式體驗有滋有味的運河人家生活。”短短幾年,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的17位姑娘在向海內外遊客解讀運河文化、講述揚州故事中不斷提高、進步。
開啟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新時代 王吉倉介紹:“第15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與大運河相關且具有保護價值的對象,可以向所在地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建議列入保護名錄。民間組織與有關部門聯合,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登臺亮相。謝家壩保護、謝家壩水工博物館相繼完成,大運河輝煌燦爛的文化、堤壩魅力、古人的智慧重新呈現,群眾對大運河的愛護保護之情日益濃厚。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