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把大運河的故事講得更精彩

發佈時間: 2022-06-09 15:54:27 | 來源: 中國江蘇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運河沿岸自古商賈雲集,帶來的金銀鑲嵌首飾點綴著女子如瀑秀髮……”4月20日上午,揚州運河三灣濕地公園客服中心的階梯會議廳,景區導遊團隊負責人、三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景區管理部副部長龔宇帶著小夥伴開始了一月一次的崗位大練兵,這期的主題為揚州非遺,大家要結合揚州傳統詩詞講解自己對於揚州非遺金銀細工的理解。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灣,作為現場工作人員,我聆聽了總書記的諄諄囑託,倍感振奮、自豪。生長在運河原點的我們,要立志做運河邊的文化使者,不僅要講好大運河的前世今生,更要將新時代的運河精神傳播好。”龔宇説。

“這些年,我們是和美麗的三灣一起成長的。”行進在三灣河畔,龔宇指著河中央一片蘆蕩密布的區域驕傲地説,“這裡是三灣的核心生態區。2020年總書記視察過後,三灣片區以及周邊環境再次提檔升級,完成了包括三灣核心區綠化提升、揚農化工地塊的土壤詳調和徹底搬遷等28項管控整治工作。”龔宇告訴記者,“你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三灣公園的地標性建築。當年總書記來時還只是完成了外立面工程。2021年6月開館,試運營一個月便榮登當年‘江蘇文旅消費人氣打卡地’榜首。博物館東邊的配套工程大運河非遺文化街區去年也已經開街,街區集非遺文化體驗、旅遊休閒、民宿餐飲于一體,能滿足遊客沉浸式體驗有滋有味的運河人家生活。”

短短幾年,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的17位姑娘在向海內外遊客解讀運河文化、講述揚州故事中不斷提高、進步。“三灣的導遊不能只會講解三灣,對於整個揚州景區,甚至是大運河博物館裏的展品、盆景園裏的植物等,都要能夠娓娓道來。以前我們還只是見景講景,這兩年通過不斷學習理解,逐漸加入了生態修復、運河歷史發展、揚州人文底蘊等內容。”導遊班班長江悅説。如今,在龔宇和小夥伴們的努力下,這支團隊已經催生出多名揚州“金牌導遊”“十佳導遊”。去年,姑娘們成功捧回了“全國巾幗文明崗”。

今年正值揚州被授予首批歷史文化名城40週年。剛剛過去的“418揚州國際經貿旅遊節”上,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雙寧”(天寧寺與重寧寺)運河世界遺産園項目按下啟動鍵;人文深厚的北湖濕地公園同時開園納客。不斷擦亮“世界運河之都”“東亞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3張世界級名片,揚州持續向世界傳遞“古運河重生”的聲音,更多的文旅精品項目讓這座大運河原點城市的文化脈搏越來越強勁,龔宇和夥伴們要講述的運河故事也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


推薦閱讀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網際網路 認識大運河最好的方式是“走讀” 她發現孩子的教育與運河文化息息相關——倡導溝通、創新、連接。你不僅僅是一條河流,你,是代表中國精神的東方龍脈……”雲會小學的同學們,在圖書館、博物館尋找著大運河文化,翻開書本,在筆墨間仿佛看到了大運河的波瀾壯闊。5月31日,由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大運河閱讀城市接力活動,抵達京杭大運河南端城市杭州。
把大運河的故事講得更精彩 不斷擦亮“世界運河之都”“東亞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3張世界級名片,揚州持續向世界傳遞“古運河重生”的聲音,更多的文旅精品項目讓這座大運河原點城市的文化脈搏越來越強勁,龔宇和夥伴們要講述的運河故事也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博物館東邊的配套工程大運河非遺文化街區去年也已經開街,街區集非遺文化體驗、旅遊休閒、民宿餐飲于一體,能滿足遊客沉浸式體驗有滋有味的運河人家生活。”短短幾年,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的17位姑娘在向海內外遊客解讀運河文化、講述揚州故事中不斷提高、進步。
開啟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新時代 王吉倉介紹:“第15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與大運河相關且具有保護價值的對象,可以向所在地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建議列入保護名錄。民間組織與有關部門聯合,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登臺亮相。謝家壩保護、謝家壩水工博物館相繼完成,大運河輝煌燦爛的文化、堤壩魅力、古人的智慧重新呈現,群眾對大運河的愛護保護之情日益濃厚。
堅定運河文化自信 千年運河上來獻計 拱墅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從“提煉大運河時代精神文化”、“打造世界級旅遊産品”、“激勵社會參與”、“大運河文化産業帶建設”四個方面提出建議。今天,“心懷國之大者,喜迎黨的二十大”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拱墅段)主題調研議政活動在運河拱宸邀月號上舉行。拱墅段系列項目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核心項目,充分展示了大運河國家戰略規劃中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主體功能區的建設情況,體現了國家戰略和文化自信在杭州和拱墅實踐的高度。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