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探訪京城大運河畔年味兒:龍燈會、小車會、高蹺會,不見不散

發佈時間: 2022-01-29 15:18:53 | 來源: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 作者: 張麗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春潮傳喜訊,虎歲報佳音。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當中最隆重,也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一派紅紅火火,到處熱熱鬧鬧,年味兒年俗更是豐富有趣。年俗裏有説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

馬上就要過年了,我們一起去北京城市副中心尋找大運河邊的濃厚年味兒。歷史上,這裡的春節曾花會雲集,運河龍燈會、裏二泗小車會、徐官屯路燈老會、大松垡高蹺會、半截河武蹺會……那一場場獨具特色的熱鬧花會中,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熱望和祈盼。

運河龍燈會

“咚咚鏘、咚咚鏘……”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大運河畔的漷縣鎮張莊村鑼鼓喧天,兩條雄偉矯健的藍龍隨著鼓點時而騰空,時而翻滾,在舞龍人精湛嫺熟的手法下,柔美舒展,直衝雲端,贏得陣陣叫好聲。

日前,國家外文局、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迎冬奧·過大年”短視頻攝製組特地來到了漷縣鎮張莊村,拍攝通州運河龍燈會,展示北京春節的傳統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帶獨有的文化魅力。

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享譽四方,是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這項古老技藝最早可以追溯到1834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四年。

“龍飛龍舞雙龍盡翻騰,民喜民樂萬民齊歡慶。”一位鄉儒看過運河龍燈會的表演後脫口而出。

運河龍燈會非遺傳承人謝兆亮介紹,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已有近190年的歷史。藍色雙龍是他們的特色,表演套路更是花樣繁多,他們挖掘整理出了“龍翻身”“單挑龍把”“龍打挺兒”等十多種技法。

“當年,運河龍燈會在大運河一帶十分盛行。咱們通州就有6檔,分佈在沿河村鎮,包括馬駒橋鎮的西店村、西集鎮金各莊村和漷縣鎮的軍屯村、馬頭村、長淩營村及張莊村。不過,唯有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起始年代最久,並一直傳承到今天。”謝兆亮説起運河龍燈會滔滔不絕。

他告訴記者,藍色雙龍在北京非常罕見,因為臨水,運河沿岸民眾認為藍色的龍才是大運河的龍,可以保祐運河邊的村莊和百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運河龍燈會每逢年節都要“起會”,也叫“走會”,祈福迎祥。

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獨特的藍色雙龍曾去過很多地方。2005年,北京市群藝館曾邀請他們去廠甸廟會表演三天。之後,他們還陸續參加過世界園藝博覽會演出、天津市武清區表演等,場場好評如潮。

又到新春佳節,謝兆亮和大傢夥兒早就開始摩拳擦掌,“別看我們這個小團體平均年齡60多歲,舞起這兩條近20米的長龍還是特別有氣勢。不信您就來村裏看看,大年初一,咱們不見不散!”

裏二泗小車會

民間花會是年節期間的一種傳統舞蹈表演。通州的花會在宋朝開始流行,成化于明,極盛于清。小車會是花會中最常見的一種表演形式,在京東地區名聲最響的當屬張家灣裏二泗小車會。

“京畿花會何可觀,十人九説張家灣”“馬營的秧歌牌營的會,皇木場的竹馬排成隊”。可見,張家灣地區的民間花會最為興盛。

裏二泗小車會的非遺傳承人韓德成介紹,歷史上在張家灣、永樂店、西集、牛堡屯、馬駒橋、城關、通州鎮等地,都有民間花會活動。小車會亦稱太平車。木質車架,外蒙布,布上畫車輪,車架套係在表演者腰間,如女子坐車狀。另一人推車,通過推車趕路、上山過橋等動作,載歌載舞異常熱鬧。輔助角色有先生、傻小子、鼓樂伴奏等約25人。

裏二泗小車會的由來與裏二泗的廟會息息相關。

裏二泗廟會由來已久。據《帝京歲時紀勝·裏二泗》記載:“裏二泗近張家灣,有佑民觀……前臨運河,五月朔至端陽日,于河內鬥龍舟、奪錦標。香會紛紜,遊人絡繹。”又據《北京市誌稿·廟集》記載:“裏二泗河神祠四月四日有廟會,祠在張家灣運河之濱。昔年江浙兩省漕運皆由內河,糧船至此停泊者數十艘,湊費演戲酬神。遠近遊人……年必萬人攢動,紅男綠女,少長鹹集。廟外有百貨攤。”這描繪的都是幾百年前此地便有的廟會盛景。

在20世紀早期,裏二泗每年舉辦兩次廟會,分別是農曆正月十五和五月初一。尤以正月十五日最為繁盛,十里八鄉的百姓都來這裡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這天上午,裏二泗南邊和北邊各村組成的南八會、北八會,都會來佑民觀舉行朝頂進香儀式。當廟內進香時,廟外牌樓前後,就是各檔花會大顯身手、盡情表演的時候,觀眾圍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

裏二泗小車會就是那時組建的一支民間文藝團隊,一代代延續至今,傳承有序。

“今年春節演不演?我隨叫隨到。”扮演坐車娘娘一角的王艷芬今年55歲了,眼看就要過年,她又開始整理起自己花大價錢置辦的“鳳冠霞帔”。

“我們的小車會真是原汁原味,以前春節最多時能演十場。好幾十斤的‘車’綁在身上,加上頭勒得那叫一個緊,都不好受,可我已經深深喜歡上這個角色,願意堅持演下去,堅持到有人接班。不過現在年輕人願學這個的可不多了。”王艷芬説,今年春節前自己已經做好準備,只要一聲招呼,一準到場表演。

裏二泗高蹺會

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花會雲集的裏二泗除了小車會,高蹺會也頗負盛名。

高蹺會,門裏人稱為“大秧歌”或“秧歌檔兒”,按會譜中記載的名稱是“解仙會”。高蹺的歷史悠久,在《列子·説符》中就有生動的描繪。北魏時稱之為“長蹺”,宋時則稱為“踏蹺”,清末才稱“高蹺”。

高蹺的活動在通州相當普遍,幾乎遍佈全區,有徐官屯路燈老會、大松垡高蹺會、東堡高蹺會等,其中最早的高蹺會是明朝天順年間的永順鎮牛作坊高蹺會。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50年代初,通州有60多檔高蹺會,80年代還有28檔。

裏二泗高蹺會有300多年的歷史,至今已有14代傳人。村裏操辦的高蹺會一般會在春節前一個月開始練習,為春節、正月十五的表演做準備。

年過七旬的村民徐寶瑞是負責教授高蹺的老師傅。他介紹,裏二泗高蹺角色包括武角4個、文角4個、俊鑼2個和醜鼓2個,有時還會增加醜婆和花子,共14個人。角色多是《水滸傳》中的梁山英雄人物,除了表演各種動作,更要依據鑼鼓點一步一拍的踩點兒表演。

與小車會演員的高齡化不同,裏二泗高蹺會的成員多是少年。2008年,裏二泗村村委會在村辦小學制定並實施了培育少年高蹺會計劃,40多位青少年參與,成為第14代傳人。

“裏二泗高蹺會是民間秧歌舞,幾百年來經過十幾代人的口傳身教,傳承至今。最大的特點就是樸實無華,唱詞豐富,我們保存了58首舊唱詞,還改編了多首唱詞適應新時代。”徐寶瑞自豪地説。

半截河武蹺會

“比高蹺技術含量更高的是武蹺。”張喜浦説。56歲的張喜浦是半截河村武蹺會的非遺傳承人。他介紹,半截河村武蹺會成立於1948年。曾在北京市石景山農民運動會上獲花會表演二等獎。以前每年春節的初一、初二、初五,以及村裏比較重要的歡慶活動上,都會有武蹺會。

“其實説起來,半截河武蹺會也算是一種早年間的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我們本地的表演技藝師承自武清縣高村鄉的臺頭村,而臺頭村武蹺的表演技藝又師承武清縣河西務鎮扶頭村。當時的教師就是扶頭村的劉殿昌。但有意思的是扶頭村武蹺會在表演時所打的會旗又寫著‘通州進香老會’。”張喜浦説。

張喜浦介紹,高蹺分為高、中、低三種,分別叫高蹺、中蹺、跑蹺。高蹺根據表演上的不同特點,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腿子高三四尺,主要是踩扭和情節性演出。武蹺腿子矮一截,只有兩尺高,更多展示的是技巧。兩者的表演人數、角色設置、表演技藝和隊形變化都不同。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半截河武蹺會還曾改編傳統角色,重新設計情節和表演動作,表演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角色配對上,孫悟空與白骨精為1對;豬八戒與村姑為1對;沙僧與紅孩兒為1對;唐僧與老妖為1對,整場演出的角色多達24人。文蹺的表演一般只是走群場,捉對逗,而半截河武蹺的表演除了這些內容,還有許多高難度的技藝,如蝎子鉤、對門叉、越高桌、跳板凳、鷂子翻身、懷中抱月、爬坡過橋等特技。這種高度的技藝性體現著“藝中有技,技中有藝,技藝並重”的特色。

至於隊形變化,半截河武蹺表演更是分成13個場門,變化有串花籬笆、二龍成樂、野馬分鬃、烏龍擺尾等隊形。其場面有一種從多變中求得對稱、均衡的構圖美,這不僅講究動作技藝,更凸顯場景構思上豐富多變的特點。


推薦閱讀
京杭運河江蘇省船閘應急保障中心多措並舉做好春運工作 18日下午,該中心組織潛水保障部對劉老澗、施橋、邵伯船閘進行水下檢查。自1月12日起,組織各部門開展技術練兵,並對應急搶修設備設施、備品備件、保障車輛等重點部位進行全面檢查。中心黨員突擊隊主動對接春運期間易發故障、繁忙船閘,對可能存在影響船閘正常運作的隱患及時溝通處理,逐項風險排查,消除安全隱患,確保春運期間船閘安全暢通。
探訪京城大運河畔年味兒 運河龍燈會非遺傳承人謝兆亮介紹,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已有近190年的歷史。村裏操辦的高蹺會一般會在春節前一個月開始練習,為春節、正月十五的表演做準備。歷史上,這裡的春節曾花會雲集,運河龍燈會、裏二泗小車會、徐官屯路燈老會、大松垡高蹺會、半截河武蹺會……那一場場獨具特色的熱鬧花會中,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熱望和祈盼。
京杭運河江蘇省船閘應急保障中心開展2022年“迎新春”趣味文體活動 活動中,大家秉持“交流第一,競技第二”的宗旨,以極高的熱情,積極參與比賽。活動包含拔河、二人三足、飛鏢、夾玻璃球、摜蛋、包餃子六項個人和團體賽,既充滿趣味性,又具有挑戰性。春節將至,為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增強職工的凝聚力、向心力,營造出團結奮進、文明和諧、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京杭運河江蘇省船閘應急保障中心於近日組織開展2022年“迎新春”系列趣味文體活動。
通州運河文化廣場舉辦大寒譜寫溫暖活動 詩歌朗誦環節後,特邀石老師和聶老師,為大家分享書法文化。他們都非常喜愛和鑽研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了解。接近活動的尾聲,由聶老師和石老師一起為大家書寫對聯和福字,並由工作人員贈送給現場的讀者朋友,以此表達對大家的新春祝福。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