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加強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 朝陽區將建設四條文化精品廊道

發佈時間: 2021-12-15 16:39:20 |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吳婷婷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2月15日,記者從朝陽區“兩會”獲悉,朝陽區將高品質高標準建設博物館之城、閱讀之城、藝術之城、雙奧之城、時尚之城,力爭到2025年,打造不少於100個基層特色公共文化空間。以運河文化帶建設串聯特色文化資源,建設通惠河、壩河(亮馬河)、蕭太后河、溫榆河文化精品廊道。

建設一批“小、特、精”特色文化空間

朝陽區文化和旅遊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王勇剛介紹,朝陽區將持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一體化建設,建設城市書屋、流動美術館、非遺傳習所等一批“小、特、精”的特色文化空間,實現文化設施覆蓋身邊化。力爭到2025年,打造不少於100個基層特色公共文化空間,街鄉文化中心達標率提升至95%。

2022年,朝陽區將開展第二批文化事業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和特色文旅消費街區評審認定,將投入約500萬元朝陽區高品質文旅發展扶持資金和150萬元文旅消費券,支援文旅企業發展和文旅消費惠民補貼,全力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

“十四五”期間,朝陽區將推進博物館之城、閱讀之城、藝術之城、雙奧之城、時尚之城建設,建設系統完備的現代文化和旅遊服務體系,率先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高品質發展,努力建成國家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

建設通惠河等四條文化精品廊道

朝陽區是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通惠河、亮馬河、壩河、蕭太后河等多條大運河的支流水系都穿區而過。2021年,朝陽區全面推進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重點工程落地。

神木廠歷史景觀保護工程神木廊房、《神木謠》碑及禦碑亭工程順利竣工,神木博物館辦理啟動手續,重要展品完成測試搭建。

據介紹,神木廊、禦碑亭與籌建中的神木博物館將形成整體神木歷史景觀,成為保護、傳承、展示神木文化的殿堂和窗口,成為觀賞和沉浸式體驗一體化的共用空間。推進神木廠遺址保護工程,形成大運河歷史風貌整體景觀,展示神木文化及大運河漕運文化。

朝陽區運用科技手段,開展大運河文化帶朝陽段的數字化保護項目。對沿岸文化遺存進行全面展示,全面記錄永通橋文物風貌保護數據,進一步講好大通閘到永通橋間44處歷史遺存背後的故事,呈現“京通石道”“長橋映月”等25處重要地標、園區等文化元素。

運河文化帶的遺珠散落在河流沿線很多街鄉。朝陽區推進歷史文脈研究,完成通惠河、孫河古鎮、壩河、東壩古鎮、朝陽門石道、蕭太后河、北小河等歷史、民俗文脈研究課題,完成《亮馬河流域歷史民俗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等4個課題研究。同時,推進全區範圍各街鄉歷史文脈課題研究,形成40個調研報告,並聯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院專家團隊,梳理前期“十三五”歷史文脈調研課題成果。

下一步,朝陽區將加強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建設通惠河、壩河(亮馬河)、蕭太后河、溫榆河文化精品廊道。王勇剛表示,“十四五”期間,朝陽區將全面開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出50個文化遺産保護示範項目,樹立10個傳統文化品牌。同時,抓住北京自貿區建設、2022冬奧會舉辦契機,形成100個傳統文化傳承活動,搭建傳統文化交流平臺。



推薦閱讀
滄州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明年開建 其中包括:5段漕運詩經長廊、12個運河水工看臺、古長蘆鹽運文化廊、勝利園雜技競秀場、清風樓武術把式場、佟家灣醫藥百草園。工程完成後,在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上,依託武術、雜技、醫藥、鹽運、河工、漕運等歷史文化遺存,一幅飽含滄州特色的運河文化畫卷將徐徐展開。昨天記者從滄州大運河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明年,我市將以“一卷運河圖、兩岸多彩景、活力智慧河”為主線,對中心城區31公里運河兩岸進行生態修復及提升改造,建設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
八里橋古橋完成大修 運河文化帶亮出河流沿線文化資源 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神木廠歷史景觀保護工程中,神木廊房、神木謠碑及禦碑亭工程順利竣工,神木博物館順利辦理啟動手續,重要展品完成測試搭建。神木廠景觀保護有進展朝陽區是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通惠河、亮馬河、壩河、蕭太后河等多條大運河的支流水系穿區而過。”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修繕工程中,橋面瀝青被全部清理,並找尋原有的橋面石材進行補配,對橋面進行整體重新鋪墁,並重做墊層,解決橋體中間材料空鼓、疏鬆問題。
外媒記者採訪江蘇運河沿線四市 來自歐新社、法新社等國際知名媒體的記者和攝影師在為期5天的行程裏,探訪無錫、揚州、常州、宿遷4座城市,用精彩的鏡頭語言講述運河沿線城市的蓬勃發展。12月6日,“SHOWJIANGSU·運河明珠”攝影采風活動在無錫啟動。30余家國際主流媒體攝影記者和攝影師走進江蘇,拍攝了4000多張照片,定格江蘇之美。
讓大運河助力共同富裕 精神傳承、文化傳播、文明傳世,既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要內容,更是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千年運河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滋養精神,涵養生態,培養動能,造福於民,讓大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河、幸福河。作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共同富裕在大運河上應成為鮮明標識。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