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千年運河“明珠”璀璨!外媒記者採訪江蘇運河沿線四市

發佈時間: 2021-12-13 17:00:49 | 來源: 新華日報·交匯點 | 作者: 房雅雯田博史偉陳澄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2月6日,“SHOW JIANGSU·運河明珠”攝影采風活動在無錫啟動。來自歐新社、法新社等國際知名媒體的記者和攝影師在為期5天的行程裏,探訪無錫、揚州、常州、宿遷4座城市,用精彩的鏡頭語言講述運河沿線城市的蓬勃發展。

華燈初上,無錫千年古運河畔夜景如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這樣的運河夜晚,太美了!”來自美國的法新社攝影師Dan Sandoval説,在中國13年,他幾乎走遍了中國。“這是我第三次來無錫,我想拍下更多照片,展現她的特別與美好。”“太湖西岸景蕭疏,竹外山旋碧玉螺。”平靜的湖面上,直徑45米、高39米的“碧玉螺”風塔鮮艷奪目。攝影采風團成員停下腳步,紛紛用鏡頭定格這一太湖隧道主體通風設施。

常州靠製造之基、創新之力和文化根脈,抓住了記者們的鏡頭。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是新能源機械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在注塑車間,50台全自動注塑機在無人狀態下高速生産,來自澳大利亞的歐新社攝影師Dave不斷按著快門。“靈活的機械手臂在裝配、智慧化的生産設備高速運轉、世界領先的技術和産品……我都用相機記錄了下來。”他説,“生産規模的宏大和技術的創新深深吸引了我,這是常州智慧製造的實力。”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廳以真實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體驗,多維度開啟了一場大運河古今穿越之旅。“真的太神奇了,這個實景我很喜歡,很有中國特色。我們現在居然置身於中國的古代,感受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運河周邊城市變遷。”來自美國的攝影師Zachary説,抬頭仰望“天空”,看著綻放的絢麗煙花,仿佛穿越千年,運河沿岸熱鬧安寧的街肆景象就這樣在眼前出現。

冬日,運河宿遷港一片繁忙景象。滿載木材、煤炭的船隻密布,港區內堆滿了集裝箱,運輸車輛來回穿梭,場橋、岸橋正在緊張地裝卸。隨著宿遷港貨物吞吐量不斷增加,港口現已開通5條航線,每週40個航次以上。“很高興有機會走進宿遷,用鏡頭探索和記錄這裡的生態風光和産業發展。我會努力多拍好照片,向世界展示宿遷的獨特美麗,讓世界認識發展中的宿遷。”Dave對生態資源優越、發展駛入“快車道”的宿遷讚嘆不已。

“SHOW JIANGSU”攝影采風活動是江蘇外宣的重要品牌活動。4年來,活動圍繞“流光溢彩40年”“光影70年”“小康大美”“向海而生高質發展”等主題開展攝影采風。30余家國際主流媒體攝影記者和攝影師走進江蘇,拍攝了4000多張照片,定格江蘇之美。活動開展以來所拍照片被《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衛報》等數十家國際知名報刊採用。


推薦閱讀
滄州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明年開建 其中包括:5段漕運詩經長廊、12個運河水工看臺、古長蘆鹽運文化廊、勝利園雜技競秀場、清風樓武術把式場、佟家灣醫藥百草園。工程完成後,在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上,依託武術、雜技、醫藥、鹽運、河工、漕運等歷史文化遺存,一幅飽含滄州特色的運河文化畫卷將徐徐展開。昨天記者從滄州大運河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明年,我市將以“一卷運河圖、兩岸多彩景、活力智慧河”為主線,對中心城區31公里運河兩岸進行生態修復及提升改造,建設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
八里橋古橋完成大修 運河文化帶亮出河流沿線文化資源 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神木廠歷史景觀保護工程中,神木廊房、神木謠碑及禦碑亭工程順利竣工,神木博物館順利辦理啟動手續,重要展品完成測試搭建。神木廠景觀保護有進展朝陽區是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通惠河、亮馬河、壩河、蕭太后河等多條大運河的支流水系穿區而過。”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修繕工程中,橋面瀝青被全部清理,並找尋原有的橋面石材進行補配,對橋面進行整體重新鋪墁,並重做墊層,解決橋體中間材料空鼓、疏鬆問題。
外媒記者採訪江蘇運河沿線四市 來自歐新社、法新社等國際知名媒體的記者和攝影師在為期5天的行程裏,探訪無錫、揚州、常州、宿遷4座城市,用精彩的鏡頭語言講述運河沿線城市的蓬勃發展。12月6日,“SHOWJIANGSU·運河明珠”攝影采風活動在無錫啟動。30余家國際主流媒體攝影記者和攝影師走進江蘇,拍攝了4000多張照片,定格江蘇之美。
讓大運河助力共同富裕 精神傳承、文化傳播、文明傳世,既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要內容,更是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千年運河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滋養精神,涵養生態,培養動能,造福於民,讓大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河、幸福河。作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共同富裕在大運河上應成為鮮明標識。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