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一週年之際,《瞭望》發表《千年運河“蘇”醒重生》,萬字雄文就江蘇踐行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生動實踐進行了生動報道,展示了江蘇人民帶頭學的勁頭、埋頭幹的勢頭。千年運河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滋養精神,涵養生態,培養動能,造福於民,讓大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河、幸福河。
千年運河,溝通南北,讓國家長治久安;貨暢其流,使百姓生計有望;灌溉水利,與區域繁榮發展。其積累的財富、創造的文化,成為中華兒女引以為豪的金名片,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現代海運、鐵運、公運、空運的發展,一度讓大運河暫時沉寂,大運河流域發展面臨艱難的轉型。古城、古鎮、古村復興時不我待。“讓古運河重生”的號令,使運河兒女思想提升,群情振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頂層設計,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高品質發展成為時代最強音。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率先建設,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閃亮登場,中國智慧、中國精神有了最時尚的表達。串珠成線,連線成片,文旅融合,生態優美,生活改善,生産集約,生機勃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初見成效,致富河、幸福河有了新的模樣。
共同富裕,使命在肩;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奮鬥。文化引領,更需創新創造。讓大運河助力共同富裕,任重道遠。必須著眼于引領未來的戰略需求,著手于國計民生的戰略工程,著力於共同富裕的戰略舉措,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博大的胸懷,更務實的舉措,更堅強的定力,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要求落到實處。
精神傳承是根本。大運河水工技術給了我們無窮的智慧和啟迪。無論是“三灣抵一壩”的化險為夷,還是因勢利導的溝通連接;無論是車船轉換的因地制宜,還是取之有度的休養生息,都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作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共同富裕在大運河上應成為鮮明標識。面對艱巨任務,要弘揚大運河精神,把千年運河當作最大的IP,以運河精神重塑發展動力,重獲文化自信。使大運河的精神內涵成為推進共同富裕的不竭動力。
文化傳播是根脈。大運河是舉世公認的文化遺産,千百年來創造了數不勝數的文化瑰寶。淮揚文化、吳越文化依舊散發著迷人的魅力,滋養著運河兒女。徽班從揚州出發,一路淺吟慢唱、兼收並蓄提升藝術,終究在北京鑄就國粹京劇。運河兩岸諸如揚州評話、蘇州評彈、浙江越劇等地方戲曲好戲連連,構成了中國民間文藝絢麗的圖譜。時至今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傳統藝術煥發生機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文旅融合為運河文化傳播搭建了時代舞臺,網路傳播打破時空界限,跨界發展讓大運河文化漂洋過海,更多的名特優産品,通過林林總總的文化貿易活動走向世界;更多的名城名鎮名村,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家喻戶曉;更多的知名企業吸納就業,帶動創業,造福於民,讓共同富裕成為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傳播永不謝幕的主角。
文明傳世是根源。大運河為傳承中華文明居功至偉,留下了星羅棋佈的不朽經典,600年的故宮依舊是中華文明展示的重要窗口,運河上的水工技術仍然是我們興修水利的重要參考,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成為新中國巧奪天工的奇跡。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運河文化是我們創造不朽文明的重要源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揚州源頭出發,將長江之水源源不斷送往北方地區,對有效調節水資源北歉南豐作用甚大。這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工程,將倒逼沿線地區轉變生産方式,優化提升環境,淘汰落後産能,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産業鏈、供應鏈,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之路。
幸福運河流淌著共同富裕的基因。共同富裕如同大運河一樣經久不衰,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要求,是我們依託大運河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精神傳承、文化傳播、文明傳世,既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要內容,更是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
(作者為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