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建設機遇談

發佈時間: 2021-12-10 16:09:53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訪天津市政府參事室原副主任,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 閻金明 研究員

記:2019年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從而把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升到了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做出了重要批示,是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也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往開來的一項偉大事業。我們想請您介紹一下大運河的形成、作用以及進一步的開發、利用所帶來的新的機遇好嗎?

閻:好的!京杭大運河蘊含的歷史、文化、經濟、航運和管理、稅收、文物考古等資源十分豐厚。作為人類歷史上水利工程壯舉之一的京杭大運河,其主要作用早已由建設之初的軍事用途衍生為“多功能”。史料記載,京杭大運河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代,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溝通南北運輸大動脈、促進文化交流、調蓄流量和興修水利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大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經京、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此處不包括隋唐運河流經的安徽和河南兩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從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部分河段至今仍具有通航功能。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被稱之為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古代水利和內河航運技術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還從南到北沿運河兩岸孕育出一座座積澱深厚的名城古鎮。南北走向的大運河與東西走向的萬里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璀璨名片。

元明時代大運河航運各種稅賦

記:古人為什麼要開挖這樣一條大運河?它所發揮的作用?

閻:史料記載,開挖大運河最直接的動機是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特別是隋朝結束了長期分割混亂的局面後,急需一條聯結中原京都並輻射南北兩端的運輸通道,以使其政治和軍事觸角向更加廣大的國土擴張,展示中央政權的影響力。

由此衍生出大運河的另一大功能是“漕運”,就是從以糧食運輸為主演化為把南方魚米之鄉的大米、絲綢、茶葉、木材、瓷器等源源不斷地運到北方,尤其是是要保證宮廷所需。因為按照黃仁宇先生的研究,到西元八世紀以後,“也就是唐宋兩代,中國經歷了一次巨大的變化:經濟的重心,由華北旱田地帶移至華中和華南的水田地帶。”這一帶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較快,産出的豐富程度遠非北方地區可比,因此可謂“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江南”。

初期的漕運都是由軍隊來完成。運送漕糧的軍士稱之為運軍,全部運軍有官兵十二萬人,運糧船隻12000艘。一千多年來運河的年漕運量平均在400萬擔,最多曾達800萬擔,幾乎可以滿足當時京城的全部需求。

記:看起來大運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才奠定了她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吧?

閻:是的。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所以其價值才能和萬里長城相提並論。我國的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最長、空間跨度最大、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被國際工業遺産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跡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長度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全長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六省35個城市,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文化形態于一體,把中國江南的稻作區和北方産麥區連結在一起。大運河連通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空間上與“一帶一路”形成水陸兩路的雙重對接,同時還把歷史與當代、國內與國際、經濟與文化以及人與自然巧奪天工地聯繫在了一起。

歷史上隨著北方農業的發展,對江南糧食的依存度有所降低。同時也由於長年漕運作業的艱辛,統治者開始允許糧船捎帶一些其他種類的商品進行交易,比例逐年增大。1474年,規定每船可攜帶私貨十石。1502年又出臺新規。1560年和1579年這一數額分別增加到了40石和60石,還逐漸准許商船在大運河航行。一方面,這條“貢河”很快就變成一條促進商品流通和服務百姓需求的大動脈;另一方面,這條成本低廉的運輸大通道又強有力地帶動了沿線地區的商品生産。傳統的、封閉的小農經濟格局受到衝擊,手工業、半手工業的商品生産在這裡開始萌芽。清代詩人查慎行“本業拋農務,群情逐貿遷,剎藍多用染,屑草半為煙。”詩句形象地説明瞭這個轉變過程。

以運河沿線的魯西地區為例。在商品經濟推動下,原受黃河氾濫形成的澇洼貧瘠地區,如濟寧、聊城、臨清、德州等地發展迅速,城市規模也較快擴張,成為南北商品交易轉運中心。南貨從這裡轉運至晉、冀、魯、豫,並遠銷陜西和關外地區。北方出産的物資也集中在這裡裝船南運。除了傳統的農副産品,還出現了一些新興産業。臨清的“貢磚”通過運河運至數百公里外的大都北京,生産的哈達大量供給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西藏。濟寧則大量種植煙草。棉花的種植使魯西地區至今還是全國棉花生産基地。在大運河的南端,以絲綢、棉紡織品為主的手工業産品供應範圍從宮廷走向全國、走向絲綢之路。其通達的便捷我們可以從這首古詩中領略:“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裏地無山。”

新中國成立後,對部分河段進行了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

在京杭大運河的南段,有鑒真和尚東渡出發處的江蘇張家港黃泗浦,有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起錨地的江蘇太倉劉家港;有元代著名的兩大港口寧波港和舟山金塘鎮瀝港,這兩個港口是元代海運航線北通直沽的起點港。可以説,京杭大運河直接連接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名副其實地成為溝通兩大絲路的“廊道”和“橋梁”。

大運河北端的北京通州,曾經是萬舟駢集的漕運重鎮。元、明兩代漕運極盛時期,每年過往船隻達3萬餘艘,在通州裝卸的貨物無數,其中僅糧食一項最多達600余萬擔,總計10億余斤。

林則徐修洪澤大壩銅像

記:我們知道,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經濟總量和發展的質

量都有了很大變化,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迅速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重提大運河開發利用的意義體現在哪呢?

閻:首先,沿線30多個大中小城市的經濟基礎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雄厚的多。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民經濟迅猛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內生産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超過百萬億元,綜合國力明顯提升。大運河沿線省市大都屬於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市場化程度較高,在資訊化、智慧化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目前沿線八省市的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超過40%。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對大運河進行新的開發利用,條件和時機都是相當成熟的。

其次,深入發掘大運河經濟功能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現實需要。在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居於世界第二位、傳統的增長模式正面臨挑戰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是一項迫切任務。由以往粗放型增長轉變為提高科技含量,由高消耗的産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大運河沿線省市都大有文章可做。基礎雄厚的城市正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許多中小城市則可以逐步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如航運及相關産業、文化旅遊、動漫創意、地方特色産品與餐飲等。大運河沿線發達地區的經濟轉型,對其他地區都將産生一定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第三,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宏偉目標的需要。歷史上的大運河,曾經將北方地區的山東、河北及京津兩大城市緊密地連結起來,在商品經濟作用下的地區“一體化”特徵較為明顯。而在後來的漕運活動漸趨衰落、北方地區旱情日益嚴重導致斷航等因素作用下,自山東向北的運河段航運基本停止,利用率低下。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提出,為大運河北段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歷史性機遇。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運河森林公園,聽取了北京通州區歷史文化、水系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介紹,察看了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成果,眺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全貌。京津冀三地正在醞釀聯手打通運河,力爭實現北運河正式通航。通州早已開始著手運河的河道治理及沿岸的規劃開發,河道由90米拓寬至200米,平均挖深0.5米。建設了日處理能力10萬噸的碧水污水處理廠,提升運河及其上游通惠河、溫榆河的水質。自2015年開始,北運河天津武清段從休閒驛站至定福莊,已經成功實現11公里通航。河道最寬處100米,水深4米左右,有4艘大型畫舫船和部分搖櫓船在該段航道中航行,為市民提供休閒觀光遊服務。為了助力北運河通武廊三地儘快實現旅遊性通航,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武清區對沒有改造的北運河河道進行集中清淤、補水、修建坡道、綠化等,並在沿岸建設生態旅遊項目。大運河京津冀地區段的提升改造和開通,將極大地帶動文化旅遊業的發展,使三地人民在地緣、親緣、人緣等方面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古老的運河為區域協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四,大運河的通航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大運河沿線一帶始終是重要的經濟發展帶,其經濟價值不言而喻。目前大運河的山東中南部、江蘇、浙江段航運功能還在使用中,連接著中國兩個最具活力的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和兩個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環渤海灣經濟圈),在交通運輸、防洪抗旱和南水北調中發揮著黃金水道的重要作用。而大運河所具有的旅遊休閒價值更是顯而易見。運河文化滋生著商業文明,漕運文化離不開義氣仁聲,長途貿易離不開倫理道德的支撐。這就使得運河文化具有鮮明的商業性、開放性、都市性、消費性等地域特點,融匯了商業、建築、市井、工藝、民俗、戲曲、曲藝、宗教、飲食、水鄉等多種文化,為發展全域旅遊搭建了良好平臺。

從我們近幾年對運河沿線調研中體會到,無論是從歷史沿革還是從當代發展來看,京杭大運河都是溝通兩大絲路的“廊道”和“橋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開發建設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建設好運河經濟帶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重點城市、重點行業、重點項目為突破口,在振興航運等傳統産業的同時,加速轉型,提升品質,增強運河經濟帶的經濟、科技實力,改善經濟帶的生態、環境形象,擴大經濟帶的國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江蘇淮安總督漕運部院

記:通過您的介紹,我們對大運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那麼下一步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大運河的作用呢?

閻:我想至少要讓大運河在近期內産生以下幾個效應:

一是直觀效應。就是發展航運,取得運河經濟帶的直接經濟效益。實踐證明,發展水運佔地少,效益高。修建一公里鐵路平均佔地30-40畝,修建一公里高速公路平均佔地60畝。而開發利用運河的集約效益就非常明顯。黃河以南運河段的改建僅花費40億元投資,卻為國家提供了一條長達1000公里的運輸幹線,與同等能力的其他運輸方式相比,節約投資近百億元,每年還可以為工業部門增加27億元利潤(或減少成本支出),航運本身的投資回收期也只有5年。以運煤為例,一條大運河相當於三條鐵路的運力,而且成本要比通過汽車、火車運到海港再運到南方要低得多。從物流成本角度分析,水路、鐵路和公路的運費成本之比大致仍為1:5:10!如果運河兩岸開採的大量沙石、建材、礦産品及農副産品能夠更多地通過運河運輸,其在社會物流成本上的節約將極其可觀,企業産品也將更具競爭力。目前山東濟寧以南至杭州段近1000公里仍可通航100噸拖駁船隊,貨運量很大。其中江南段已接近億噸,蘇北段2700萬噸,山東段700萬噸。但濟寧以北至北京778公里需進行改造。

有專家樂觀地評論,京杭大運河將再度輝煌。屆時千噸輪船過長江,跨黃河直抵首都北京,她將承擔一億噸左右的跨省長途物資運輸任務。區間運輸量超過兩億噸,成為東部地區最大的運輸通道。近1800公里運河兩岸不僅是一片繁華的經濟帶,工業走廊,魚米之鄉,也是一大片青松翠竹、碧水藍天、清新寧靜的家園。”

二是帶動效應。要以大運河的開發建設和全面通航為契機,為沿線城市注入更大活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增長動力逐漸減弱,疫情前景仍不確定,亟待産生新的動力。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才有助於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問題,才能夠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大運河沿線的35個城市,多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節點,發揮更大作用或重振雄風是必然的歷史擔當。而其中又有18個城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包括北京、天津、滄州、衡水;德州、聊城、濟寧、泰安、棗莊、宿遷、淮安、揚州、常州、無錫、蘇州、湖州、嘉興和杭州等。這些城市在新常態下都確定了自己新的定位,突出科技創新、資訊技術、現代物流、智慧化製造以及現代服務業等。大運河像一條紐帶,把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連接起來,把自然景觀和市場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三是文化效應。要發揮優勢,促進運河全域文化旅遊的加快發展。國務院辦公廳于2018年4月發佈了《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在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的情況下,“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遊目的地。”大運河的開發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彌補我國文化旅遊業有效供給不足、市場秩序不規範、體制機制不完善的現狀。旅遊業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低污染、低消耗、高收益、高帶動效應的新興産業。要進一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講好運河故事,傳承運河文化,使古老的運河活起來,成為一條文化旅遊帶、觀光休閒帶、新興産業帶、萬民歡樂帶。

四是體制效應。學習借鑒“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創新經驗,在大運河開發建設中,努力突破原有的行政、地區壁壘,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在體制創新方面做出更多探索。沿線省市應建立大運河聯合協作機制或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進行溝通交流,就重點議題進行專題調研,提出對策。定期在沿線不同城市舉辦招商、會展、推介等活動,吸引國內外客商參加。加強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建議以建立大運河旅遊聯盟為切入點,密切區域合作,推動沿線開發,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更加密集,拉動相關産業的合作交流。2018年5月,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門大力推動北運河生態文化工程,積極促進三地通航,將北運河建設成為通武廊三地協同發展的重要紐帶。同時要加快北運河博物館、延芳淀濕地、運河文化公園、運河文化中心、北運河香河段生態綜合整治一期等重點項目進度,使之成為三地協同發展的新動力。

五是開放效應。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歷經千年、生生不息的大運河,其發展沿革本身就得益於開放交流、包容互鑒。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抓住機遇,擴大開放。只有開放,才能獲得更多推動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乃至機遇,才能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因此,大運河的開發建設同樣要秉持開放理念。一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內河航運的成功經驗。內河航運在發達國家始終穩定發展,競爭能力十分明顯。其運輸成本和運價大約是鐵路的1/3,公路的1/9。歐美國家大都將內河水運作為一種重要資源予以開發利用。在煤炭、礦石、建材等貨物的運輸上極具吸引力。二要以海納百川的精神吸取各方所長,高起點進行航運設施、航道疏浚、景點設計、遊客動線規劃、歷史文化節點建設、土特産品展示、幻影成像、VR設施的建設和擺布等等。三要突出以人為本,以遊客舒適度、滿意度為導向,全方位提供遊客滿意的吃購行遊購娛服務。特別要防止“高大上”的旅遊硬體建設與軟的服務相脫節、不實的高價格把遊客嚇跑,從而使景點缺乏“人氣”的現象。

六是生態效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把大運河這條經濟線、文化線、旅遊線打造成一條生態建設示範線。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凸顯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回首過去,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問題,人民群眾從過去的“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轉向“求生態”。大運河的規劃建設,要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對水體治理、航運操作、森林草地、清潔能源、廢物處理、環境監測、生産生活等活動予以統籌考慮,合理規劃,確保落實到位。要結合“河長制”保護管理體系的引入,強化運河開發建設的政策設計和引導,協調處理大運河開發相關事務並約束和規範地方政府行為。要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大運河的顯著特徵,成為一條流動著的“綠色銀行”。

大運河山東段航運

記:天津是一個因漕運而興的城市,運河與城市的關係比較緊密。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閻:大運河天津段全長170多公里,在天津境內分為南、北運河,由南到北流經靜海、西青、南開、紅橋、河北、北辰、武清等七個區,南、北運河交匯于天津城市的發祥地——三岔河口。這些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各有韆鞦,獨具特色,成為“天天樂道,津津有味”的“津味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運河把原先散落的珍珠串成串,其整體吸引力也大大增強,為我們這個“水上漂來的城市”增添了不少靚麗的色彩。目前國家層面對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高度重視,我市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借鑒運河沿線兄弟省市的經驗,可以為我們充分認識和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寶貴資源提供有益的借鑒。

天津地處大運河貨物進京前的最後一個重要物流節點,而且在溝通南北、向三北地區輻射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漕運給天津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以及其後幾百年天津在中國北方所佔有的重要位置,其影響至今仍很明顯。地處九河下梢,“以港興城”,河海交匯,開放包容,成為天津城市的最大特點和優勢。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運河從山東臨清北流至天津的南運河與從北京通州南流至天津的北運河,在三岔河口交匯入海河。天津境內的大運河北起武清區木廠閘,南至靜海區九宣閘,總長約174公里(另一説為182.6公里),佔大運河全長的十分之一。北運河自北向南流,北起木廠閘,南至三岔河口,全長87.8公里。南運河自南向北流,南起九宣閘,北至三岔河口,全長86.3公里。南運河在西元前602年之際曾是黃河故道,亦稱清水,曹魏時期,沿此清水河修建白溝水運;隋代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時稱永濟渠,又名禦河,其名延續至今已有1300多年。

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運河還把南方的商業文明帶到北方。天津的地域文化就融合了南北西東以及海外的多種元素,在商業發達的同時成為雅俗共賞、文化創新和傳承的重鎮。有專家分析,僅從天津的飲食特色就可看出不同文化和生活習慣在這個城市的集中反映。五方雜處的居民帶來了各地的飲食,極大地豐富了天津的飲食文化。如包子,麻花,煎餅、豆腐等食品,在大運河沿線地區都有製作。但到了天津,為適應不同人群的口味,得到逐步改造、提升,口感更加豐富,特點更加鮮明,使天津餐飲文化形成自身特色。在漕運發展中,天津的楊柳古鎮逐漸興盛起來。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故地重遊》中描繪的京杭大運河流經楊柳青時的景象:“楊柳青青溝水流,鶯兒調舌弄嬌柔。桃花記得題詩客,斜倚春風笑不休。”而清代英廉《秋宿楊青驛》詩句則説的是漕運貨物往來的情景:“孤村依長河,客枕依秋圃。知有南船來,煙中聞吳語。”

天津金剛橋附近的大運河標誌

記:大運河在發揮經濟功能的同時,她的歷史文化內涵還真是豐富啊!

閻:上面説的是比較“軟”的內容,硬體方面,大運河天津段遺産構成包括27處不可移動實物遺産,包括運河河道,運河上的船閘、橋梁、堤壩等水工設施,兩側相關的地下遺存和歷代沉船,沿岸的衙署官倉、會館商鋪、城鎮鄉村、古街古寺、古渡口、古驛館等,歷史遺存二百餘處,代表性文物古跡近七十處。另外還有館藏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其他文化遺産以及大量古樹名木等。

天津的一些學者還發現在天津大運河沿岸分佈著一些以“官屯”命名的村鎮。其中,北運河有5個,如富官屯、卞官屯等,南運河有11個,包括陳官屯鎮所屬的陳官屯、呂官屯、唐官屯鎮所屬的唐官屯、只官屯等。這些“官屯”鎮、村都和明朝的“官屯”制度有關,就是大批官兵在大運河兩岸屯田,實行亦兵亦農制度。這些“兵團”落戶成村後,便形成了所謂的“官屯”村,並以官屯主官的姓氏得名。

中國大運河的申遺成功,使得天津繼長城之後,又有了第二處世界文化遺産,這極大地提高了天津的國際知名度,尤其是對於開發大運河沿線的文化旅游來説,又一次提供了重大機遇。

記:在全球疫情蔓延和經濟增長受阻的情況下,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應該能夠借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之機,加快天津文化旅遊業的發展,您談談這方面的思路和想法好嗎?

閻:天津已經編制完成《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天津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京津冀運河旅遊觀光帶規劃(2017—2035年)》,正探索一條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協調推進、融合發展之路。京津冀三地也正在醞釀聯手打通運河,實現北運河正式通航。“十四五”期間,大運河天津段的兩段河道將實現通航,一是中心城區桃花堤景區——大悲院碼頭區段,二是武清區南蔡村鎮——筐兒港水利樞紐區段,並具備與河北省通航的條件。主要建議是:

1.全面提高認識,增強社會參與度。京杭大運河天津段,是整個1700多公

裏大運河進入北京之前的最後也是最大的節點,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無論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天津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在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天津還是唯一一個河海相連的城市。在我國正處於戰略空間佈局的完善期和重塑文化自信的關鍵期的情況下,搞好大運河天津段的保護、傳承、利用,將有利於體現大運河文化最突出、最普遍的價值,增強全民對歷史文化遺産的認知度,提升歷史文化的凝聚力,激發熱愛家鄉的自豪感。只有認識上到位,才能更好地實現各部門的積極配合,得到社會各方的理解和支援,推動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健全體制機制,用制度保障實施。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産資源保護利用和

運河文化帶建設涉及的部門和區域多,至少包括發展改革、規劃土地、建設、文化旅遊、交通、水務、財政、宣傳文化、稅收、文物、考古等部門。建議成立由各相關部門參加的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領導班子,統籌協調各項工作;要設立常設的工作機構,及時處理日常事務;要設立大運河專家諮詢委員會,發揮建言獻策和對策諮詢作用;深入研究河段管理模式,探索市區兩級、按河段、分區域等不同管理方式的優長和不足,摸索更有利於發展的管理模式;倡議建立沿運省市聯席會議制度,由省市長、河湖長定期交流、分析情況,協調上下游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各種問題,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協同推動。要加強和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的交流合作,開闊視野,博採眾長,提高水準。

3.層層落實責任,以項目推動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

加強管理的方針,按照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相關規定,依法保持和強化大運河所具有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雙重屬性,嚴防在建設過程中産生新的破壞;落實河湖長職權,使其更加理直氣壯地履行職責;制訂對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不力的追責制度;要以項目為抓手推動工作,通過遺産保護項目建設、水利工程建設、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文化旅遊項目建設、運河特色小鎮建設等,做出詳細規劃,分期分批推動,年年都有新的變化和成效。

4.全面治理環境,提高群眾幸福感。沿運環境的治理,與人民群眾生活息

息相關,最能體現出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成果,也最容易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援。經過近些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開發建設和改造的最終目的是要讓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益處,改善他們的生産生活條件,共用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也就是從關心“物”轉變為更多地關心“人”。這與以往過於強調外觀的美化有明顯的不同。要突出“水”的主題,深入研究南水北調成功後運河天津段通水的問題;要借國家環保大檢查的東風,努力改善水質;要下大力氣、大成本徹底解決運河周邊私搭亂建、佔用河道、亂堆垃圾等問題,恢復古運河原貌;要大幅度提高運河沿線的綠化覆蓋率,目前的水準遠遠低於全市建成區40%的覆蓋率,確實過低了。在楊柳青等基礎條件較好地段,率先實現“出門入園,開窗見綠”,爭取把運河沿線建成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觀帶。

5.文化旅遊先行,促活態傳承利用。大運河天津段段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

史、文化、水利、科技、商業、農耕、民俗、戲曲曲藝、休閒旅遊、考古發掘、文化博覽等資源。在目前全面通水、通航還有一定困難的情況下,在一些重點區段開展文化旅遊活動,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也是活態傳承利用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一個現實可行的路徑。從大運河天津段的歷史文化基因和元素出發,應重點在城市風貌、民居建築、手工技藝、歷史遺跡、民俗風情、飲食習俗、商賈文化、西洋文化等方面入手,恢復、建設、弘揚一批沿運河歷史文化景點,包括不可移動的運河故道及相關設施、三岔河口及周邊街區、楊柳古鎮的幾個大院、眾多民俗非遺技藝、特色食品製作工藝、名人故居等。在條件成熟時建立運河或漕運博物館。向全社會徵集與天津運河、漕運有關的實物和史料並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建立運河或漕運博物館。在借鑒沿線地區城市相關文博場館經驗的基礎上,走差異化道路,以漕運為切入點,充分體現天津河、海、運交融,輻射面寬廣的地域特色。要適應新時代大眾旅遊休憩的需要,沿運河建設城市慢行系統,修建跑步、騎行專用道;發展沿運民宿、露營事業和特色餐飲;開闢運河夜遊區段,設立岸邊戲樓,形成旅遊旺季“槳聲燈影,夜夜歡歌”的特色;要把沿運文化旅遊的發展與“網際網路+”緊密結合起來,把數字化建設納入到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的每個環節之中,成為天津“智慧城市”的組成部分。沿運項目建設要與文化旅遊和宣傳部門緊密配合,爭取建成一批即運營、宣傳一批;爭取在大運河京津冀區段實現部分中小型遊船的通航,使京、冀遊客能經運河直接抵達天津的三叉河口,增強區域旅遊的趣味性,提升天津作為重要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

(全文完)


推薦閱讀
運河二通道 水陸大會戰 記者李忠攝近日,京杭運河二通道臨江區塊工地會戰正酣,水陸交通樞紐建設齊頭並進,目前,八堡船閘主體工程建設進入尾聲、橫跨運河二通道的九喬路自錨式懸索大橋雄姿綻現、錢塘快速路與東湖高架路互通立交東向跨運河二通道橋開通在即……據了解,這條運河新通道計劃將於明年3月通水,6月試通航。運河二通道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也是杭州亞運會前“5433”現代綜合交通大會戰水陸空三大樞紐之一。新開挖的運河二通道不經過杭州老城區,起點位於臨平區境內的博陸,沿著臨平區與桐鄉市邊界向南延伸,進入九堡、下沙一帶,穿過杭州城東,通過八堡船閘與錢塘江相連,全長約23公里,三級航道設計,開通後將作為運河杭州段的貨運大動脈,可通行千噸級貨船,與錢塘江銜接的八堡船閘年設計通過能力可達7000萬噸,是目前三堡船閘的近5倍。
大運河建設機遇談 閻:天津已經編制完成《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天津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京津冀運河旅遊觀光帶規劃(2017—2035年)》,正探索一條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協調推進、融合發展之路。從我們近幾年對運河沿線調研中體會到,無論是從歷史沿革還是從當代發展來看,京杭大運河都是溝通兩大絲路的“廊道”和“橋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開發建設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産資源保護利用和運河文化帶建設涉及的部門和區域多,至少包括發展改革、規劃土地、建設、文化旅遊、交通、水務、財政、宣傳文化、稅收、文物、考古等部門。
走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探尋大運河“前世今生”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説。多元體驗滿足不同觀眾每到週末,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人氣旺盛,一票難求。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2個基本陳列和“運河上的舟楫”“運河濕地尋趣”等9個專題展覽,生動展現大運河在國家治理、文化融合、對外交往、河工技術、交通運輸等方面蘊含的中國智慧。
汲取運河文化智慧 構建新發展格局 要將運河文化中創新創造的精神弘揚放大,用以推進揚州創新創造,産業轉型升級。要用運河文化中的創新精神推動産業科創名城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加快科技創新平臺打造,加大人才政策創新力度。以運河綠色生態文化引領綠色發展千百年的開鑿修繕過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運河水文化、順應自然的治水用水理念,使大運河本身就成為生態文明的示範。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